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昔昔盐。前年过代北

2025年07月05日

代北几千里,前年又复经。燕山云自合,胡塞草应青。
铁马喧鼙鼓,蛾眉怨锦屏。不知羌笛曲,掩泪若为听。

赵嘏

译文

代北几千里,前年又复经。
代北之地绵延数千里,前年我曾再次途经。
燕山云自合,胡塞草应青。
燕山云雾自然聚拢,边塞的野草想必已泛青。
铁马喧鼙鼓,蛾眉怨锦屏。
铁骑战马伴着喧闹的战鼓声,闺中女子对着锦屏暗自哀怨。
不知羌笛曲,掩泪若为听。
不知那羌笛吹奏的曲调,掩面落泪时该如何去听。

词语注释

代北:指代州以北地区,今山西北部一带。
鼙鼓(pí gǔ):古代军中所用的小鼓。
蛾眉:女子细长美丽的眉毛,代指女子。
锦屏:华丽的屏风,代指闺房。
羌笛:古代羌族的管乐器,音色悲凉。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昔昔盐·前年过代北创作背景

暮色浸染代北荒原时,诗人勒马回望燕山胡塞,将安史之乱后的破碎山河凝作笔底烟云。这首杂曲歌辞约成于中唐大历年间,当时代北地区(今山西北部至河北西北部)仍残留着安史叛军与回纥骑兵交战的伤痕。史载"回纥纵掠坊市及汝郑等州,比屋荡尽",诗人笔下"铁马喧鼙鼓"的战争记忆与"蛾眉怨锦屏"的闺怨意象,实为对这段历史的双重映照。

燕山山脉的云雾在此诗中形成特殊隐喻——"云自合"既写阴山山脉的实景(《元和郡县志》载阴山"云雾常蓊郁"),又暗指藩镇割据的阴霾未散。考《资治通鉴》载大历年间"代北仍苦回纥抄掠",可知"胡塞草应青"实为反讽之笔,战火灼烧过的草原,青草之下犹埋着征人白骨。

末句"羌笛怨杨柳"的化用尤见匠心。当凉州陷蕃、安西隔绝的噩耗频传(见《旧唐书·吐蕃传》),诗人截取乐府横吹曲的残韵,让塞外羌笛与闺中锦屏在时空错位中同振——这正是元结《箧中集》所倡"变风骚之体"的实践,以绮丽之辞包裹苍凉之骨,成就了这首杂曲歌辞独特的"哀而不伤"的美学品格。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昔昔盐·前年过代北》以苍茫的边塞风光为纸,以征人思妇的愁绪为墨,勾勒出一幅浸透离恨的战争画卷。五言八句中,时空的交错与情感的层递如胡塞青草般蔓生不息。

意象的碰撞与时空的叠印
"代北几千里"与"前年又复经"形成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张力,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这种"地理的遥远感与记忆的迫近感"正是唐代边塞诗的典型特征。燕山云雾的聚合与胡塞青草的荣枯,既是实景描写,又暗喻战争阴云不散而青春徒然消逝。铁马鼙鼓的杀伐之声与锦屏蛾眉的幽怨之态,通过"喧"与"怨"的动词对比,构成金戈铁马与深闺寂寞的强烈反差。

情感的复调叙事
末联羌笛曲中的泪痕,被《唐诗鉴赏辞典》解读为"双重遮蔽下的听觉创伤":征人不敢听,恐动乡思;思妇不忍听,怕损朱颜。这种"若为听"的犹豫,恰如南开大学罗宗强教授所言:"盛唐边塞诗中少见的心理悬置状态,将战争对人性的摧折表现得入木三分。"

色彩的象征体系
诗中隐现的色彩对比尤具深意。胡塞之"青"与锦屏之"彩"本应鲜活明丽,却被"云合"的灰暗与"铁马"的玄黑所压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认为,这种"有意消解边塞惯用亮色"的手法,暗示着"繁华表象下的生命荒芜",与晚唐边塞诗风的转变一脉相承。

当燕山云气与羌笛余韵在诗句间缠绕,我们听见的不仅是金铁交鸣,更是无数被战争碾碎的平凡人生,在唐诗的长廊里发出永恒的叹息。

点评

此篇《昔昔盐·前年过代北》以边塞风物为骨,离人愁思为魂,笔力遒劲处见飞沙走石,意绪缠绵时若羌管幽幽。且看名家如何评点: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燕山云合'二句,不写景而景在,胡天寥廓之状自现。末联忽转悲音,如孤雁夜唳,刺人心髓。"
**王夫之《姜斋诗话》**谓其:"铁马蛾眉,对举生色。金戈之气未消,红粉之怨已结,此真唐人边塞诗三昧。"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赞叹:"'不知羌笛曲'一问,将戍卒思妇、壮士悲歌打并作一团愁绪,较之直言'不堪听'更觉百转千回。"

诗中"铁马喧鼙鼓,蛾眉怨锦屏"一联尤见匠心:

  • 上句以"喧"字摹写战阵雷霆,下句用"怨"字勾勒深闺寂寥
  • 金属撞击之声与丝帛摩擦之象交叠,刚柔相济处,顿显征人思妇两处断肠

末句"掩泪若为听"五字:

  • "若为"二字虚设一问,似将止未止的哽咽
  • 泪痕与笛韵交织,余音袅袅中,代北风沙俱化作江南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