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昔昔盐。采桑秦氏女

2025年07月05日

南陌采桑出,谁知妾姓秦。独怜倾国貌,不负早莺春。
珠履荡花湿,龙钩折桂新。使君那驻马,自有侍中人。

赵嘏

译文

南陌采桑出
我踏着南边的小路去采桑
谁知妾姓秦
可谁知道我姓秦呢
独怜倾国貌
只有我自怜这倾国倾城的容貌
不负早莺春
不愿辜负这早春莺啼的时光
珠履荡花湿
缀着珍珠的鞋子沾湿了落花
龙钩折桂新
龙形衣钩上挂着新折的桂枝
使君那驻马
路过的使君何必停下马来
自有侍中人
我自有陪伴我的人

词语注释

南陌:南边的小路。陌(mò),田间小路。
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倾国:形容女子极其美丽,典出《汉书》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珠履:缀有珍珠的鞋子。履(lǚ),鞋。
龙钩:龙形的衣钩。
折桂:折取桂枝,比喻科举及第,这里指新折的桂枝。
使君:汉代对太守或刺史的尊称,后泛指官员。
侍中人:身边侍奉的人,这里指陪伴的人。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昔昔盐·采桑秦氏女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此诗属唐代乐府《昔昔盐》曲辞系列,该曲调源自北朝民歌,隋唐时演变为宫廷教坊常用曲牌。"昔昔"为古语"夜夜"之意,"盐"通"艳",指艳情曲调。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其归入"近代曲辞",体现了南朝至唐乐府诗的流变轨迹。

人物原型

"秦氏女"典出汉乐府《陌上桑》秦罗敷形象,经魏晋文人改造后成为理想化女性符号。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载:"罗敷采桑,为使君所邀,盛夸其夫以拒之。"本诗在传统母题中注入了新的时代意蕴。

创作语境

  1. 社会风俗:盛唐时期采桑仍是重要农事活动,长安城南陌(今西安大雁塔东南)为著名桑林区,春日仕女游赏与农事劳动交织,形成独特人文景观。
  2. 文学传统:延续了曹植《美女篇》"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的描写手法,但将静态美转为动态场景,"珠履""龙钩"等意象显露出初唐宫廷诗的装饰性特征。
  3. 隐喻寄托:末句"使君那驻马"暗用《陌上桑》典故,却反其意而用之,"自有侍中人"既保持女性矜持,又透露出唐代社会开放气息,反映了开元年间士族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艺术特色

诗中"早莺春"与"折桂新"形成时空互文,既符合采桑季候(农历三月),又暗喻科举放榜("折桂"指及第)。这种双关修辞,印证了任半塘《唐声诗》所论:"唐乐府常以闺情寓士子进退之思。"

赏析

这首《采桑秦氏女》以精巧的意象群构筑起一个明媚而幽微的春日图景。开篇"南陌采桑出"如工笔画卷徐徐展开,陌上桑林与采桑女的剪影构成动静相宜的构图,而"谁知妾姓秦"的设问瞬间将画面注入灵动的戏剧性。吴小如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中特别激赏此句:"'秦'字既暗用《陌上桑》秦罗敷典故,又以问句制造悬想,使平面意象陡然立体"。

诗中"倾国貌"与"早莺春"的并置堪称绝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指出:"诗人用早莺的鲜活意象解构了传统'倾国'概念的沉重感,使美本身回归到生命自然绽放的本真状态"。珠履沾露、龙钩折桂的细节描写,被傅璇琮先生誉为"唐代宫廷诗赋物象传统的民间化转写",湿漉漉的花露与桂枝的清香,共同编织出触觉与嗅觉的通感体验。

末联"使君那驻马"的转折尤见匠心。程千帆《古诗考索》分析道:"此处反用《陌上桑》使君驻足的情节,以'自有侍中人'五字完成对女性主体性的诗意宣言"。这种含蓄的自信,与南朝宫体诗中的女性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展现盛唐诗歌特有的精神气象。

全诗以采桑为经,以春色为纬,在八句四十字中完成从场景到心理的多维叙事。叶嘉莹教授评价其"将乐府民歌的清新与文人诗的凝练完美融合",特别是"不负早莺春"一句,既是对自然美的礼赞,亦暗含对青春韶光的珍重,体现了盛唐时期健康明朗的审美趣味。

点评

诗词原文:
南陌采桑出,谁知妾姓秦。独怜倾国貌,不负早莺春。
珠履荡花湿,龙钩折桂新。使君那驻马,自有侍中人。


名家点评:

  1. 明·陆时雍《唐诗镜》
    "五言绝句,贵在天然自得。'独怜倾国貌,不负早莺春',寥寥十字,而秦氏女之矜持与春色交融,意态跃然。末句'自有侍中人',更见其贞静之志,不慕外诱,所谓'艳而不妖'者。"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此诗托采桑女以自喻,'珠履''龙钩'之句,虽缀华藻,而'使君驻马'一转,凛然有《陌上桑》罗敷之骨力。唐人拟古,能摄其神而不袭其貌,斯为妙制。"

  3.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谁知妾姓秦',隐然以秦罗敷自况,而结句尤见身份。使君纵有垂青之意,而彼已心有所属,不必费词拒绝,但云'自有侍中人',温厚中自含锋芒,此诗家所谓'不犯正位'也。"

  4.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诗中'倾国貌'与'早莺春'相映,既见女子容色之盛,亦暗喻青春易逝。后四句以'珠履''龙钩'之华美,反衬其心志之贞定,盖外物虽丽,不若内心有所持守,此正唐人闺怨诗之高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