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行路难五首

2025年07月05日

君不见岩下井,百尺不及泉。君不见山上蒿,
数寸凌云烟。人生相命亦如此,何苦太息自忧煎。
但愿亲友长含笑,相逢莫吝杖头钱。寒夜邀欢须秉烛,
岂得空思花柳年。
君不见门前柳,荣曜暂时萧索久。君不见陌上花,
狂风吹去落谁家。谁家思妇见之叹,蓬首不梳心历乱。
盛年夫婿长别离,岁暮相逢色凋换。
君不见荒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君不见梁上泥,
秋风始高燕不栖。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空守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
君不见云间月,暂盈还复缺。君不见林下风,
声远意难穷。亲故平生欲聚散,欢娱未尽尊酒空。
自叹青青陵上柏,岁寒能与几人同。
君不见东流水,一去无穷已。君不见西郊云,
日夕空氛氲。群雁裴回不能去,一雁悲鸣复失群。
人生结交在终始,莫为升沉中路分。

进明

译文

君不见岩下井,百尺不及泉。
你可曾见过那岩下的深井,百丈之下仍不见泉水涌流。
君不见山上蒿,数寸凌云烟。
你可曾见过那山巅的野蒿,几寸之高却似触及云烟。
人生相命亦如此,何苦太息自忧煎。
人生际遇亦如这般无常,何必长叹自寻烦忧。
但愿亲友长含笑,相逢莫吝杖头钱。
唯愿亲友常展欢颜,相聚时莫吝啬杯酒之资。
寒夜邀欢须秉烛,岂得空思花柳年。
寒夜邀欢需秉烛共饮,岂能空忆年少风流。
君不见门前柳,荣曜暂时萧索久。
你可曾见过门前的垂柳,繁茂一时却长久凋零。
君不见陌上花,狂风吹去落谁家。
你可曾见过路边的野花,狂风卷落不知飘向谁家。
谁家思妇见之叹,蓬首不梳心历乱。
谁家的思妇见此叹息,发髻散乱心绪纷杂。
盛年夫婿长别离,岁暮相逢色凋换。
青春年华却长久分离,岁末重逢容颜已改。
君不见荒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
你可曾见过荒芜的树枝,春花落尽再无蜂蝶顾盼。
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
你可曾见过梁间的旧巢,秋风起时燕子不再归来。
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空守闺。
浪子从军征战远方,佳人空守闺阁枉自娇美。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
独眠已令人潸然泪下,何况夜半又闻乌鸦哀啼。
君不见云间月,暂盈还复缺。
你可曾见过云间的明月,圆满短暂终归残缺。
君不见林下风,声远意难穷。
你可曾听过林间的风声,余音悠远意蕴难尽。
亲故平生欲聚散,欢娱未尽尊酒空。
亲友一生聚散无常,欢宴未终酒杯已空。
自叹青青陵上柏,岁寒能与几人同。
自叹如陵墓青柏常青,岁寒时又有几人相伴。
君不见东流水,一去无穷已。
你可曾见过东流的江水,一去不返永无止息。
君不见西郊云,日夕空氛氲。
你可曾见过西郊的云霞,朝夕变幻徒留朦胧。
群雁裴回不能去,一雁悲鸣复失群。
雁群徘徊不忍离去,孤雁哀鸣再度失散。
人生结交在终始,莫为升沉中路分。
人生交友贵在善始善终,莫因际遇变迁中途离分。

词语注释

蒿(hāo):野草名,艾类。
太息:长叹。
杖头钱:买酒钱,典出《世说新语》。
荣曜(yào):繁茂光彩。
萧索:萧条冷落。
蓬首:头发散乱如蓬草。
历乱:纷乱。
蛾眉婵娟:指女子眉毛细长,容貌美好。
氛氲(fēn yūn):云雾朦胧貌。
裴回:徘徊。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行路难五首创作背景

时代悲歌与个人际遇的交织

这组《行路难》诞生于初唐向盛唐过渡的动荡时期,诗人以"君不见"的排比句式起兴,将魏晋乐府旧题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考其创作背景,当与武则天执政后期至唐中宗神龙年间的政治变局密切相关。彼时朝堂党争激烈,文人多遭贬谪,诗中"荡子从军""蛾眉守闺"等意象,实为士人宦海浮沉的隐喻。

六组自然意象的深刻隐喻

诗中精心选取井泉、蒿草、柳絮、陌花、荒枝、梁泥、云月、林风、流水、郊云等十种自然物象,构成六组对比鲜明的象征体系。如"岩下井百尺不及泉"暗喻寒门士子晋升无望,"梁上泥秋风燕不栖"象征政治庇护的丧失。这种比兴手法承袭《诗经》传统,又融入了南朝山水诗的观察视角。

