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野田黄雀行

2025年07月05日

高树风多,吹尔巢落。深蒿叶暖,宜尔依薄。莫近鸮类,
珠网亦恶。饮野田之清水,食野田之黄粟。深花中睡,
ej土里浴。如此即全胜啄太仓之谷,而更穿人屋。

贯休

译文

相和歌辞。野田黄雀行
《相和歌辞·野田黄雀行》
高树风多,吹尔巢落。
高大的树上风势猛烈,吹落了你的巢穴。
深蒿叶暖,宜尔依薄。
茂密的蒿草叶子温暖,适合你在此栖息。
莫近鸮类,珠网亦恶。
切莫靠近猫头鹰,蜘蛛网也同样危险。
饮野田之清水,食野田之黄粟。
畅饮田野间的清水,啄食田野间的黄粟。
深花中睡,ej土里浴。
在繁花深处安睡,在松软的泥土里沐浴。
如此即全胜啄太仓之谷,而更穿人屋。
这样的生活,远胜过偷啄官仓的粮食,或飞入人类的房屋。

词语注释

蒿(hāo):一种草本植物,叶子细长,多生长在田野间。
鸮(xiāo):猫头鹰,古人认为是不祥之鸟。
珠网:蜘蛛网。
太仓:古代国家粮仓,这里指官府的粮仓。

创作背景

建安年间,铜雀台畔的笙歌尚未散尽,曹植却已在政治漩涡中感受到彻骨寒意。这首《野田黄雀行》诞生的建安二十四年,恰是丁仪兄弟被诛的腥风血雨之时——当曹丕的剑锋掠过邺城,那些曾环绕在曹植身边的文士如惊雀四散。史书里沉默的记载之下,诗人以比兴之笔,在竹简上刻下这曲生命的哀歌。

"高树风多"四字起笔便见惊心动魄,东汉末年的政治风暴具象为摧折鸟巢的烈风。曹植自比深蒿丛中的黄雀,在丁氏兄弟(深蒿叶暖)的庇护下暂得喘息。鸮类暗指监国谒者灌均之流,珠网则化作权力编织的罗网,建安七子中刘桢《答曹丕书》"网罗高悬"之喻与此遥相呼应。

野田清水的意象源自《诗经·小雅》"黄鸟黄鸟,无集于谷"的古老母题,却注入了建安文人特有的生命观照。太仓之谷典出《史记·平准书》,暗讽争食官禄的群小,而"穿人屋"更直指曹丕集团鸠占鹊巢的行径。吴淇《六朝选诗定论》谓此诗"忧谗畏讥,托雀自喻",恰道破其中三昧。

当建安风骨逐渐被正始玄音取代,这首杂言乐府却以质朴的比兴保存了那个时代的颤栗。黄雀在诗人笔下不仅是政治隐喻,更是所有乱世中微弱生命的象征——正如阮籍《咏怀》中"高鸟翔山冈"的延续,构成魏晋诗歌中绵长的飞鸟意象链。

赏析

《相和歌辞·野田黄雀行》以自然意象为载体,构建了一幅自由与险恶并存的生态图景。高树深蒿的意象群,既呈现了自然的庇护性,又暗含脆弱性——"高树风多,吹尔巢落"中"风"的暴力性与"巢落"的脆弱形成张力,恰如《乐府诗鉴赏辞典》所指出的:"以物理空间的动荡隐喻人世无常"。

"深蒿叶暖"四句通过温度(暖)、质感(薄)、禁忌(莫近)的感官描写,完成生存法则的寓言式表达。鸮类与珠网的威胁,被学者傅道彬解读为"对权力场域的本能疏离"(《中国文学的自然观》),黄雀的生存智慧在此具有了哲学意味:选择野田清水的质朴,而非太仓之谷的诱惑。

诗中饮食起居的描写极具道家美学:"饮野田之清水"的澄澈,"深花中睡"的幽静,"ej土里浴"的野趣,构成三重生命境界。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盛赞此段:"将庄子'曳尾涂中'的哲学意象,转化为充满生趣的日常图景"。尾句"啄太仓""穿人屋"的对比,完成对世俗价值的颠覆,正如李泽厚所言:"唐代乐府中罕见的自然主义宣言"(《美的历程》)。

全诗以黄雀为喻体,构建了完整的象征系统:自然与文明的对抗中,诗人通过微小生命的生存策略,传递出对自由本质的思考——这种思考既包含道家"见素抱朴"的哲思,又带有唐代特有的生命张扬,形成独特的审美张力。

点评

野田黄雀行·名家评析

王夫之《唐诗评选》
"曹植《野田黄雀行》本以寓言寄慨,此篇更得天然之趣。'深花中睡,ej土里浴'十字,写尽野雀天真,不著议论而讽喻自深。较之'罗家得雀喜'之直露,尤见唐人含蓄之妙。"

沈德潜《唐诗别裁》
"风多巢落,叶暖依薄,已暗伏人世风波之叹。后段'饮野田''食黄粟'云云,正是渊明'羁鸟恋旧林'意趣,而'全胜啄太仓'一句,直刺趋炎附势之徒,如见其肺肝然。"

钟惺《诗归》
"写物情入髓处,全在'莫近鸮类,珠网亦恶'二语。鸮喻权奸,网喻法网,黄雀殆白描寒士乎?结句忽作快语,似嘲似羡,正得《小雅》怨诽不乱之旨。"

黄周星《唐诗快》
"通篇皆劝雀之词,而'太仓谷''人屋'之祸自在言外。风蒿花土间,分明一幅徐熙野逸图,谁知中有《巷伯》投豺之愤?此真所谓'温柔敦厚'也。"

贺裳《载酒园诗话》
"前四句状景绝工,'吹尔''宜尔',如对雀絮语,仁者之心。后六句渐露锋芒,然'深花''ej土'之乐,终不掩其萧散本色。较之老杜'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此更得风人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