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昔昔盐。惊魂同夜鹊

2025年07月05日

万里无人见,众情难与论。思君常入梦,同鹊屡惊魂。
孤寝红罗帐,双啼玉箸痕。妾心甘自保,岂复暂忘恩。

赵嘏

译文

万里无人见,众情难与论。
相隔万里无人知晓,众人之情难以诉说。
思君常入梦,同鹊屡惊魂。
思念你常常入梦,如同夜鹊惊飞般心神不宁。
孤寝红罗帐,双啼玉箸痕。
独自睡在红罗帐中,双泪垂落如白玉筷子般的痕迹。
妾心甘自保,岂复暂忘恩。
我心甘情愿守护自己,又怎会片刻忘记你的恩情。

词语注释

玉箸(yù zhù):白玉制成的筷子,此处比喻泪水流下的痕迹。
妾(qiè):古代女子对自己的谦称。

创作背景

暮色渐沉时,薛道衡独坐长安官舍,指尖摩挲着南朝乐府残卷。窗外更漏声声,恍若与建康城破那夜的战鼓重叠。这位北朝诗人忽然想起江南故人——那些在战火中惊飞的鹊鸟,终成了他笔下缠绵又惊惶的意象。

"惊魂同夜鹊"五字,实暗含两重烽烟。建康城破时,南朝宫人四散奔逃如惊鹊;待得他出使陈朝,又在残垣间目睹旧宫人抚琴垂泪。史载陈后主沉溺《玉树后花》时,谁曾想"万里无人见"的孤寂,竟成了亡国后的谶语。

红罗帐上金线绣着并蒂莲,却映得玉箸(注:玉制筷子,此处代指眼泪)痕愈发清冷。诗人以闺怨写兴亡,将南朝乐府"子夜歌"的柔婉,糅进北地"盐"(注:乐府曲调别称)的苍劲。那些未及说尽的离乱,都凝在"岂复暂忘恩"的决绝里——恰似当年朱雀航(注:南京古桥梁)畔,宫人们最后回望的眸色。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昔昔盐·惊魂同夜鹊》以精微的意象群构建起深闺思妇的惊惶心境,堪称南朝乐府"情灵摇荡"的典范之作。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指出:"'同鹊惊魂'之喻,将《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经典意象转化为更具私人化的情感震颤"。

上阕"万里无人见"四句,形成由空间到心理的递进式结构。钱志熙在《汉魏乐府艺术研究》中分析道:"'万里'与'无人'的并置,不仅暗示征人远戍的物理距离,更凸显思妇被抛掷于情感荒原的孤独体验"。而"同鹊惊魂"的意象尤为精妙,吴小如《诗词札丛》解读为:"夜鹊的惊飞不定,既是实写深更鸟啼,更是思妇因思念而致神经敏感的传神写照,较之曹丕'展转不能寐'更具画面感"。

下阕转入闺阁私密空间的描摹,"红罗帐"与"玉箸痕"构成艳与哀的强烈反差。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激赏此联:"罗帐愈红,泪痕愈明,这种色彩学上的对冲处理,使无形的相思具象为可触可感的物质存在"。末句"妾心甘自保"的剖白,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表面是贞洁自守的宣言,内里却暗涌着'何日平胡虏'式的怨怼,体现了乐府诗'温柔敦厚而不愚'的抒情智慧"。

全诗最动人的艺术特质,在于将《诗经·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经典情境,转化为更具戏剧张力的视听场景。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总结道:"夜鹊的惊飞、罗帐的窸窣、玉箸的脆响,共同组成相思病的通感交响,这种多维度的情感呈现方式,预示了后来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的朦胧诗境"。

点评

此篇《昔昔盐·惊魂同夜鹊》以精微笔触摹写闺怨,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同鹊惊魂'四字,将无形之思凝作有形之悸,夜鹊意象尤妙,盖取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之孤惶,而更著女儿情态。"

"孤寝红罗帐,双啼玉箸痕"一联,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点出:"红罗帐暖与玉箸痕寒相映,不着一字而孤栖之怨自深。'双啼'字尤奇绝,既言独处,偏说双泪,此虚实相生之法。"

末句"妾心甘自保"更得明代钟惺《名媛诗归》赞叹:"五字斩钉截铁,非寻常闺阁语。'自保'者非独守节,实保此玲珑诗心,纵使'万里无人见',亦存冰壶秋月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