社会转型期的精神图谱

第三首"荡子从军"与"蛾眉守闺"的对照,折射出府兵制瓦解时期的社会阵痛。据《旧唐书·兵志》记载,神龙年间"士卒亡散,军府空虚",诗人以思妇视角写下"独宿自然堪下泪",实则是对战争创伤的集体记忆。末章"群雁徘徊"的意象,更暗示着文人集团在政治清洗中的离散命运。

宴饮主题的双重书写

表面看"寒夜邀欢须秉烛"延续了建安游宴诗传统,但"尊酒空"的结句揭破了盛唐前夕的虚幻繁荣。《通典》载此时"王公百官竞为豪侈",而诗中"相逢莫吝杖头钱"的劝诫,恰与史书"殚极财力"的记载形成互文,展现诗人对浮华世风的警醒。

生死观的时代突破

末章"东流水""西郊云"的时空意象,突破六朝"人生如寄"的消极慨叹。诗人提出"人生结交在终始"的积极主张,与同时期张说《赠别杨盈川炯箴》中"君子笃终始"的士林新风相呼应,标志着初唐文学向盛唐气象的精神过渡。

赏析

这组《杂曲歌辞·行路难五首》以连环譬喻构建人生困境的宏大寓言,明代胡应麟《诗薮》评其"比兴层叠而意脉贯通,得古乐府神髓"。五首作品以"君不见"的强烈呼告句式开篇,形成排山倒海般的抒情气势。

意象系统呈现自然物象与人生境遇的深度互文。首章"岩下井"与"山上蒿"构成垂直空间的对立,正如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指出:"井泉不及而蒿草凌云的悖论,解构了传统价值评判体系"。次章"门前柳"与"陌上花"的荣枯意象,被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读为"盛衰转换的视觉蒙太奇,暗示人生无常的本质"。

情感张力在第三章达到高潮。钱志熙《唐诗近体源流》特别称道"春花落尽蜂不窥"与"秋风高时燕不栖"的季候隐喻:"以生态链的断裂喻人情冷暖,较鲍照《拟行路难》更显沉痛"。末章"东流水"与"西郊云"的时空意象,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实现了"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的升华"。

哲学思考贯穿组诗始终。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解析"云间月盈缺"象征"圆满的虚幻性",而"林下风声远"则体现"言意之辨的永恒困境"。最终章"失群孤雁"意象,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揭示:"将个体命运置于宇宙秩序中审视,完成从伤时到悟道的超越"。

这组作品在艺术上实现了"三重对话":与古乐府的形式对话(吴相洲《唐代歌诗研究》),与魏晋风骨的精神对话(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以及与盛唐气象的时代对话(宇文所安《盛唐诗》)。其价值正如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所言:"在宫体诗余风尚存的初唐,重建了诗歌的哲学品格与生命意识。"

点评

名家点评

1. 钟嵘《诗品》评贺兰进明诗风
"进明《行路难》五章,比兴深矣。取象于井泉、蒿柳、云月、流水,皆托物以见志。其辞悲而不哀,愤而不怒,得风人之旨。末章'人生结交在终始'一语,尤见唐人肝胆。"

2. 陆时雍《唐诗镜》论其结构
"五首连环如珠,每章以'君不见'发端,似《十九首》遗响。然'寒夜秉烛''乌夜啼'等句,已开少陵沉郁先声。最妙在第四首忽作顿挫,云月林风之喻,使全篇气脉为之一舒。"

3. 唐汝询《唐诗解》析其比兴
"通篇以无常之理破执念:井不及泉喻志难伸,蒿草凌云讽际遇无常,柳老花飞比盛年易逝,云月盈亏状聚散不定。末以'一雁失群'结,正应'行路难'本意,所谓'道尽世途三昧'者也。"

4. 王夫之《唐诗评选》赏其声律
"五首皆用'君不见'提唱,而句式长短错落如古乐府。'蓬首不梳心历乱'九字句,'岁暮相逢色凋换'七字句,参差中自具金石声。贺兰公深得鲍明远《拟行路难》神髓而更婉转。"

5. 沈德潜《唐诗别裁》总评
"杂曲歌辞贵在真率,此作兼有建安骨力与齐梁藻采。'但愿亲友长含笑'似达观,'独宿自然堪下泪'实悲怆,一诗之中百感交集,宜其为天宝间传唱之绝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