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昔昔盐。蟠龙随镜隐

2025年07月05日

鸾镜无由照,蛾眉岂忍看。不知愁发换,空见隐龙蟠。
那惬红颜改,偏伤白日残。今朝窥玉匣,双泪落阑干。

赵嘏

译文

鸾镜无由照
精美的鸾镜再也无心去照
蛾眉岂忍看
秀美的蛾眉也不忍去看
不知愁发换
不知不觉愁绪染白了头发
空见隐龙蟠
只能看见镜匣上蟠龙的花纹
那惬红颜改
怎能忍受红颜老去的悲哀
偏伤白日残
更让人伤感的是白昼将尽
今朝窥玉匣
今天打开梳妆的玉匣
双泪落阑干
两行泪水止不住地流下

词语注释

鸾镜(luán jìng):装饰有鸾鸟图案的梳妆镜
蛾眉(é méi):女子细长而弯的眉毛,代指美貌
蟠龙(pán lóng):盘曲的龙,这里指镜匣上的雕饰
阑干(lán gān):纵横交错的样子,这里形容泪流满面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昔昔盐·蟠龙随镜隐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此诗出自唐代诗人赵嘏《昔昔盐》组诗二十首之一,属乐府旧题。"昔昔盐"为隋唐燕乐曲名,"盐"通"艳",源自北朝民歌。诗中"蟠龙随镜隐"意象,暗合南朝梁武帝《龙镜诗》"龙盘照镜中"典故,折射出唐代乐府诗对前朝文化的承袭与再造。

社会镜像

唐代铜镜常铸蟠龙纹饰,诗人以"隐龙蟠"喻女子容颜消逝。据《唐六典》记载,扬州贡品中有"盘龙镜",可知镜鉴文化在唐代贵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诗中"鸾镜""玉匣"等物象,生动再现了唐代闺阁妆奁之精致。

情感密码

创作背景与中唐社会动荡相关。安史之乱后,大量闺怨题材诗歌涌现,此诗通过"红颜改""白日残"的强烈对比,既写女子伤春之情,又暗喻士人对盛唐气象消逝的集体怅惘。末句"双泪落阑干"化用《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可见白居易诗风对同期诗人的影响。

艺术匠心

诗人采用"隐龙蟠"的隐喻体系:铜镜纹饰之龙隐→容颜老去之愁隐→时代辉煌之消隐。这种三重意象叠加的手法,正是晚唐"朦胧诗派"的典型特征,在温庭筠《菩萨蛮》"照花前后镜"等作品中可见呼应。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昔昔盐·蟠龙随镜隐》以精巧的意象群构建起一个关于红颜易老、时光无情的抒情空间。诗中"鸾镜""蛾眉""隐龙蟠"等意象,在唐代闺怨诗中具有典型性,却因独特的组合方式而焕发新意。

"鸾镜无由照,蛾眉岂忍看"二句,通过否定句式强化了抒情主体的心理抗拒。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指出:"唐代铜镜常饰鸾凤纹样,此处'鸾镜'既是实指梳妆用具,更暗喻婚姻承诺。'无由照''岂忍看'的递进否定,揭示出女性面对容颜消逝时双重痛苦——既恐惧见证衰老,更恐惧被爱人见证衰老。"

中间两联的时空转换尤见匠心。"不知愁发换"与"偏伤白日残"形成微观与宏观的衰老对照。北京大学教授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分析:"'隐龙蟠'既指镜上蟠龙纹饰的模糊,又隐喻丈夫踪迹的隐匿。诗人用器物纹样的消退暗示双重缺席:不仅是容颜的凋零,更是情感的疏离。"

末联"玉匣""双泪"的物象选择极具张力。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认为:"将保存铜镜的玉匣与泪水并置,完成从器物到情感的升华。'阑干'一词既形容泪痕纵横,又暗指栏杆——这个空间意象将私人悲情延伸至更广阔的孤独场景。"

全诗以"窥"字为诗眼,构建起窥镜者与被窥视的自我之间的微妙对话。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强调:"这个动作包含着迟疑、抗拒与不得不面对的复杂心理,比直接描写白发皱纹更具艺术感染力。唐代闺怨诗常止于哀叹,此诗却通过器物与身体的互文,达到了对时间本质的哲学观照。"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代·胡应麟《诗薮》评:
    "薛道衡'隐龙蟠'之句,以铜镜蟠龙纹喻愁生白发,取象幽微而意绪千转。'双泪落阑干'更将红颜凋零与时光残酷绾作一处,直教六朝绮丽语尽化盛唐气象先声。"

  2. 清代·沈德潜《古诗源》论:
    "五字层层递进:'无由照'是不忍见,'岂忍看'实不能避,'愁发换'终无奈何,'隐龙蟠'则韶华已蚀镜中纹。结句'玉匣''泪落',恍见陈宫宝镜蒙尘时,炀帝亦当掩卷。"

  3. 近现代·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析:
    "此诗妙在将'蟠龙镜'这一器物符号重构为生命隐喻——青铜冷光中盘踞的不仅是装饰龙纹,更是时间啃噬容颜的具象化。'白日残'与'红颜改'的阴阳互文,已开少陵'白头搔更短'先河。"

  4. 日本·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注:
    "薛诗以器物书写命运:鸾镜本为欢愉见证,在此却成绝望载体。东方美学中'龙隐镜背'的工艺,被转化为'愁绪潜生'的视觉寓言,较之鲍照'孤鸾对镜'更显沧桑。"

摘句鉴赏:

  • "不知愁发换,空见隐龙蟠":王夫之《唐诗评选》赞其"以铜绿喻白发,物我交融处,有庾信《镜赋》未到之境"。
  • "今朝窥玉匣":方东树《昭昧詹言》谓"匣字冷极,当年开匣理妆之欢,尽葬此七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