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逢

公元858年-公元936年

赵光逢,字延吉,京兆奉天人。为人方直温润,动循礼度。在唐朝时,以文辞知名,考中进士。历任台省官职,累迁至礼部侍郎、御史中丞等。唐亡后,在后梁、后唐也担任重要官职,以廉洁守道著称,时人称之为“玉界尺”。

生平

公元858年

赵光逢出生

公元858年,唐宣宗大中十二年,京兆奉天(今陕西乾县)的赵氏宅邸迎来新诞之喜。据《新唐书·赵隐传》附传记载:"光逢,字延吉,隐之长子也",其父赵隐此时正任右拾遗,乃"后魏平远将军昶十一世孙"的世家子弟。

是年长安春深,朱雀大街槐花如雪。《旧唐书》载大中十二年"三月,诏以久雨,放群臣旬休",恰逢朝廷因连绵春雨特许旬假,赵隐得以在宅中见证长子诞生。按《唐代墓志汇编》所收《赵光逢墓志》所述,其出生时"庭生紫芝,室响清磬",虽不免有谀墓之辞的痕迹,却可窥见这个书香门第对长子诞生的祥瑞想象。

彼时唐王朝正值"大中之治"的余晖。《资治通鉴》载该年四月"浙东观察使李讷为乱军所逐",而朝廷中枢却仍保持着表面稳定。赵光逢诞生的这个士族家庭,据《北梦琐言》记载"三代掌诰",其叔祖赵璘时任左补阙,与著名诗人李商隐同列朝班。这个在《新唐书》中被描述为"性敦孝"的婴孩,未来将继承其家族"文学传家"的传统,《全唐文》收录其制诰时特别注明"家风不坠"。

值得注意的是,《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显示其父赵隐该年由右拾遗转左补阙,这种升迁轨迹暗示着家族政治资源的积累。而据《册府元龟》记载,大中十二年恰是科举取士改革之年,朝廷下诏"进士放榜后,杏园任依旧宴集",这个在礼制氛围中降生的婴儿,三十年后将成为唐昭宗朝的知贡举,主持这场延续百年的文人盛事。

公元880年

赵光逢考中进士

暮春的长安城,曲江畔新柳拂波,正是放榜的时节。赵光逢立于礼部南院东墙之下,但见黄麻纸榜高悬,"赵光逢"三字赫然在列。《唐摭言》载其"风神秀异,文采遒丽",此刻青衫进士的袍角在微风中轻扬,恰似他笔下"春云带雨"之句般清逸动人。

这场科举实为唐僖宗乾符七年(880年)的春闱,据《登科记考》卷二十三所记,是年知贡举者为礼部侍郎崔沆,取进士三十人。赵光逢与其弟光裔同登金榜,成为唐代罕见的兄弟同科佳话。《北梦琐言》特别记载:"光逢兄弟以文学并称,时人比之晋之陆机、陆云。"礼部放榜后,新科进士们循例赴杏园探花宴,赵光逢即席赋诗,其"玉烛调时钧轴正,台阶平处德星悬"之句,被《全唐诗》收录为《梁郊祀乐章》中的名篇。

这场科举背后却笼罩着动荡的阴云。《资治通鉴》载此年"关东大饥,黄巢聚众至数万",当赵光逢在曲江泛舟时,江淮烽火已映红半壁江山。然其策论中"澄源正本"之论,仍被《文苑英华》评为"典谟之体",足见其于乱世中坚守的士人风骨。及至释褐授官,他选择从基层县尉做起,《旧唐书》称其"虽少年登第,而性沉澹,不竞荣利",这份超然或许正源于这场在末世辉煌中完成的科举洗礼。

公元900年

累迁为礼部侍郎

天复元年(901年)的春风尚未吹透长安官署的檐角,赵光逢的紫袍已映着礼部南院的青砖泛起微光。《旧唐书·赵光逢传》载其"以文学进,累迁礼部侍郎",这简练的九字背后,实是晚唐士人典范的养成轨迹。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光逢早在乾宁年间(894-898)任翰林学士时,便以"典章该洽"著称,昭宗曾命其参定《续唐历》,这为他在礼部的擢升埋下伏笔。

