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杂曲歌辞·昔昔盐·一去无还意创作背景
暮色浸染边关的残垣时,唐代乐府旧题《昔昔盐》的旋律仍在教坊间流转。薛道衡笔下"空梁落燕泥"的绮丽,至此已化作盛唐边塞诗特有的苍凉。这首《一去无还意》以乐府古题写征戍新痛,当是开元天宝年间某位谙熟军旅的文人,在目睹无数"良人征绝域"的悲剧后,将横吹曲的悲壮与宫体诗的绵密熔铸成的新声。
三冬玉门关外的朔风里,藏着天宝年间拓边战争的残酷真相。据《资治通鉴》载,玄宗朝"岁发山东丁壮为戍卒",仅747年高仙芝远征小勃律,穿越葱岭的三万唐军"还者千余人"。诗人以"百战攻胡虏"的简笔,勾勒出怛罗斯之战(751年)前后唐军与突厥、大食的拉锯,而"猎猎戍旗闲"的静景描写,恰与敦煌出土《沙州都督府图经》中"戍卒耕作休整"的记载形成互文。
在艺术上,此诗延续了南朝乐府"昔昔盐"(即"夜夜艳")曲调的传统,却将闺怨主题转向更广阔的时空。"萧萧边马思"化用鲍照《代东武吟》的意象,而"千重恨"的夸张笔法,又与李白《关山月》"长风几万里"异曲同工。值得注意的是,诗中"三冬阻玉关"的细节,恰与吐鲁番文书《唐西州戍卒家书》"冰雪截道,粮运不继"的实录相印证,可见其写实精神。
当安史之乱的阴云尚未笼罩长安时,这类杂曲歌辞已用艺术预言了盛世的裂隙。正如元稹《乐府古题序》所言:"虽用古题,全无古义",这首诗正是以旧曲新词的方式,记录了大唐子民用血肉书写的边塞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