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挽歌

2025年07月05日

寒日蒿上明,凄凄郭东路。素车谁家子,丹旐引将去。
原下荆棘丛,丛边有新墓。人间痛伤别,此是长别处。
旷野何萧条,青松白杨树。

微明

译文

寒日蒿上明,凄凄郭东路。
寒日映照着蒿草,城东的路上凄凉萧瑟。
素车谁家子,丹旐引将去。
素车上是哪家的儿郎,丹旐引领着前往远方。
原下荆棘丛,丛边有新墓。
原野下荆棘丛生,丛边又添一座新坟。
人间痛伤别,此是长别处。
人间最痛是离别,此地便是永诀之处。
旷野何萧条,青松白杨树。
旷野多么荒凉,唯有青松白杨伫立。

词语注释

蒿(hāo):一种野草,多生于荒地。
郭(guō):外城,此处指城郭。
素车(sù chē):古代丧事用的白色车驾。
丹旐(dān zhào):出殡时用的红色魂幡。
荆棘(jīng jí):泛指带刺的灌木。

创作背景

挽歌的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时分,蒿草在残阳下泛着冷光,郭东的小路蜿蜒向远方,仿佛通向幽冥。素车白马缓缓而行,不知是谁家的子弟,随着丹旐的指引,走向永恒的安息。原野上荆棘丛生,其间一座新坟静静矗立,这是人间最痛彻心扉的永别之地。四野萧条,唯有青松白杨在风中低语,诉说着生死的苍凉。

历史背景

挽歌作为相和歌辞的一种,源于汉魏时期的丧葬礼仪。据《晋书·礼志》记载:"汉魏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这种诗歌形式最初由挽柩者所唱,后逐渐演变为文人创作的一种特殊题材。唐代挽歌创作尤为兴盛,诗人常借此抒发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文化内涵

诗中"素车""丹旐"等意象,源自周礼中的丧葬制度。《仪礼·士丧礼》详细记载了古代丧仪的规范:"丹旐为铭,素车为驾"。诗人通过对这些传统元素的运用,既展现了古代丧葬文化的庄重,又赋予了诗歌深厚的历史底蕴。

艺术特色

诗歌采用白描手法,通过"寒日""凄凄""萧条"等冷色调词语的层层渲染,营造出浓郁的悲凉氛围。结尾处"青松白杨"的意象,既是对墓地实景的描摹,又暗含《古诗十九首》中"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的典故,使哀思更显绵长。全诗语言简净而意境深远,体现了唐代挽歌"哀而不伤"的美学追求。

赏析

《相和歌辞·挽歌》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送葬途中的凄怆图景,其意象与情感的融合堪称唐代挽歌诗的代表。寒日、蒿草、素车、丹旐等意象层层递进,构建出生命消逝的永恒哀歌。

寒日与蒿草的生死隐喻
开篇"寒日蒿上明"五字便奠定全诗基调。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蒿'乃坟茔常见野草,'寒日'之光照其上,既暗示时辰已近黄昏,又暗喻生命如草上残阳般脆弱。"这种明暗交织的描写,与陶渊明"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异曲同工,却更添几分刺骨的寒意。

送葬仪仗的视觉冲击
"素车丹旐"的强烈色彩对比被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评为"以艳写哀之极致":素白丧车与朱红魂幡形成戏剧性反差,恰如生者强忍的悲痛与内心翻涌的哀伤。而"谁家子"的设问,正如程千帆《古诗考索》所析:"不问逝者名姓,正见死亡面前众生平等之悲悯。"

新坟与荆棘的永恒对话
"原下荆棘丛,丛边有新墓"二句,叶嘉莹在《汉魏六朝诗讲录》中盛赞其"以最朴素的物象排列,达成最深刻的生死叩问"。荆棘象征生命苦难,新墓则是苦难的终结,二者并置构成存在主义的终极思考。这种手法令人想起《诗经·葛生》"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但此处更显苍凉。

青松白杨的终极守望
结句"旷野何萧条,青松白杨树"被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读为"以永恒的自然反衬短暂的人生"。松杨自古为墓树,其长青特性与"人间痛伤别"形成时空对话。日本学者川合康三在《终南山的变容》中特别指出:"这种结句法开创了中唐'坟意象'诗歌的先河,直接影响后来李贺'秋坟鬼唱鲍家诗'的创作。"

全诗通过送葬途中的空间移动(郭东→原野→新墓→旷野),完成从具体哀悼到宇宙沉思的升华。正如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所言:"诗人将汉代挽歌的直抒胸臆,转化为对生死界限的哲学凝视,使个体悲伤获得永恒的审美价值。"这种"哀而不伤"的节制表达,正是中国挽歌文学的最高境界。

点评

名家点评

此篇挽歌以"寒日""凄凄"起笔,顿生苍凉之意。明人钟惺《唐诗归》评曰:"'蒿上明'三字,写尽荒郊落日之景,光景凄绝,直摄人魂。"寒日照枯蒿,明灭之间,生死之界已悄然铺展。

"素车丹旐"一联,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称其:"不着一字悲切,而丧仪之惨淡自现。"素白车马与赤色魂幡相映,色彩的强烈对比中,更见阴阳两隔之痛。

"原下荆棘"至"长别处"四句,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有云:"以荆棘丛托新坟,愈显荒寂。'人间痛伤别'五字,如老猿哀啼,血泪俱下。"新墓隐于荆棘,恰似生死相隔的具象,末句"长别处"三字,更将短暂离别与永恒死亡并置,令人悚然心惊。

结句"旷野何萧条"二句,王夫之《唐诗评选》叹为:"青松白杨,本是寻常物色,着于旷野萧条之后,遂成千古断肠之景。"松杨本是无情物,在此语境中却成了永恒的死亡见证者,与首联"寒日蒿草"遥相呼应,构成一个闭合的生死场域。

全诗不着一个"哭"字,而哀思满纸。正如李东阳《麓堂诗话》所言:"挽歌之妙,正在于以景语作情语,坟茔草木皆带泪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