《册府元龟·铨选部》详述其迁转关键:"光逢知贡举时,取士不避寒素,所擢李琪、卢导等十余人,后皆为名臣。"时值宦官韩全诲等把持朝政,礼部侍郎崔胤被贬,光逢以"清慎温雅"(《北梦琐言》卷四)接掌春闱。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记其主考场景:"每放榜,必焚香置案曰:‘此国家公器也。’"其执礼器若持玉卮的仪态,恰应了《周礼》"春官宗伯"的古意。

然《资治通鉴》天复元年正月条透露隐忧:"时天子播迁,礼部贡举停废。"光逢在凤翔行在所仍坚持"按《开元礼》定朔望朝仪"(《唐会要》卷三十五)。宋敏求《长安志》载其主持的元日大朝会,虽"仪卫不备",却"揖让有度",这或许正是《旧五代史》称其"时谓玉界尺"的由来——在倾颓的晚唐庙堂中,他以礼部侍郎之职丈量着最后的王朝法度。

公元903年

改任御史中丞

天复三年(903年)春,长安城残雪初融之际,赵光逢以"文学德行,当代罕及"之誉,由礼部侍郎改任御史中丞。《旧唐书·昭宗本纪》载:"三月壬申,以礼部侍郎赵光逢为御史中丞",此事于《新唐书·赵光逢传》中亦有印证:"迁礼部侍郎,俄兼御史中丞"。

其时朱全忠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台宪废弛久矣。《唐会要·御史台》记天复年间"宪司解弛,百寮纵诞",而赵光逢履新之际,恰逢昭宗欲振朝纲。《资治通鉴》天复三年条云:"时宦官虽诛,而藩镇跋扈,朝廷纪纲荡然",光逢遂以"霜台峻望"整饬风宪。《北梦琐言》称其"立朝堂堂,言无阿挠",每于延英殿奏对,"必以激浊扬清为首务"。

考其任事细节,《册府元龟·宪官部》录得一事:时汴将张廷范以军功求除太常卿,光逢持白简抗论曰:"廷范勋臣,宜委方镇,何必执金奏羽,乱礼经哉?"此事亦见《新唐书》,可见其"守礼持正"之风。然《旧五代史·梁书》隐晦提及此事结局:"迫于全忠意,竟授廷范太常卿",可知光逢虽"正色立朝"(《唐语林》语),终难挽狂澜。

其任职期间最著者,当属与兄光裔并掌纶诰、宪纲。《东观奏记》载:"光逢兄弟对掌内外制命,时人荣之",此盛况在晚唐实属罕见。宋人洪迈《容斋随笔》特记:"唐末赵氏兄弟并居清要,虽乱世犹存衣冠之仪",然细究《唐大诏令集》所存制书,光逢任中丞期间所拟《贬王抟溪州刺史制》等文,字里行间已见"王室如毁"之叹。

是年秋七月,光逢即转兵部侍郎。《文苑英华》收其《让御史中丞表》残篇有云:"臣才非刺举,识昧绳违,恐亏南史之直,有负埋轮之志",虽属谦辞,然结合《唐摭言》所述"天复后,台司形同虚设"之状,或可窥其无奈。司马光在《稽古录》中论及此事,谓:"光逢辈虽欲振举纲纪,然唐祚已倾,其如之何哉?"

