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杂曲歌辞·昔昔盐·那能惜马蹄创作背景
暮色染尽隋宫墙垣时,薛道衡执笔写下这首《昔昔盐》,将征戍之苦化作珠泪浸透的墨痕。开皇年间的大隋王朝,虽已结束南北分裂,然边境战事犹未平息。史载隋文帝为防突厥,屡发丁壮戍边,"每岁河冰合后,突厥即来寇掠"(《隋书·突厥传》),正是"边风悲晓角,营月怨春鼙"的历史注脚。
诗人以乐府旧题翻新声,承袭南朝"昔昔盐"曲调婉转特质,却注入北地苍凉。首联"云中路杳杳,江畔草萋萋"暗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典故,将思妇望断云路的视线与征人远戍的轨迹叠印。彼时长安城中,多少罗帷垂泪的夜晚,与朔方军营的刁斗声遥相呼应。
"惜马蹄"三字尤见匠心,《周礼》有"马八尺以上为龙"的记载,隋制更严控战马征用。诗人却以反诘口吻,道破战争机器对人性情感的碾压——当朝廷计较马蹄损耗时,谁人怜惜泪湿罗襦的闺怨?末联"未道休征战"直指开皇后期"每岁兴师,略无宁岁"(《资治通鉴》)的隐痛,那始终未敢抬起的愁眉,恰是盛世烽烟下最沉默的控诉。
此诗现存最早见于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其以二十句铺陈的传统格式被精炼为八句,或经唐代乐工改编。敦煌残卷P.2555号写本中可见类似题材民歌,印证了隋代边塞诗向民间渗透的轨迹。那滴落在历史帛书上的珠泪,终随着大业年间征辽的鼙鼓,化作隋堤杨柳间的声声鹧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