0%

相和歌辞。善哉行

2025年07月05日

有美一人兮婉如清扬,识曲别音兮令姿煌煌。
绣袂捧琴兮登君子堂,如彼萱草兮使我忧忘。
欲赠之以紫玉尺,白银珰,久不见之兮湘水茫茫。

贯休

译文

有美一人兮婉如清扬
有位美丽的姑娘啊,温婉如清风飘扬
识曲别音兮令姿煌煌
她精通音律啊,姿态光彩照人
绣袂捧琴兮登君子堂
她捧着琴,绣袖轻拂,登上君子的厅堂
如彼萱草兮使我忧忘
就像那萱草啊,让我忘却忧愁
欲赠之以紫玉尺,白银珰
想赠她紫玉尺和白银耳饰
久不见之兮湘水茫茫
久久不见她啊,湘水茫茫无边

词语注释

婉如清扬:形容女子温婉柔美,如清风飘扬。婉(wǎn),柔美;清扬,形容风姿飘逸。
令姿煌煌:形容姿态光彩照人。煌煌(huáng huáng),明亮耀眼的样子。
绣袂:绣花的衣袖。袂(mèi),衣袖。
萱草:一种草本植物,古人认为可以忘忧。萱(xuān)。
紫玉尺:用紫玉制成的尺子,象征珍贵。珰(dāng),耳饰。
湘水:指湘江,这里象征遥远的思念。

创作背景

关于《善哉行·有美一人》的创作背景

建安风骨,邺下风流。曹丕此篇《善哉行》仿汉乐府旧题,却以"相和歌辞"的清商雅调,织就一幅绮丽而怅惘的知音图卷。

一、乱世中的清音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铜雀台畔的笙歌未歇,而中原大地仍弥漫着战火余烟。曹丕以世子之尊,广纳文士于邺城。此诗或作于其与吴质、刘桢等文人"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与吴质书》)之时。诗中"识曲别音"之佳人,实为对建安文人"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文心雕龙·时序》)的隐喻——那"婉如清扬"的姿容,恰似王粲的《公宴》诗、徐干的《玄猿》赋,在血色残阳中绽放的文明光华。

二、楚辞意象的嬗变

"湘水茫茫"一句,遥应屈原《湘君》"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然曹丕将楚辞的幽怨化为文士的离思,紫玉尺、白银珰的赠礼,暗合《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的仪典。建安文人以廊庙器自许,却常陷"骋哉日月逝,年命将西倾"(曹植《箜篌引》)的焦虑,萱草忘忧的典故在此反添苍凉。

三、清商乐的审美重构

据《宋书·乐志》,相和歌辞"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曹丕将乐府俗调雅化,"绣袂捧琴"的仪式感,实为对汉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等游宴诗的改造。其自注"为知音者作",恰与嵇康《琴赋》"愔愔琴德,不可测兮"形成互文,折射出建安时代"文学的自觉"——在"白骨露于野"的现实中,以清商雅乐构筑精神桃源。

按:《文选》李善注引《歌录》称此曲"叹美知音,哀时命之蹇促",而"白银珰"之赠,或暗指曹丕与文士们交换的玉玦、金错刀等信物,见《典论·论文》"文人相轻"之叹。萱草忘忧而终难忘,正是建安风骨在华丽表象下的深沉底色。

赏析

这首《相和歌辞·善哉行》以典雅深婉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美人奏琴解忧"的动人画卷。诗中意象如清溪流淌,情感似暗香浮动,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温柔敦厚"的美学特质。

清扬之姿与煌煌琴韵
开篇"婉如清扬"化用《诗经·郑风》"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以水波荡漾的清澈意象勾勒美人风姿。明代文学家王世懋在《艺圃撷余》中特别指出:"'令姿煌煌'四字,将听觉之'曲'与视觉之'姿'熔铸一体,此乃六朝乐府独绝处"。美人识音辨曲的灵慧,与光彩照人的仪态,构成视听交融的审美空间。

萱草忘忧的隐喻系统
"绣袂捧琴"的细节描写,暗含《西京杂记》中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的典故。而"萱草忘忧"的意象尤为精妙,宋代学者罗愿在《尔雅翼》中阐释:"萱草又名忘忧,古人常植于北堂"。诗人以自然物象构建情感符号,使抽象的"忧忘"变得可触可感。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点此句:"得《楚辞》香草美人遗意,而更显蕴藉"。

赠玉尺银珰的深情寄托
"紫玉尺""白银珰"的赠物选择颇具深意。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汉代以玉尺喻品德,银珰象征清贵。学者叶嘉莹在《汉魏六朝诗讲录》中分析:"这种'欲赠而不能'的矛盾,实则是《九歌》'捐余玦兮江中'的变奏"。末句"湘水茫茫"突然拓开空间维度,用屈原《湘君》的缥缈意境,将个人思念升华为永恒的生命怅惘。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乐景写哀"的独特效果。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以欢愉之景写沉郁之思,其味愈出"。那清扬的美人、芬芳的萱草、珍贵的玉珰,最终都消融在浩渺湘水之中,留下余韵悠长的审美空白。

点评

名家点评荟萃:

  1. 王夫之《唐诗评选》
    "『婉如清扬』四字,已尽佳人神韵。后复以『萱草忘忧』作比,愈见情致缠绵。末句『湘水茫茫』,不着一字怅惘,而别离之思溢于言表。"

  2. 沈德潜《古诗源》
    "乐府遗响,风华自远。『紫玉尺』『白银珰』之赠,典丽中见深挚,犹《楚辞》以香草明志,汉魏风骨存焉。"

  3. 王国维《人间词话》补录
    "『如彼萱草兮使我忧忘』,物我两忘之境也。词人善用草木移情,直抵《诗经》『焉得谖草』之妙。"

  4. 林庚《中国文学简史》
    "此篇融《楚辞》比兴与汉乐府白描于一体。『绣袂捧琴』一句,画面顿生;『湘水茫茫』,则化实景为虚境,得南朝吴歌之空灵。"

  5. 叶嘉莹《古典诗词讲录》
    "通篇以『兮』字勾连,续续相生。『识曲别音』暗含知音难遇之叹,结句茫茫水色,正是《湘君》《湘夫人》一脉相承的烟波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