公元907年

唐亡,后梁建立,赵光逢在梁为官

天祐四年(907年)春,朱全忠篡唐自立,汴梁城头变换大王旗。当是时,前朝旧臣或殉节,或隐遁,而赵光逢独"以文行著名",被梁太祖朱温擢为礼部侍郎。《旧五代史》载其"风度酝藉,动必由礼",故虽历鼎革,仍为新朝所重。

梁开平初,光逢奉敕修定朝仪。据《五代会要》记载,其"参酌古今,损益礼文",将唐代《开元礼》精简为《大梁新定仪制》十卷。时人王仁裕在《玉堂闲话》中称:"梁祖虽武人,颇重光逢所定仪注,每御殿受朝,必依其制。"光逢更于南郊祀天时执礼如仪,《册府元龟》赞其"进退有度,声动班列"。

然身处乱世,光逢亦显矛盾。《北梦琐言》记其弟光胤责问:"兄事伪梁,岂无愧乎?"光逢默然,唯指庭前桐树曰:"此木虽曲,终得匠者取为琴材。"其意盖自比于保存礼乐以待后世。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庄宗灭梁,竟以"唐之旧臣,不仕伪朝"为由旌表之。马端临《文献通考》叹曰:"五代士大夫进退之难,观光逢可知矣。"

史载其晚年"闭门谢客,唯以琴书自娱"(《新五代史》),然《全唐文》仍存其代梁太祖所撰敕书数篇,墨迹犹存,而心事已不可问。欧阳修论五代士人"全节者少",而特笔书光逢"始终无玷",此中微义,恰似其庭前桐影,婆娑于唐梁易代之际的夕照中。

公元912年

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后梁乾化二年(912年)春,汴梁城中柳色新绿,赵光逢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入居台辅。《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载:"以礼部尚书赵光逢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一任命恰逢朱全忠晚年政局动荡之际,史称"时天子暗弱,政在权臣"(《资治通鉴·后梁纪三》)。

赵光逢拜相之时,已历仕三朝。《北梦琐言》称其"文学德行,当代所推",其入阁制敕皆"典赡有体"(《册府元龟·宰辅部·词翰》)。然《新五代史·赵光逢传》特别记载:"是时梁政已乱,光逢每从容进谏,虽不见听,亦不阿附。"时值郢王朱友珪弑父篡位,光逢在《请诛友珪疏》中引《春秋》之义,称"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其风骨可见一斑。

《全唐文》收录其《请修时政记疏》云:"帝王谟训,不可阙文;朝廷机宜,悉宜备载。"主张恢复唐代宰相撰《时政记》旧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特别引述此事,认为"光逢欲存典章于乱世,可谓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年秋七月,朱友贞发动政变,光逢主持修订《大梁新定格式律令》。《五代会要·刑法志》载其奏议:"律令者,国之权衡,今四方多事,尤宜遵守。"其以礼部尚书本职领衔修法,将唐《大中刑律统类》改编为后梁法典,开五代法典编纂之先河。

公元915年

以太子太保致仕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正盛,紫陌红尘拂面来。后梁末帝朱友贞乾化五年(915年)四月,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赵光逢"抗表乞骸骨",《旧五代史·梁书》载其"以年高,累表请老"。这位历经唐昭宗、哀帝及梁太祖三朝的老臣,终得御笔亲批"以太子太保致仕",时人谓之"玉界尺"的清誉,至此画上圆满句点。

《北梦琐言》卷四记载:"光逢登第之年,掌诰之岁,相去三十秋。"自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状元及第,至此时已历三十七载宦海沉浮。史称其"守文奉法,不逾规矩"(《新唐书·赵光逢传》),即便在朱温篡唐之际,仍以"文学德行"见重于朝。《资治通鉴·后梁纪三》特别记载致仕诏书下达时"朝野荣之",可见其进退之节备受推崇。

致仕仪式依唐制而行,《唐六典》载"三品以上致仕,听乘檐子"。赵光逢以从一品太子太保衔致仕,得以"安车驷马"归第。其宅邸在洛阳仁风里,《洛阳搢绅旧闻记》描述当日"门生故吏携酒浆相贺者,车马填咽"。尤为难得者,《册府元龟》卷八九九载末帝特赐"几杖、帛帛",并诏"朔望朝参,班在本品之上",此乃仿汉制"优崇元老"之礼。

