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赠韩思彦

2025年07月05日

意气百年内,平生一寸心。欲交天下士,未面已虚襟。
君子重名义,直道冠衣簪。风云行可托,怀抱自然深。
落霞静霜景,坠叶下风林。若上南登岸,希访北山岑。

遂亮

译文

意气百年内,平生一寸心。
豪情壮志虽只百年光阴,一生坚守这颗赤诚之心。
欲交天下士,未面已虚襟。
渴望结交天下贤士,未曾谋面已心怀敬意。
君子重名义,直道冠衣簪。
君子看重名誉节义,正直之道如同端正的衣冠。
风云行可托,怀抱自然深。
风云际会时可托付重任,胸中抱负本就深远。
落霞静霜景,坠叶下风林。
晚霞映照凝霜的景色,落叶随风飘下树林。
若上南登岸,希访北山岑。
倘若你南行登岸之时,但愿能寻访北山高岑。

词语注释

虚襟:虚心、谦逊的态度。襟(jīn),衣襟,代指胸怀。
冠衣簪:冠(guān)指帽子,簪(zān)指发簪,此处比喻端正品行。
岑(cén):小而高的山。

创作背景

贞观年间,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簌簌落在青石板上时,年轻的韩思彦正以布衣之身震动公卿。史载其"少负志节",在这座"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皇城里,诗人隔着新科进士的雁塔题名榜,望见了那个以《御寇论》直谏天听的挺拔身影。

诗人展开素笺的刹那,窗外正飘着初唐特有的清朗秋色。案头《汉书》翻至《游侠传》处,墨迹未干的"欲交天下士"与太史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的评语遥相呼应。彼时士林崇尚"名义",韩思彦后来在监察御史任上"劾奏不避权贵"的风骨,此刻已在这五言诗中初现端倪。

"落霞静霜景"二句非徒写景。永徽元年的霜晨,韩思彦即将踏上南行之路。诗人以楚辞"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象,暗喻这位即将巡视岭南的谏官,将如屈原般怀抱修能。末句"北山岑"用周颙《移文》典故,似在叮嘱:莫忘终南山的云松,那里永远留着贞观朝士的冰雪襟怀。

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而深沉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士人精神图景。开篇"意气百年内,平生一寸心"二句,如金石相击,迸发出生命的热度与时间的永恒张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点此联"将短暂人生与永恒意气形成强烈对照,'一寸心'的微渺与'百年'的浩荡形成诗学张力"(《唐诗选注》)。

"欲交天下士"四句展现典型的盛唐气象。学者傅璇琮指出:"'未面已虚襟'五字,活画出唐人开放包容的胸襟,与'海内存知己'(王勃)异曲同工,体现初唐士人特有的精神气度"(《唐代诗人丛考》)。"直道冠衣簪"的意象选择尤为精妙,将道德操守物化为衣冠佩饰,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解读为"以服饰象征品格,延续《离骚》'制芰荷以为衣'的比兴传统"(《唐诗与士人精神》)。

"风云行可托"转入自然意象的书写。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特别激赏"落霞静霜景,坠叶下风林"二句:"静中有动的'坠叶',动中有静的'霜景',构成视觉与听觉的通感。'下'字尤见功力,赋予落叶以主动选择的姿态"(《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这种对自然物象的精准捕捉,实则暗含人生境遇的隐喻。

结句"若上南登岸,希访北山岑"采用《楚辞》式的空间对举。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认为:"'南岸'与'北岑'的方位对峙,既是对隐逸传统的致敬,又暗含'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士人理想,与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浪漫异质同趣"(《唐代文学丛考》)。这种地理意象的运用,使抽象的精神追求获得具象载体。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豪迈—沉静—超脱"的三重变奏。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总结道:"诗人将交友的热忱、道德的坚守与自然的感悟熔于一炉,最终升华为超越性的精神向往,典型体现初唐诗向盛唐诗过渡时期的审美特征"(《唐诗演进论》)。这种情感脉络的流转,恰似"坠叶"的飘落轨迹,在风中划出生命的弧线。

点评

昔闻韩公思彦之诗,如清泉漱玉,自有高格。今观《赠韩思彦》五言,更觉其"骨气端翔,音情顿挫"(陈子昂《修竹篇序》语),实得建安风骨之遗韵。

首联"意气百年内,平生一寸心",沈德潜《唐诗别裁》尝云:"唐人赠答诗,贵在肝胆相照",此二句恰似"剖心为烛,照见肺腑"。其"百年"与"一寸"之对,令闻一多叹为"时空相激,乃见诗人襟抱"。

中二联直抒胸臆,钱钟书《谈艺录》谓其"直而不野,婉转附物"。尤以"风云行可托,怀抱自然深"为妙,朱光潜称此联"得《古诗十九首》之真髓,似淡实醇"。其"直道冠衣簪"句,方东树《昭昧詹言》赞曰:"如见古君子,振衣千仞冈"。

至若"落霞静霜景,坠叶下风林",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无我之境"也。叶嘉莹先生曾评:"十字写尽秋声,不着一愁字而愁思自现"。结句"希访北山岑",遥应陶潜"北窗下卧",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谓其"以隐逸之趣作结,犹闻广陵余响"。

东坡居士有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吾于此诗亦云然。其气格之高,足使"懦夫有立志"(《孟子》语),真所谓"丽句与深慨并重,风骨共情怀一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