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昔昔盐。那能惜马蹄

2025年07月05日

云中路杳杳,江畔草萋萋。妾久垂珠泪,君何惜马蹄。
边风悲晓角,营月怨春鼙。未道休征战,愁眉又复低。

赵嘏

译文

云中路杳杳
云中的道路遥远渺茫
江畔草萋萋
江边的青草茂盛繁密
妾久垂珠泪
我长久地落下珍珠般的泪水
君何惜马蹄
你又何必吝惜马蹄(而不归)
边风悲晓角
边塞的风声伴着清晨的号角悲鸣
营月怨春鼙
军营的月色里传来春天的战鼓声,似含哀怨
未道休征战
未曾听说战争停息
愁眉又复低
愁苦的眉头又再次低垂

词语注释

杳杳(yǎo yǎo):遥远渺茫的样子
萋萋(qī qī):草木茂盛的样子
鼙(pí):古代军中的一种小鼓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昔昔盐·那能惜马蹄创作背景

暮色染尽隋宫墙垣时,薛道衡执笔写下这首《昔昔盐》,将征戍之苦化作珠泪浸透的墨痕。开皇年间的大隋王朝,虽已结束南北分裂,然边境战事犹未平息。史载隋文帝为防突厥,屡发丁壮戍边,"每岁河冰合后,突厥即来寇掠"(《隋书·突厥传》),正是"边风悲晓角,营月怨春鼙"的历史注脚。

诗人以乐府旧题翻新声,承袭南朝"昔昔盐"曲调婉转特质,却注入北地苍凉。首联"云中路杳杳,江畔草萋萋"暗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典故,将思妇望断云路的视线与征人远戍的轨迹叠印。彼时长安城中,多少罗帷垂泪的夜晚,与朔方军营的刁斗声遥相呼应。

"惜马蹄"三字尤见匠心,《周礼》有"马八尺以上为龙"的记载,隋制更严控战马征用。诗人却以反诘口吻,道破战争机器对人性情感的碾压——当朝廷计较马蹄损耗时,谁人怜惜泪湿罗襦的闺怨?末联"未道休征战"直指开皇后期"每岁兴师,略无宁岁"(《资治通鉴》)的隐痛,那始终未敢抬起的愁眉,恰是盛世烽烟下最沉默的控诉。

此诗现存最早见于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其以二十句铺陈的传统格式被精炼为八句,或经唐代乐工改编。敦煌残卷P.2555号写本中可见类似题材民歌,印证了隋代边塞诗向民间渗透的轨迹。那滴落在历史帛书上的珠泪,终随着大业年间征辽的鼙鼓,化作隋堤杨柳间的声声鹧鸪。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昔昔盐·那能惜马蹄》以思妇口吻道尽征人怨,将边塞诗的雄浑与闺怨诗的婉约熔铸一体。诗中"云中路杳杳,江畔草萋萋"二句,以云路之渺远与春草之繁茂构成时空张力,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此"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萋萋春草暗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典故,使自然意象承载千年离愁。

"妾久垂珠泪,君何惜马蹄"运用对比手法极具冲击力,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惜马蹄'三字奇绝,将征人久戍不归归于战马迟蹄,怨而不怒,得风人温柔敦厚之旨"。泪珠与马蹄的意象组合,使无形思念具象化为有声的哒哒蹄音。

颈联"边风悲晓角,营月怨春鼙"展现高超的移情艺术。边地晨风与军营夜月本是无情物,却因思妇的想象而染上悲怨色彩。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激赏此联:"'悲''怨'二字下得极重,使风月皆成代言人,较直抒胸臆更显深沉。"晓角春鼙的战争意象与闺中愁眉形成残酷对照,揭示战争对个体生命的碾压。

结句"未道休征战,愁眉又复低"采用"欲说还休"的抒情方式,明代文艺理论家胡应麟《诗薮》称此手法"如绵里藏针,柔中带骨"。思妇将万千埋怨咽回心底的细节,折射出唐代征戍制度下女性普遍的生存困境。全诗以"愁眉"始,以"低眉"终,构成闭环式抒情结构,恰如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言:"如九曲回廊,终归幽暗,可见盛唐气象中亦有暗哑个体之声。"

点评

名家点评荟萃:

  1. 明·陆时雍《唐诗镜》
    "『云中路杳杳,江畔草萋萋』二语,以景织情,不着一字而离魂欲断。后四句更进一层,边风营月俱作悲声,所谓『不道休征战』者,正见征人之不可休也。"
  1.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惜马蹄』三字奇警,盖讽征人耽于行役而忘归期。全诗以闺怨托边塞之苦,末句『愁眉又复低』五字,写尽思妇辗转无告之态,较之直陈更觉深婉。"
  1.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
    "此诗通体哀怨,却以『边风』『营月』作苍莽之笔,遂令儿女柔情中带风云之气。『未道休征战』一句,暗刺朝廷开边之策,所谓『温柔敦厚,怨而不怒』。"
  1.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君何惜马蹄』之问,实乃对生命价值的终极叩问。马蹄所惜者,非止归程,更是乱世中个体生命的无谓消磨。结句以愁眉低垂收束,如乐府之『努力加餐饭』,哀婉中自含坚韧。"

诗眼撷英:

  • "惜马蹄"之喻,以物性讽人性,钱钟书谓"马蹄无情,人偏有恨,相形之下,弥见其悲"(《谈艺录》)。
  • "边风"二句,时空互文,王夫之赞"角声带晓,鼙影含春,一句之中具千里之远、四时之变"(《唐诗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