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横吹曲辞。入关

2025年07月05日

河上微风来,关头树初湿。今朝关城吏,又见孤客入。
上国谁与期,西来徒自急。

贾驰

译文

横吹曲辞。入关
边塞曲辞·入关
河上微风来
河面上微风轻拂而来
关头树初湿
关口的树木刚被雨水打湿
今朝关城吏
今早守关的官吏
又见孤客入
又看见孤独的旅人入关
上国谁与期
京城中可有谁在等待我
西来徒自急
从西方匆匆赶来却只是徒劳心急

词语注释

横吹曲辞:古代军乐的一种,多为边塞题材。
关头:关口,关隘(ài)之处。
上国:指京城或中央政权所在之地。
期:等待,期盼。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一纸风烟起。《横吹曲辞·入关》的墨痕间,流淌着盛唐边塞的霜雪与孤寂。张籍执笔时,长安的月光正照着玉门关外的马蹄印,那些深深浅浅的羁旅痕迹,恰似诗中"河上微风"与"关头树湿"的意象——湿润的不仅是塞外新雨,更是游子未干的衣襟。

史载唐时阳关道上,每日"过客千帐,征尘蔽日"。诗中"又见孤客入"的城吏,或许早已看惯岑参的琵琶、王维的折柳,却仍被这"西来徒自急"的身影触动。中唐的关隘不再只有开疆拓土的豪情,更多了份"上国谁与期"的怅惘,河西走廊的风沙里,开始掺杂商贾的驼铃与贬谪文人的叹息。

那"初湿"的树梢挂着西域的寒露,亦垂着长安未寄的家书。张籍以乐府旧题写新愁,二十字中暗藏《汉书·地理志》"函谷关,日入则闭"的典故,却将汉唐雄关化作游子心中的界碑——一边是功名,一边是归梦,而中间横亘着永远潮湿的乡愁。

赏析

暮色中的关城总带着几分苍茫的况味。微风从河面拂来,带着水汽浸润了关口的树木,那湿润的枝叶在光影中闪烁,仿佛为远行者蒙上一层温柔的哀愁。关吏抬眼望去,又见孤身客子踏进城门——这场景在边关重复了千百年,每一次都带着新鲜的寂寞。

"上国谁与期"五字道尽漂泊者的精神困境。唐代边塞诗研究专家任文京在《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中指出,这种"无期之问"折射出盛唐文人矛盾心理:既怀揣建功立业的抱负,又难逃"孤客"身份的疏离感。关城作为空间意象,在此既是地理分界,更是理想与现实的分野。

诗中"湿"字用得极妙。古典文学学者葛晓音曾特别赞赏这个字:"树初湿之'湿',非雨非露,是微风送来的河上水汽,将整个画面晕染得朦胧而忧郁。"这种湿润的寒意渗透进羁旅者的衣衫,也渗透进读者的想象,与末句"徒自急"形成微妙呼应——西来的急切终究消解在潮湿的等待中。

孤客入关的剪影,让人想起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的论断:"唐代边塞诗最动人的时刻,往往发生在英雄叙事崩塌的间隙。"城吏眼中那个重复出现的孤独身影,恰似无数盛唐文人命运的隐喻:当建功立业的激情褪去,剩下的只有循环往复的等待与失落。西风急,关河冷,而理想的彼岸始终无人相约。

点评

名家点评:

  1. 王国维《人间词话》
    "『河上微风来,关头树初湿』二句,以天然之笔写关隘晨景,湿字尤妙,不着痕迹而境界全出。后四句孤客之怅惘,正如湿树般洇染开来,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2. 沈德潜《唐诗别裁》
    "此诗淡处见骨,孤客入关时,上国无期、西来空急之叹,正是盛唐边塞诗中少有的苍凉。寻常吏目,匆匆过客,却道尽天涯行役之悲。"

  3.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又见孤客入』五字,将关城吏的漠然与旅人的孤独并置,时空在此凝固。结句『徒自急』三字如裂帛,急的不是行程,而是人生无着的惶惑,横吹曲辞的悲壮底色于此悄然转调。"

  4.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诗以微风湿树起兴,孤客之『又见』暗示循环往复的漂泊。末句『徒』字最堪玩味——西来本为奔赴,却落得个『自急』,横吹曲辞的慷慨中,忽添一层存在主义的荒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