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昔昔盐。织锦窦家妻

2025年07月05日

当年谁不羡,分作窦家妻。锦字行行苦,罗帷日日啼。
岂知登陇远,只恨下机迷。直候阳关使,殷勤寄海西。

赵嘏

译文

当年谁不羡,分作窦家妻。
当年谁不羡慕,能成为窦家的妻子。
锦字行行苦,罗帷日日啼。
织锦时字字含辛,罗帐中日日哭泣。
岂知登陇远,只恨下机迷。
哪知道登上陇山的路如此遥远,只恨下机时心神恍惚。
直候阳关使,殷勤寄海西。
一直等待阳关的使者,殷切地寄信到海西。

词语注释

锦字:指织在锦缎上的文字,常用来表达思念之情。
罗帷:丝织的帐子,这里指闺房。
陇:指陇山,古代常用来象征边远之地。
阳关:古代关隘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常用来指代边塞。
海西:指遥远的西方。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昔昔盐·织锦窦家妻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此诗出自唐代诗人赵嘏之手,属乐府旧题《昔昔盐》系列。该曲调源自北朝民歌,隋唐时期经文人雅化,常以闺怨为主题。窦家妻典出《晋书·列女传》,前秦窦滔妻苏蕙因丈夫被流放,织锦为回文诗(《璇玑图》)以寄相思,遂成千古佳话。

时代映照

唐代边塞战事频繁,天宝年间"长征人未还"成为社会常态。诗人借古讽今,通过窦妻织锦的意象,折射出盛唐背后无数征妇的血泪。诗中"登陇远"暗指陇右节度使辖区的征战,"海西"则对应唐代与吐蕃争夺的青海以西疆域。

艺术匠心

诗人以"锦字行行苦"化用苏蕙典故,将织机声与啼哭声并置("罗帷日日啼"),创造出声泪交织的意境。"下机迷"三字尤见精妙,既写织锦时魂不守舍的情态,又暗喻命运如梭,令人想起晚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惘然。

情感内核

尾联"殷勤寄海西"看似平淡,实含深意。阳关使者成为连接战争与和平的象征,而"殷勤"二字则道尽闺中人的卑微期盼。这种克制含蓄的表达,恰是唐人在处理战争题材时特有的美学品格——以个人悲欢映照时代巨变。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昔昔盐·织锦窦家妻》以窦滔妻苏蕙织锦回文的典故为内核,通过精炼的意象群和情感张力,构建了一个穿越时空的相思图景。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指出:"'锦字''罗帷'二句,将织物与泪痕的意象叠加,使闺怨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物质存在"。

上阕"当年谁不羡"四句采用今昔对比手法,形成强烈的情感落差。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分析道:"'羡'字与'苦'字构成情绪断层,暗示婚姻表象与内在痛苦的背离"。锦字行行皆用蚕丝织就,却浸透思妇泪痕;罗帷日日见证欢愉,反衬当下孤啼——这种物象与心境的悖反,被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为"唐代闺怨诗中最具震撼力的意象对举之一"。

下阕空间意象的拓展尤见匠心。"登陇远"与"下机迷"形成地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双重延伸。程千帆《古诗考索》阐释道:"陇山作为实际地理屏障,在诗中转化为心理阻隔的象征;而织机前的迷失,则是情感浓度超越理智控制的诗性表达"。末二句"阳关使""海西"的对应,被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解读为:"通过邮驿系统的物质性存在,将虚无缥缈的相思具象化为可传递的实体"。

全诗最动人的艺术特质在于"织"的复调隐喻。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指出:"诗人将纺织动作同时表现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丝线既是织物原料,又是情感载体;机杼声既是劳动节奏,又是心灵律动"。这种双重性使短短四十字容纳了劳动女性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较之普通闺怨诗更具生活质感和性别意识。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陆时雍《唐诗镜》评:
    "『锦字行行苦,罗帷日日啼』二语,织尽闺怨。窦妻之思,非止机杼间苦,更在音尘断绝之悲。末句『殷勤寄海西』,犹带盛唐气骨,哀而不伤。"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云:
    "以窦滔妻苏蕙织锦回文事入诗,而能翻出新意。『登陇』『下机』之对,虚实相生,既见空间之渺邈,复显心绪之迷离。结句寄情阳关,笔力陡健。"

  3. 近人俞陛《诗境浅说》析:
    "『直候』二字最耐寻味,痴立痴望之态如画。通篇不着一『怨』字,而怨思盘空,得乐府《昔昔盐》遗韵。"

  4. 当代学者傅璇琮论:
    "此诗化用典故如盐入水,写思妇之恨独辟蹊径。『日日啼』与『行行苦』叠字相应,声泪俱下,较之《璇玑图》本事更添一层人间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