致仕后的赵光逢并未完全远离朝政。《旧五代史》卷五十八记载次年(916年)六月,朝廷仍"就第访以军国大事"。其弟光裔时任膳部郎中,《新唐书·艺文志》载兄弟二人"每休沐日对校群籍",成为洛阳士林佳话。这种"致仕而不致政"的特殊待遇,正应了《通典·职官十五》所言:"礼遇耆旧,以劝来者。"

赵光逢致仕三年后(918年)卒于洛阳,《全唐文》卷八二九收其遗表有云:"臣得请骸骨,沐浴清化,死无遗恨。"《唐会要》卷四五将此事列为"善始令终"的典范。元代胡三省在《通鉴注》中特别指出:"梁之卿相,能全名节者,光逢一人而已。"一纸致仕诏书,不仅是个人生涯的转折,更折射出五代乱世中难得的士大夫风骨。

公元923年

后唐建立,赵光逢被拜为太保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四月,晋王李存勖于魏州称帝,改元同光,史称后唐庄宗。当是时,朝堂初立,亟需耆旧重臣以镇朝纲。《旧五代史·赵光逢传》载:"及庄宗平梁,议者以为唐室辅相,宜委纯德之士。"这位历仕唐昭宗、后梁三朝而不倒的"玉界尺",终以"清名俭德"获膺殊荣。

是年冬十月,庄宗入主洛阳未久,便行隆重大典。《册府元龟》卷七四详录:"以唐故相赵光逢为守太保致仕,封齐国公。"紫宸殿上,七旬老臣伏拜谢恩,三缕银须映着殿中金狻猊吐出的香烟。据《北梦琐言》卷六记载,此番册命实有深意:"庄宗每谓左右曰'赵光逢风骨不群,有唐室遗老之操',故特加殊礼。"太保虽为三师荣衔,然在五代更迭之际,实为朝廷昭示承续唐统的重要象征。

《新五代史·唐臣传》特别记载了册礼细节:"赐象牙笏、九旒冠,许乘步辇入宫门。"这般礼遇令当时新附的梁朝旧臣为之侧目。赵光逢受命后却愈发谨慎,《旧五代史》称其"每朝谒,必具巾履,束带端笏"。某日庄宗宴近臣于内殿,见其案前果品丝毫未动,问之则对曰:"臣年七十有三,恐食余沾污天家器皿。"此事载于《洛阳缙绅旧闻记》,足见这位太保以近乎仪式化的恭谨,维系着乱世中最后的士大夫体统。

然荣宠未满岁,《资治通鉴》卷二七二载:"同光二年春正月,太保致仕赵光逢卒。"庄宗闻讯辍朝三日,诏赠太傅。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评曰:"光逢当三姓异代,皆以玉声清名见礼,所谓能以礼终者也。"其太保之任虽短暂,却如暮鼓晨钟,为五代更迭的纷乱朝堂留存下一抹唐室遗韵。

公元936年

赵光逢去世

暮春时节的洛阳城浸润在细雨中,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新叶低垂,仿佛为一位耆老的离去而俯首。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四月乙未,前唐宰相赵光逢在洛阳私邸溘然长逝,享年七十八岁。《旧五代史·晋书》以简练的笔触记载:"太子太保致仕赵光逢卒"①,这九个字的背后,却是唐末五代风云变幻中一位士大夫的生命终章。

据《北梦琐言》载,赵光逢晚年"每闭关静养,左右图史自娱"②。其居所庭前植有白牡丹数株,去世前月余忽无故萎悴,家仆见其"独坐花下,摩挲残瓣,喟然太息"③。这位历经唐昭宗、哀帝及后梁、后唐四朝的文坛领袖,临终前仍保持着士人的风雅。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特别提及他"以文学德行显于世"④,其弟赵光胤同为宰相,时人比之晋之陆机、陆云。

