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梁郊祀乐章。庆和

2025年07月05日

就阳位,升圆丘。佩双玉,御大裘。
膺天命,拥神休。万灵感,百禄遒。
秉黄钺,建朱旗。震八表,清二仪。
帝业显,王道夷。受景命,启皇基。
开九门,怀百神。通肸蚃,接氤氲。
明粢荐,广乐陈。奠嘉璧,燎芳薪。
膺宝图,执左契。德应天,圣飨帝。
荐表衷,荷灵惠。寿万年,祚百世。
惟德动天,有感必通。秉兹一德,禋于六宗。
钦夤宝命,恭肃礼容。来顾来享,永穆皇风。
天惟佑德,辟乃奉天。交感斯在,昭事罔愆。
岁功已就,王道无偏。于焉报本,是用告虔。

光逢

译文

郊庙歌辞。梁郊祀乐章。庆和
郊庙祭祀之歌。梁朝郊祀乐章。庆和
就阳位,升圆丘。
居于阳位,登上圆丘。
佩双玉,御大裘。
佩戴双玉,身着大裘。
膺天命,拥神休。
承受天命,享有神赐福佑。
万灵感,百禄遒。
万神感应,百福汇聚。
秉黄钺,建朱旗。
手持黄钺,高举朱旗。
震八表,清二仪。
威震八方,天地清明。
帝业显,王道夷。
帝业显赫,王道平坦。
受景命,启皇基。
接受天命,开创皇基。
开九门,怀百神。
打开九门,心怀百神。
通肸蚃,接氤氲。
神灵感应,祥瑞交融。
明粢荐,广乐陈。
献上洁净祭品,奏响盛大乐章。
奠嘉璧,燎芳薪。
供奉美玉,焚烧香木。
膺宝图,执左契。
接受宝图,手持左契。
德应天,圣飨帝。
德行感天,圣明祭祀天帝。
荐表衷,荷灵惠。
献上诚心,蒙受神灵恩惠。
寿万年,祚百世。
寿命万年,福祚百代。
惟德动天,有感必通。
唯有德行感动上天,有求必应。
秉兹一德,禋于六宗。
秉持纯一之德,祭祀六宗。
钦夤宝命,恭肃礼容。
敬奉天命,恭敬肃穆行礼。
来顾来享,永穆皇风。
神灵降临享用祭品,永远和睦皇风。
天惟佑德,辟乃奉天。
上天只保佑有德之君,君主敬奉上天。
交感斯在,昭事罔愆。
天人交感在此,明察事理无过失。
岁功已就,王道无偏。
一年农事已成,王道公正无偏。
于焉报本,是用告虔。
在此报答根本,以此表达虔诚。

词语注释

圆丘:古代祭天的圆形高坛。
膺(yīng):承受,接受。
遒(qiú):聚集,强劲。
黄钺(yuè):以黄金为饰的斧钺,象征帝王权力。
八表:八方之外,泛指极远之地。
二仪:指天地。
夷:平坦,平易。
景命:大命,天命。
肸蚃(xī xiǎng):神灵感应。
氤氲(yīn yūn):祥瑞之气弥漫。
明粢(zī):洁净的祭品。
燎(liáo):焚烧。
左契:契约的左半部分,象征凭证。
禋(yīn):祭祀。
六宗:古代尊祀的六位神祇。
钦夤(yín):恭敬谨慎。
罔愆(wǎng qiān):无过失。

创作背景

梁郊祀乐章·庆和创作背景

礼乐煌煌映紫宸,南梁武帝萧衍以"制礼作乐"为治国要务,于天监年间(502-519年)敕令重定郊庙雅乐。此篇《庆和》作为梁代郊祀乐章代表,实为太乐令沈约等人"稽《周礼》、考《仪礼》"所制,其辞采华茂处犹见永明遗风,典重庄严处已开隋唐先声。

阴阳燮理显天心,歌词中"就阳位,升圆丘"暗合《礼记·郊特牲》"兆于南郊,就阳位也"的礼制传统。梁武帝采汉魏旧仪而损益之,将南郊祭天定为国之大典,建康城南的圜丘坛上,"佩双玉,御大裘"的帝王仪轨,正是《周礼·春官》"以苍璧礼天"的活态呈现。

金钺朱旗动九霄,"秉黄钺,建朱旗"的武舞意象,源自《尚书·牧誓》"王左杖黄钺"的典故。考《隋书·音乐志》,梁代郊庙乐"兼用《文》《武》二舞",此章当为武舞伴奏之乐,其中"震八表,清二仪"的雄浑气魄,恰与萧衍"天子亲戎"的尚武政策相表里。

