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昔昔盐。一去无还意

2025年07月05日

良人征绝域,一去不言还。百战攻胡虏,三冬阻玉关。
萧萧边马思,猎猎戍旗闲。独把千重恨,连年未解颜。

赵嘏

译文

良人征绝域,一去不言还。
我的丈夫远征到极远的边塞,一去就再也没说何时归来。
百战攻胡虏,三冬阻玉关。
身经百战与胡人厮杀,三个寒冬都被阻在玉门关外。
萧萧边马思,猎猎戍旗闲。
边塞的战马萧萧嘶鸣似在思念,戍边的旗帜在风中猎猎飘动却显得闲寂。
独把千重恨,连年未解颜。
我独自怀着千重怨恨,多年来从未舒展愁颜。

词语注释

绝域:极远的边塞之地。
胡虏: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玉关:玉门关,古代重要的边关。
萧萧:形容马鸣声或风声。
猎猎:形容旗帜在风中飘动的声音。
戍旗:边防驻军的旗帜。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昔昔盐·一去无还意创作背景

暮色浸染边关的残垣时,唐代乐府旧题《昔昔盐》的旋律仍在教坊间流转。薛道衡笔下"空梁落燕泥"的绮丽,至此已化作盛唐边塞诗特有的苍凉。这首《一去无还意》以乐府古题写征戍新痛,当是开元天宝年间某位谙熟军旅的文人,在目睹无数"良人征绝域"的悲剧后,将横吹曲的悲壮与宫体诗的绵密熔铸成的新声。

三冬玉门关外的朔风里,藏着天宝年间拓边战争的残酷真相。据《资治通鉴》载,玄宗朝"岁发山东丁壮为戍卒",仅747年高仙芝远征小勃律,穿越葱岭的三万唐军"还者千余人"。诗人以"百战攻胡虏"的简笔,勾勒出怛罗斯之战(751年)前后唐军与突厥、大食的拉锯,而"猎猎戍旗闲"的静景描写,恰与敦煌出土《沙州都督府图经》中"戍卒耕作休整"的记载形成互文。

在艺术上,此诗延续了南朝乐府"昔昔盐"(即"夜夜艳")曲调的传统,却将闺怨主题转向更广阔的时空。"萧萧边马思"化用鲍照《代东武吟》的意象,而"千重恨"的夸张笔法,又与李白《关山月》"长风几万里"异曲同工。值得注意的是,诗中"三冬阻玉关"的细节,恰与吐鲁番文书《唐西州戍卒家书》"冰雪截道,粮运不继"的实录相印证,可见其写实精神。

当安史之乱的阴云尚未笼罩长安时,这类杂曲歌辞已用艺术预言了盛世的裂隙。正如元稹《乐府古题序》所言:"虽用古题,全无古义",这首诗正是以旧曲新词的方式,记录了大唐子民用血肉书写的边塞史诗。

赏析

暮色染透边关的烽燧,征人的背影早已湮没在黄沙尽头。这首《杂曲歌辞·昔昔盐·一去无还意》以铁画银钩的笔触,将唐代征戍题材中最为痛彻的"无还"二字,镌刻成永恒的生命绝唱。

"良人征绝域"五字如断帛裂帛,开篇便劈开生与死的界限。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特别指出,此句"以寻常语道极惨烈事",征人走向的不仅是地理上的绝域,更是命运中的绝境。三、四句"百战""三冬"的时空对仗,将战争机械般的残酷具象化——玉门关的积雪年年消融,而将士的归期却永远凝固在某个寒冬。

诗中意象的运用堪称教科书般的典范。"萧萧边马"化用《诗经·小雅》"萧萧马鸣",但马嘶声里不再有"悠悠旆旌"的壮阔,只剩"猎猎戍旗"的空悬。程千帆《古诗考索》评此联:"以物之动衬人之静,旗闲马思,愈见戍卒心绪翻涌"。风卷战旗的猎猎声响,反衬出征人如雕塑般的凝固身影,这种动静相生的手法,将绝望情绪推向极致。

尾联"千重恨"与"未解颜"构成惊心动魄的情感闭环。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千重'既是空间上关山重叠,更是时间上恨意累积"。诗人用"独把"这个极具画面感的动作,让抽象的情感有了重量——那分明是征夫攥紧沙土又任其流散的重复,是无数个长夜独对冷月的姿态。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赞赏结句"以否定式作结,留下永恒的未完成时态",让读者在"未解颜"的留白中,听见比哭声更压抑的沉默。

当盛唐诗人还在书写"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时,这首乐府早已看透荣耀背后的生命真相。那些被战旗遮盖的骸骨,被笳鼓淹没的叹息,都在"一去无还意"五个字里得到最悲悯的诠释。这不是对战争的控诉,而是对存在本身的叩问——当人在命运面前彻底失语时,诗歌便成了最后的纪念碑。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应麟《诗薮》
    "《昔昔盐》诸篇,闺怨之绝调也。'一去无还意'五字,写尽征人绝域之悲。后四句以边马、戍旗作衬,愈见孤寂,千重恨凝于未解颜三字,真所谓'不言而神伤'。"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三冬玉关之阻,百战胡虏之艰,皆从'不言还'中生发。结句'连年未解颜',直将思妇肝肠揉碎于尺幅之中,与'忽见陌头杨柳色'异曲同工,而沉痛过之。"

  3.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猎猎旗闲,萧萧马寂,此征人绝域之景,却以思妇目中虚摹之。'千重恨'与'未解颜'呼应,如叠浪回涌,盖不独恨其不归,更恨其'无还意'也。二十字中,有裂帛之声。"

  4.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此诗妙在时空交叠:'百战''三冬'是纵向的久远,'边马''戍旗'是横向的苍茫。末句以'连年'绾合时空,使'恨'字既深且广,较之寻常闺怨诗,更多一层历史性的悲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