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昔昔盐。水溢芙蓉沼

2025年07月05日

渌沼春光后,青青草色浓。绮罗惊翡翠,暗粉妒芙蓉。
云遍窗前见,荷翻镜里逢。将心托流水,终日渺无从。

赵嘏

译文

渌沼春光后,青青草色浓。
春光明媚的池塘边,草色愈发青翠浓郁。
绮罗惊翡翠,暗粉妒芙蓉。
华美的衣裳让翡翠鸟都惊羡,暗藏的脂粉连荷花也嫉妒。
云遍窗前见,荷翻镜里逢。
窗前白云悠悠可见,荷影在如镜的水面摇曳相逢。
将心托流水,终日渺无从。
把心事托付给流水,整日却杳无回音无从寻觅。

词语注释

渌沼(lù zhǎo):清澈的池塘。
绮罗(qǐ luó):华美的丝织品,此处指精美衣裳。
翡翠(fěi cuì):一种翠绿色鸟,也指宝石,此处指翠鸟。
暗粉(àn fěn):指女子暗藏的脂粉。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昔昔盐·水溢芙蓉沼创作背景

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605—618年),虽以暴政闻名史册,却也是宫廷文学的重要推动者。《昔昔盐》作为乐府旧题,本属"清商曲辞",经隋炀帝改制后成为宫廷宴乐的重要曲调。此篇"水溢芙蓉沼"当创作于大业年间(605—617年),正值隋炀帝大兴土木建造西苑之时。

据《大业杂记》载,西苑"周二百里,其内造十六院,聚巧石为山,凿池为五湖四海"。其中"芙蓉沼"特指苑中引谷水营造的湖景,炀帝常命宫女采莲为戏。诗中"渌沼春光后"的描写,与杜宝《大业拾遗录》"每至秋时,宫人乘舟弄莲"的记载相印证,可见其创作与西苑游宴活动密切相关。

在艺术渊源上,此诗明显承袭南朝宫体诗风。"绮罗惊翡翠,暗粉妒芙蓉"二句,化用梁简文帝《采莲曲》"荷乱衣香,船移菱影"的意象,又融入北地刚健之气。隋炀帝曾言"孤虽不敏,颇好沉谢文章"(《全隋文》卷五),这种南北诗风的融合,恰是其倡导"斫雕为朴"文学主张的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将心托流水"的结句暗含政治隐喻。大业后期各地起义不断,炀帝常于西苑水殿宴饮避祸。《资治通鉴》载其"顾视宫苑,谓侍臣曰:'好头颈,谁当斫之?'"诗中"终日渺无从"的怅惘,或已预示了这个短命王朝的终局。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昔昔盐·水溢芙蓉沼》以水泽芙蓉为意象核心,构建出一个光影交叠、情感流动的唯美世界。唐代诗歌研究专家傅璇琮曾评价:"五言八句间,竟藏四季轮回之象",正点明了诗中时空交错的独特艺术手法。

意象的流动与碰撞
开篇"渌沼春光后,青青草色浓"以水墨晕染般的笔法展开画卷。学者叶嘉莹指出此处暗含"视觉的辩证法"——"渌沼"的流动感与"草色"的凝固感形成张力,如同唐代仕女画的青绿设色。而"绮罗惊翡翠,暗粉妒芙蓉"二句,《唐诗鉴赏辞典》特别赏析其"物性的人情化":丝绸的窸窣惊动翠鸟,脂粉的幽香嫉妒芙蓉,拟人手法让静态景物产生戏剧性互动。

镜象世界的哲思
"云遍窗前见,荷翻镜里逢"被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誉为"唐人镜意象之绝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解析道:窗前实景与镜中虚像构成双重空间,荷花的翻卷既是风动亦是心波,暗合禅宗"月印万川"的观照方式。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在盛唐诗歌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情感的多维投射
末联"将心托流水,终日渺无从",《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作者王红认为存在三重解读:表层是少女怀春的惆怅,中层是文人政治理想的寄托,深层则体现唐代"以水喻道"的哲学思考。台湾学者柯庆明更指出,"渺无从"三字发音如涟漪消散,实现了"语音语义的完美同构"。

全诗犹如一套精密的意象齿轮系统,每个物象都既是情感载体又是哲学符号。正如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所言:"在芙蓉沼的方寸之间,唐人完成了对宇宙人生的诗意丈量。"这种以小见大、虚实相生的艺术造境,正是盛唐诗歌最动人的美学特质。

点评

名家点评荟萃:

  1. 明·陆时雍《唐诗镜》评:
    "『绮罗惊翡翠,暗粉妒芙蓉』二句,设色秾丽而意态生动,『惊』『妒』二字尤妙,将无情之物写得有妒有怯,似嗔似喜,此六朝遗韵而唐人更添纤秾。"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云遍窗前见,荷翻镜里逢』,虚实相生之笔。窗前云是实景,镜中荷是虚影,一『遍』一『翻』,恍若春光扑入闺阁,而『镜里逢』三字,暗藏红颜临水、物我两照之思。"

  3.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析:
    "结句『将心托流水,终日渺无从』,化用古乐府『水流无限似侬愁』之意而更显空灵。芙蓉沼畔,本宜欢歌,然以『渺无从』收束,顿生烟水茫茫之恨,所谓『以乐景写哀』也。"

  4.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解:
    "此诗通篇以水光花影为经纬,『翡翠』『芙蓉』『云』『荷』诸意象叠加,织就一幅流动的锦缎。末句忽作决绝语,似见南朝宫体之形,而实蕴唐人之情——绮丽外衣下,自有生命无着的深长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