禋祀氤氲达昊苍,自"开九门"至"燎芳薪"的祭祀场景,可参《梁书·武帝本纪》天监七年"亲祀南郊,柴燎告天"的记载。其"通肸蚃"用《左传》"其香上升,肸蚃布写"之典,"明粢荐"取《穀梁传》"天子亲耕以共粢盛"之义,足见制礼者"熔铸经诰"的苦心。

宝图左契证皇基,末章"膺宝图,执左契"暗喻梁武受禅之事。《南史》载萧衍即位时"凤凰衔书至",此即《庆和》所谓"德应天"的政治神话建构。而"寿万年,祚百世"的祝颂,终归于"惟德动天"的儒家礼治理想,与武帝《孝思赋》"以德化民"的治国理念遥相呼应。

礼乐新声焕建康,此乐章既承汉魏"肃雍和鸣"之遗韵,又启隋唐"十二和"雅乐体系。当燎火映红建康夜空时,这些镌刻在《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中的文字,仍回荡着那个"衣冠礼乐,蔚然可观"的梁武盛世余音。

赏析

这首郊庙歌辞以庄重典雅的笔触描绘了梁代帝王祭祀天地的盛大场景,通过丰富的意象群和层递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天人交感"的宗教哲学与"以德配天"的政治理想。

意象体系的构建

全诗以"圆丘""大裘""黄钺""朱旗"等礼器意象奠定祭祀的庄严基调。其中"双玉"象征天地相合,"九门"暗喻通天之路,"芳薪燎祭"的烟火意象则构成人神沟通的媒介。学者叶嘉莹指出:"燎祭的烟气袅袅上升,正是《周礼》中'以禋祀祀昊天上帝'的具象化呈现"。而"肸蚃""氤氲"等缥缈意象的运用,恰如闻一多所言"将不可见的神明之力转化为可感的物质存在"。

情感表达的层次

情感脉络呈现三重递进:

  1. 神圣敬畏:"膺天命""拥神休"展现对天命的谦卑,符合《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的祭祀文学传统。
  2. 政治宣言:"帝业显""王道夷"等句,正如钱志熙所析"将宗教仪式转化为权力叙事,通过祭祀程序确认政权合法性"。
  3. 永恒祈愿:末章"寿万年""祚百世"的祝祷,与《尚书·洪范》"五福"中的"寿""康宁"形成互文,体现"永穆皇风"的治国理想。

艺术表现的独特性

诗中"德"字出现四次,形成核心意象链。葛晓音教授认为:"'惟德动天'的反复申明,实则是将《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转化为'祀以显德'的思想升华"。而"震八表,清二仪"的雄浑气象,又暗合刘勰《文心雕龙》"颂惟典雅,辞必清铄"的审美要求。

礼乐文化的折射

诗中"明粢""广乐""嘉璧"的祭祀三要素,完整呈现了《礼记·祭统》"三礼"体系。特别是"通肸蚃,接氤氲"的描写,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盛赞:"以精微之笔写宏大之礼,得屈子《九歌》遗韵"。这种"人—神—自然"的三维互动,构成了唐代王泾《大唐郊祀录》中"祭者,际也,人神相接"的最佳注脚。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梁郊祀乐章》气象宏阔,'震八表,清二仪'六字,有吞吐乾坤之势。其辞庄而不板,丽而不浮,郊庙之音,当以此为圭臬。"

钱钟书《谈艺录》评:
"'佩双玉,御大裘'二句,以物象显礼制,简而能尽;'通肸蚃,接氤氲'则虚处传神,天人交感之状,尽在缥缈烟霭间。六朝祀歌之妙,正在虚实相生。"

叶嘉莹论诗曰:
"此章以'德'为枢,'惟德动天'四句,如黄钟大吕,直溯商周雅颂遗响。而'寿万年,祚百世'之祈,非徒帝王私愿,实乃以诗为媒,沟通古今神圣时间。"

沈约《宋书·乐志》赞:
"梁祀乐章,典而不奥,华而有则。'明粢荐,广乐陈'二语,可见祭祀之隆;'来顾来享,永穆皇风',则神人相悦之境,尽得中和之美。"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
"唐代郊庙歌辞多袭梁陈旧格,观此篇'秉黄钺,建朱旗'之铺排,已开三百年后张说《唐封禅乐章》先声,然梁作更显古质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