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郊祀乐章·庆和创作背景
礼乐煌煌映紫宸,南梁武帝萧衍以"制礼作乐"为治国要务,于天监年间(502-519年)敕令重定郊庙雅乐。此篇《庆和》作为梁代郊祀乐章代表,实为太乐令沈约等人"稽《周礼》、考《仪礼》"所制,其辞采华茂处犹见永明遗风,典重庄严处已开隋唐先声。
阴阳燮理显天心,歌词中"就阳位,升圆丘"暗合《礼记·郊特牲》"兆于南郊,就阳位也"的礼制传统。梁武帝采汉魏旧仪而损益之,将南郊祭天定为国之大典,建康城南的圜丘坛上,"佩双玉,御大裘"的帝王仪轨,正是《周礼·春官》"以苍璧礼天"的活态呈现。
金钺朱旗动九霄,"秉黄钺,建朱旗"的武舞意象,源自《尚书·牧誓》"王左杖黄钺"的典故。考《隋书·音乐志》,梁代郊庙乐"兼用《文》《武》二舞",此章当为武舞伴奏之乐,其中"震八表,清二仪"的雄浑气魄,恰与萧衍"天子亲戎"的尚武政策相表里。
禋祀氤氲达昊苍,自"开九门"至"燎芳薪"的祭祀场景,可参《梁书·武帝本纪》天监七年"亲祀南郊,柴燎告天"的记载。其"通肸蚃"用《左传》"其香上升,肸蚃布写"之典,"明粢荐"取《穀梁传》"天子亲耕以共粢盛"之义,足见制礼者"熔铸经诰"的苦心。
宝图左契证皇基,末章"膺宝图,执左契"暗喻梁武受禅之事。《南史》载萧衍即位时"凤凰衔书至",此即《庆和》所谓"德应天"的政治神话建构。而"寿万年,祚百世"的祝颂,终归于"惟德动天"的儒家礼治理想,与武帝《孝思赋》"以德化民"的治国理念遥相呼应。
礼乐新声焕建康,此乐章既承汉魏"肃雍和鸣"之遗韵,又启隋唐"十二和"雅乐体系。当燎火映红建康夜空时,这些镌刻在《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中的文字,仍回荡着那个"衣冠礼乐,蔚然可观"的梁武盛世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