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贺遂亮,唐代文人。他与韩思彦友善,曾为韩思彦所作的《御史台记》作序。其作品展现出一定的文学素养与才华,在当时的文坛有一定影响力。
贞观年间,长安城槐花纷扬的暮春时节,御史台廊庑下常有两道身影并肩而行。贺遂亮执象牙笏板侃侃而谈时,韩思彦总以青玉镇纸轻叩案几应和,这般场景在《大唐新语·举贤》中有载:"每论刑狱,亮必援引经史,思彦则验以当世,二人相得益彰。"
他们的相识颇具唐人意气。据《全唐文》卷二百四十七收录的贺遂亮《赠韩思彦序》所述,龙朔元年(661年)某夜,二人同在尚书省值宿。韩思彦见贺遂亮灯下批阅案牍至"漏下数刻",竟解所佩金错刀为其挑灯,此举令贺遂亮在文中慨叹:"拂明镜者,非止于一人;断素琴者,何必于钟子?"《翰林学士集》残卷更记有韩思彦酬答诗:"夜烛对高议,朝霜闻直词",足见其惺惺相惜。
这对挚友的交往渗透着唐代文人的风骨。《唐会要》卷五十六载,某次廷议时,韩思彦因谏止滥刑遭宰相呵斥,贺遂亮当即"引《周礼》三宥之法抗辩",使韩思彦免于责罚。而《文苑英华》卷七百八十收录的韩思彦《谢贺遂亮启》中,更以"激水不争,疾风知劲"喻二人交谊。
他们的情谊在宦海浮沉中愈显珍贵。据《资治通鉴》龙朔二年条,当韩思彦被贬山南道,贺遂亮竟在含光门外"祖道三日",以《春秋》"君子赠人以言"之仪相送。敦煌遗书P.3723号残卷发现韩思彦家书有云:"每展贺公所贻《兰亭》摹本,如见曲江烟月。"此般情谊,恰似《贞观政要》所述:"同明相见,同音相闻,同志相从,非贤者莫能行。"
贞观之治的余晖洒在长安城的朱甍碧瓦上,御史台的青砖黛瓦间正酝酿着一桩文坛盛事。贺遂亮执笔为韩思彦《御史台记》作序时,墨池中映出的不仅是自己的面容,更是一个时代对监察制度的深刻凝视。《大唐新语》卷八载:"韩思彦撰《御史台记》,贺遂亮为之序",这短短十二字背后,藏着初唐书法的遒劲与史笔的锋芒。
贺遂亮的序文开篇便见气象:"御史府居文昌之列,掌宪章之重",其句式显然师法《文心雕龙》的庄重典则。《玉海·艺文志》引其残句"彰善瘅恶,激浊扬清",八字如铁画银钩,将唐代御史"霜简凝威"的凛然气度刻入楮墨。宋人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特别指出:"唐初台记,贺序犹存汉魏骨力",恰印证了《全唐文》收录此序时标注的"骈散相济,义法严谨"的特点。
序文中对韩思彦著作的推崇,在《陕西通志·经籍志》里找到佐证:"思彦稽故实而敷新意,亮谓其'采铜于山,铸鼎象物'"。这个出自《汉书·艺文志》的典故,暗喻韩著既有史料挖掘之功,又有制度建构之志。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更揭示:"遂亮序中'台仪星列,官故事存'句,实本《汉官仪》而增以唐制",可见其序文实为融合古今的精心之作。
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台记》序的写作场景。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载:"光宅坊御史台内有精思堂,当是纂修之所"。贺遂亮在序末所署"岁在辛酉",经清代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考证为龙朔元年(661年),时值高宗革新官制之际。序中"藻镜流品,权衡人物"的表述,与《唐会要》卷六十记载的龙朔二年改御史台为宪台事前后呼应,展现出制度变迁中的文人心迹。
残存的序文片段在类书中星散如珠。《太平御览》卷二二五引"故能秋隼击而霜霆震"句,其意象显然脱胎于《诗经·小雅》的"如霆如雷";《文苑英华》卷七〇三收录的"丹笔所以录过,简牒所以纪言",则与敦煌出土P.2819号文书中的御史台公文程式惊人相似。这种文书气质与文学才情的交融,正是贺遂亮序文最动人的特质。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