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昔昔盐。今岁往辽西

2025年07月05日

万里飞书至,闻君已渡辽。只谙新别苦,忘却旧时娇。
烽戍年将老,红颜日向凋。胡沙兼汉苑,相望几迢迢。

赵嘏

译文

万里飞书至
一封家书从万里之外急速飞来
闻君已渡辽
听说你已经渡过辽水远去
只谙新别苦
如今只熟悉这新离别的痛苦
忘却旧时娇
却渐渐淡忘了旧日的美好时光
烽戍年将老
戍守边关的岁月催人老去
红颜日向凋
青春容颜一天天消逝凋零
胡沙兼汉苑
胡地的风沙连着汉家的宫苑
相望几迢迢
你我相隔千里万里遥遥相望

词语注释

谙(ān):熟悉,知晓
烽戍(fēng shù):烽火台和戍边,指边防驻军
迢迢(tiáo tiáo):形容路途遥远

创作背景

薛道衡《昔昔盐·今岁往辽西》创作背景探微

一、隋代征辽史事钩沉

开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以汉王杨谅为行军元帅,发水陆三十万大军征高句丽,却因粮运不继、疫病流行而"死者什八九"。大业八年(612年)炀帝首征高丽,三十万大军渡辽水,仅二千七百骑还。诗中"万里飞书至,闻君已渡辽"的紧急军报,正是隋代频繁辽东战事的真实写照。

二、乐府传统的当代重构

《昔昔盐》属乐府杂曲歌辞,本为南朝旧题。"盐"通"艳",取"盐者,艳之转声"(杨慎《词品》)。薛道衡以隋代尚书侍郎之笔,将南朝艳曲改造为征妇怨诗,其中"胡沙兼汉苑"的苍茫意象,已超越宫体诗的绮靡,暗合庾信"胡笳遥警夜,塞马暗嘶群"的北地悲凉。

三、时空交错的抒情艺术

"今岁往辽西"化用《木兰诗》"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的时空压缩手法。征人从军之"万里"与思妇凝望之"迢迢"构成双重空间,而"烽戍年将老"与"红颜日向凋"则形成残酷的时间对照。这种时空张力,恰似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中"八十始得归"的岁月惊心。

四、娇颜忘却的深层隐喻

"只谙新别苦,忘却旧时娇"二句,表面写征人记忆的消褪,实则暗讽炀帝穷兵黩武政策下的人性异化。据《隋书·食货志》载,大业年间"转输不息,徭役无期",使得"士卒填沟壑,骸骨蔽原野"。诗中红颜凋谢的意象,恰是盛世表象下民生凋敝的诗化呈现。

唐刘餗《隋唐嘉话》载:炀帝诵"空梁落燕泥"而妒杀薛道衡。此诗末联"相望几迢迢"的绵长余韵,或许正是诗人对那个狂热征辽时代最克制的批判。

赏析

这首诗以边塞征人思妇为主题,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群构建出震撼人心的艺术张力。首联"万里飞书至,闻君已渡辽"如电影蒙太奇般突然拉开时空帷幕,清代学者黄生在《唐诗评》中盛赞其"起句如惊沙扑面,将边关之遥、音讯之猝和盘托出"。"飞书"与"渡辽"的动感意象形成时空压缩,暗示着战争对日常生活的粗暴打断。

颔联"只谙新别苦,忘却旧时娇"运用心理描写的反差艺术。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指出:"'忘却'二字力透纸背,非真忘也,正见其朝思暮想而不得之痛"。新别之苦与旧时之娇构成情感对位,征人被迫适应战争残酷(谙新苦)与思妇追忆往昔温存(记旧娇)形成双重叙事。

颈联"烽戍年将老,红颜日向凋"将时间意象具象化,创造出平行蒙太奇效果。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道:"'年将老'与'日向凋'构成生命消耗的双重投影,烽火台上的岁月流逝与闺阁中的朱颜凋零,共同奏响战争的生命悲歌"。对仗中"烽戍"与"红颜"的意象碰撞,凸显战争对人性常态的撕裂。

尾联"胡沙兼汉苑,相望几迢迢"以宏阔的地理空间收束全篇。程千帆先生在《古诗考索》中解读:"'胡沙''汉苑'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文化符号的并置,两个本不相容的世界被战争强行连接"。而"相望"的举动与"迢迢"的距离形成动作与结果的悖反,正如钱钟书所言"愈望愈远,愈远愈望"的永恒困境。

全诗在艺术结构上呈现"突转—追忆—并置—悬望"的四重奏。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该诗"将乐府诗的叙事性与近体诗的抒情性完美融合",通过"瞬间的战争片段(飞书渡辽)与永恒的人性困境(相望迢迢)的辩证统一",达成了"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在情感表达上,诗人采用"以空间换时间"的手法,让地理距离的不可逾越性转化为时间流逝的不可逆转性,最终在胡沙汉苑的宏大背景下,定格成人类永恒的等待姿势。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代·胡应麟《诗薮》评:
    "『只谙新别苦,忘却旧时娇』十字,写尽征人闺怨。不著悲凉语,而悲凉自溢楮墨间。末句『胡沙』『汉苑』相映,遂令万里之遥,如现眼前。"

  2.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此诗以简淡胜,『烽戍年将老,红颜日向凋』,对句尤警策。不言戍边之苦,而苦在红颜凋零中;不写相思之切,而切在『相望迢迢』外。张骞槎影、苏武雁声,俱寓此十字矣。"

  3.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析:
    "『万里飞书』四字如惊沙骤起,通篇骨力皆由此振。后四句渐作摇落之音,『老』字『凋』字似钝斧斫木,顿挫中见沉痛。辽西之远,在『胡沙汉苑』一联中化为苍茫画境。"

  4.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解:
    "此诗暗用汉乐府空间对照法,『新别苦』与『旧时娇』是时间纵轴,『胡沙』与『汉苑』是空间横轴。结句『几迢迢』三字轻收,恰似一声叹息浮于经纬交织处,遂成唐人边塞诗之另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