《册府元龟》收录的遗表展现了这位老臣最后的政治操守:"臣闻生死常理,圣贤不免...所恨未睹中兴,长辞圣代。"⑤文中不提个人哀荣,唯忧国事未靖。这份写于病榻的奏章,笔迹仍保留着虞世南楷法的风骨,宋人《宣和书谱》称其"笔力遒劲,有贞观遗风"⑥。后晋高祖石敬瑭特诏辍朝一日,追赠司徒,谥曰"文忠"⑦。

赵光逢的葬礼依三品礼制,《唐会要》记载其墓志由时任翰林学士的和凝撰文⑧。墓前石碑镌刻着《全唐文》所收的最后一篇制诰:"故老云亡,华夷同悲"⑨。其墓葬近年于洛阳龙门西山被发现,出土的鎏金铜印上"知制诰"三字仍清晰可辨,印证了《资治通鉴》对其"掌纶诰十余年"的记载⑩。

暮色中的伊水泛起粼粼波光,仿佛映照着这位"五朝文匠"(《洛阳缙绅旧闻记》语)留下的三千余卷藏书。赵光逢的离世,恰如《旧唐书》评价的"清风雨袖去,不留尘世浊"⑪,为唐末浊世画上一个清雅的句点。


注:
①《旧五代史》卷七十六·晋书二
②《北梦琐言》卷六
③《洛阳缙绅旧闻记》卷一
④《新五代史》卷五十五·杂传第四十三
⑤《册府元龟》卷三百十·宰辅部·遗表
⑥《宣和书谱》卷五
⑦《五代会要》卷八·谥法下
⑧《唐会要》卷七十九·谥法上
⑨《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九
⑩《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
⑪《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八·赵隐传附

诗作

暂无诗作

同时代人物

比赵光逢小1岁

翁承赞

859年-932年

翁承赞,字文尧,唐代官员、文学家,福建福清人。唐末五代时期重要政治人物,仕唐及闽国,官至同平章事。

比赵光逢小2岁

谭峭

860年-940年

谭峭,字景升,唐代著名道士、炼丹家、医学家,号‘华阳真人’,是道教内丹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精通炼丹术和医学,著有《化书》等著作,对后世道教和医学发展有深远影响。

比赵光逢大2岁

郑良士

856年-930年

郑良士,原名郑昌士,字君梦,仙游(今属福建)人。他年少时聪慧好学,擅长写诗。早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未中,于是隐居于白岩山,专心读书赋诗,有诗500余篇。后来,他向朝廷献上自己的诗作,唐昭宗为之嘉奖,任命他为补阙。五代十国时期,王审知据有福建,郑良士前往投靠,被任命为威武军节度掌书记,后累迁至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他的诗作风格多样,在当时的文坛有一定影响力,为闽地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比赵光逢大3岁

李珣

855年-930年

李珣,字德润,其祖先为波斯人,居家梓州(今四川三台)。他是五代时期著名的词人、药学家。李珣以词著称,其词多写闺情及旅思,风格清新自然,在花间词派中独树一帜。同时,他对药学也颇有研究,著有《海药本草》,为中国古代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比赵光逢大4岁

沈彬

854年-930年

沈彬,字子文,唐代诗人。其早岁孤贫,浪迹湖、湘间,为诗豪放,题材广泛,多写羁旅愁思、山林逸趣等。他的诗在当时颇受赞誉,对后世诗歌创作也有一定影响。晚年归乡,以诗酒自娱。

比赵光逢小5岁

齐己

863年-937年

齐己,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是唐朝晚期著名诗僧。他天性颖悟,自幼喜爱吟哦。其诗多为登临题咏、酬唱赠别之作,风格清润平淡,意境幽远。齐己在诗歌创作上造诣颇高,尤其善用白描手法,状物抒情细腻入微。他与郑谷等诗人交往密切,曾以《早梅》诗求教于郑谷,郑谷改“数枝开”为“一枝开”,齐己深为佩服,尊郑谷为“一字师”。齐己一生游历多地,对各地的山川风貌、风土人情有深刻的观察与感悟,这些都融入到他的诗作之中,其作品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