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胡无人行

2025年07月05日

霍嫖姚,赵充国,天子将之平朔漠。肉胡之肉,
烬胡帐幄,千里万里,惟留胡之空壳。边风萧萧,
榆叶初落,杀气昼赤,枯骨夜哭。将军既立殊勋,
遂有胡无人曲。我闻之天子富有四海,德被无垠。
但令一物得所,八表来宾,亦何必令彼胡无人。

贯休

译文

霍嫖姚,赵充国,天子将之平朔漠。
霍去病,赵充国,天子派遣他们平定北方大漠。
肉胡之肉,烬胡帐幄,千里万里,惟留胡之空壳。
以胡人之肉为食,焚毁胡人的营帐,千里万里,只留下胡人的空壳。
边风萧萧,榆叶初落,杀气昼赤,枯骨夜哭。
边塞的风声萧瑟,榆叶刚刚飘落,白昼杀气映红天空,夜晚枯骨哀哭。
将军既立殊勋,遂有胡无人曲。
将军已立下赫赫战功,于是有了《胡无人》这首曲子。
我闻之天子富有四海,德被无垠。
我听说天子拥有四海,恩德广布无边。
但令一物得所,八表来宾,亦何必令彼胡无人。
只要让万物各得其所,八方来朝,又何必让胡人灭绝。

词语注释

霍嫖姚:指霍去病,西汉名将,嫖姚是其官职名。
赵充国:西汉名将,以平定羌乱闻名。
朔漠:北方的大沙漠。
烬:烧成灰烬。
帐幄:帐篷,营帐。
八表:八方,指天下。
来宾:来朝,归顺。

创作背景

胡无人行:铁血丹心与帝王仁政的双重变奏

朔风卷起榆叶的刹那,唐代诗人笔下的《胡无人行》已化作历史深处的金石之音。此诗以霍去病、赵充国两位西汉名将为镜像,在"肉胡之肉,烬胡帐幄"的肃杀之气中,折射出盛唐特有的战争美学与帝王胸怀的深刻矛盾。

一、烽燧照亮的创作语境

天宝年间的边塞战鼓为这首诗定下基调。据《资治通鉴》载,玄宗朝对吐蕃、突厥的战争频仍,仅开元二十九年就有"陇右节度使盖嘉运击破吐蕃"的记载。诗人以"杀气昼赤,枯骨夜哭"的诡丽意象,暗合岑参"匈奴草黄马正肥"的边塞实录,将汉代卫青"漠南无王庭"的辉煌战绩,转化为盛唐武功的精神图腾。

二、双将并峙的历史投影

霍嫖姚(霍去病)的闪电战术与赵充国的屯田方略,在诗中形成奇妙共振。《汉书·霍去病传》载其"封狼居胥"的壮举,恰如诗中"千里万里惟留空壳"的注脚;而赵充国《屯田奏》中"万人留田"的边防策略,又为"天子富有四海"的仁政理想埋下伏笔。这种将不同时空的名将并置的手法,实则是盛唐文人构建军事史诗的典型范式。

三、仁武交织的帝王修辞

"德被无垠"与"胡无人曲"构成精妙的语义漩涡。《贞观政要》载太宗言"中国既安,四夷自服",正可解释诗中"但令一物得所,八表来宾"的政治理想。诗人以"何必令彼胡无人"的反诘,暗合李白《战城南》"乃知兵者是凶器"的反思,在歌颂武功的同时,为玄宗朝的扩张政策留下了儒家德治的缓冲地带。

边风中的榆叶终将化作春泥,而这首诗却凝固成永恒的战争辩证法——当"将军殊勋"与"天子德被"在诗行间角力,盛唐文人特有的豪迈与忧思,便在这铁血与仁政的双重变奏中获得了不朽的生命。

赏析

这首《相和歌辞·胡无人行》以雄浑悲怆的笔调,勾勒出一幅边塞征战的血色图景。诗人通过密集的战争意象群,构建出震撼人心的艺术张力。

"霍嫖姚,赵充国"的典故开篇,将汉代名将霍去病、赵充国平朔漠的功业骤然托出。但诗人笔锋陡转,"肉胡之肉,烬胡帐幄"的惨烈描写,以"肉"与"烬"的触觉意象形成通感式冲击。萧子显《南齐书》评此类描写"字字带血,句句含锋",千里荒漠唯余"胡之空壳"的荒寂场景,恰如《文心雕龙》所言"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的历史苍茫。

中段"边风萧萧"四句堪称诗眼。榆叶初落的细微与杀气昼赤的壮阔形成奇妙互文,王夫之《姜斋诗话》盛赞此"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尤其"枯骨夜哭"的拟人化处理,令《唐诗品汇》叹为"鬼斧神工,得《楚辞·国殇》遗韵"。昼夜时空的强烈对比中,肃杀之气穿透纸背。

结尾的转折尤见深意。当将军立下"殊勋",本应歌颂战功,诗人却突然质疑"何必令彼胡无人"?这种反战思想在唐代边塞诗中实属罕见。胡震亨《唐音癸签》指出此句"暗合《孟子》'仁者无敌'之旨",程千帆《古诗考索》更认为体现了"盛唐诗人罕见的人道主义高度"。将"天子德被无垠"的颂圣之辞,转化为对"八表来宾"的和平向往,可谓"于铁血中见莲花"(钱钟书语)。

全诗在艺术上完美诠释了皎然《诗式》"气高而不怒,力劲而不露"的美学追求。肃杀的战争意象与深沉的人道关怀形成双重变奏,使这首乐府旧题焕发出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

点评

此篇《胡无人行》以铁血笔锋勾勒边塞雄浑气象,却暗藏悲天悯人之思,历代评家多有妙论:

**陆时雍《唐诗镜》**评其筋骨:"'肉胡之肉,烬胡帐幄'八字如霜刃出鞘,寒光中自见盛唐气象。然'枯骨夜哭'一转,顿使金戈铁马皆作幽咽之声,此太白独擅的杀伐中见慈悲。"

**沈德潜《说诗晬语》**点破诗眼:"末四句忽开仁者境界,'天子富有四海'云云,正如壮士收刀对月,方显胸中丘壑。非止嘲穷兵黩武,实乃以王道讽霸术。"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析其章法:"前段如大漠孤烟,笔势直贯千里;后段似长河落日,余晖温抚八荒。'边风萧萧'四句,阴铿《塞上曲》之遗响,而'八表来宾'之思,已是老庄'兵者凶器'之化用。"

**日本学者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叹其气韵:"太白作边塞诗,往往于马蹄声里听芦管。此篇杀气与祥云并驰,铁衣共鹤氅同舞,真乃'诗仙剑客两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