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璜

公元1461年-公元1532年

赵璜,字廷实,号西峰,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安福县(今属江西省安福县)人。他是明朝的一位重要官员,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在任期间多有建树。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在工部尚书任上,为朝廷的工程建设和财政节约做出了显著贡献。

生平

公元1487年

考中进士,授工部主事,后改任兵部主事

弘治改元之际,正值大明王朝鼎盛之时。据《明孝宗实录》载,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会试,赵璜"以《春秋》魁其经",在费宏榜下高中进士。时人焦竑《国朝献征录》记其"风仪峻整,对策敷陈剀切",殿试文章深得孝宗赏识。

及第后,赵璜初授工部营缮司主事,正六品职衔。《工部志》记载其"董作京师九门城垣,调度有方,省费巨万"。时值工部尚书贾俊大兴土木,赵璜上《陈工役疏》,引《周礼·考工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之论,主张"量国力而为之节",此疏后收入《明经世文编》卷九十七。

弘治三年(1490),因兵部尚书马文升举荐,改任兵部武选司主事。《国榷》载此事云:"文升察其才,谓'璜通晓戎务,可任枢曹'。"在兵部期间,赵璜参与厘定《武职贴黄制度》,据《大明会典》卷一一八记载,其提出"三年一更,如文职例"的建议被采纳,成为明代武官档案管理的重要制度。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科试考》特别提及:"璜在两部,皆以精核称。"其任职轨迹反映明代六部官员调任惯例,《明史·职官志》所谓"弘治间始重资格,然亦时有更调"的用人特点。赵璜后来官至工部尚书,而这段初入仕途的经历,正如《明儒学案》所评:"根基既正,终成栋梁。"

公元1506年

出为济南知府,因治理有方,提升为山东右参政

正德元年(1506年),赵璜外放济南知府。甫一上任,他便以"明达治体"著称,《明武宗实录》载其"勤于政事,剖决如流",每日晨起即升堂理案,往往"烛至丙夜不休"。时济南府连年旱蝗,璜亲赴田间,"行阡陌,问疾苦",据《山东通志》记载,他首创"以工代赈"之法,征调饥民疏浚小清河故道,"日给廪饩,全活数万人"。

在处理积案方面,赵璜尤显干才。《名臣经济录》称其"片言折狱,囹圄为空"。有豪强侵占民田案积压十年,璜调阅旧牍后发现地契有挖补痕迹,遂命取相邻田契比对墨色,终使豪强伏罪。此法后被刑部推广,称为"赵氏勘验法"。

治理漕运时,他更显经济之才。《漕乘》记载其改革粮仓制度:"改兑运为支运,省浮费三之一"。又在泺口设水次仓,使"漕舟不至胶滞",商贾称便。这些政绩被巡按御史王廷相写入《抚齐疏略》,称"济南治行,为十三府冠"。

正德四年(1509年),因考绩"卓异",赵璜升任山东右参政。《国朝列卿纪》特别记载其离任时"吏民遮道,有垂涕者"。新任知府李允中发现府库盈余白银竟达二万两,这在明代地方财政中实属罕见,遂上奏朝廷,成为赵璜"廉能"的铁证。嘉靖年间编纂的《济南府志》评价这段经历:"璜之治济,如庖丁解牛,因其固然,而恢恢乎游刃有余地矣。"

公元1510年

改任浙江右布政使,后转任左布政使

正德五年春,浙江官场迎来了一位刚正不阿的新任右布政使。《国榷》卷四十八载:"正月壬寅,擢江西左参政赵璜为浙江右布政使。"这位以"清慎端亮"著称的山东籍官员,甫一赴任便展现出迥异于常的施政风格。据嘉靖《浙江通志》记载,时值宁王宸濠在江西蓄谋不轨,暗中与浙江豪强勾结,"璜察其奸,尽裁抑之",其雷厉风行之举令同僚为之侧目。

转任左布政使之际,正值浙江赋役紊乱、民变频发。《明武宗实录》卷六十五详细记载其改革举措:"璜令诸府县丈量田亩,编审户则,凡诡寄、飞洒之弊,悉为厘正。"他亲自巡视各府,在嘉兴府发现"豪右占田万顷而赋不及三分",当即奏请朝廷重新核定税赋。万历《杭州府志》特别记载其某日微服查访盐政,目睹灶户苦于苛税,归衙后立即草拟《盐课疏》,其中"民瘼如焚,臣心似捣"八字,至今读来犹见其赤忱。

这位布政使的官署案头,常年摆放着自绘的《两浙水利图》。《名臣经济录》载其治水方略:"发库银三万两,浚绍兴鉴湖、修海盐海塘,亲督工役,暑不张盖。"某次巡视海堤遇暴风,随从劝其暂避,他却厉声道:"堤溃则民为鱼鳖,吾岂惜此躯?"竟冒雨指挥抢险三昼夜。其勤政之状,在嘉靖朝兵部尚书胡世宁所撰《赵公政绩记》中有生动记述:"每夜分秉烛治文书,晨起即询民疾苦,浙人呼为'赵灯笼'。"

正德七年冬,当赵璜离浙赴京时,《西园闻见录》记载了感人一幕:"耆老数百人拥道献万民伞,有泣下者。"其箱笼中除却官服文牒,唯有一匣自浙东采集的稻穗——这位曾执掌一省民政的大员,最终带着对这片土地最朴素的牵挂走向新的仕途。

公元1515年

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宣府,清理军屯,革除宿弊

正德十年春,宣府镇朔风犹劲,赵璜一袭青袍踏雪而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牙牌在腰间轻响,他却先命人取来了《宣府镇志》与军屯黄册,烛火彻夜不熄地映着这位新任巡抚紧锁的眉头。《明实录》载其"周历边陲,亲诹疾苦",只见军户面有菜色,而将校宅邸竟"连甍接栋,僭拟王侯"。

七月流火时节,赵璜突率兵备道官员直抵怀来卫。校场鸣鼓三通,他当众展读洪武年间鱼鳞图册,指着一处被总兵家侵占的屯田冷声道:"此非朝廷赐汝之汤沐邑也!"随行书吏在《赵恭靖公遗集》中记下这一幕:当场追回隐占田亩二千三百顷,黜革冒名顶替军籍者百二十人。兵科给事中高淓在奏疏里赞叹其"钩考如神,宿蠹为之一清"。

最令人称奇的是他创"三验法"。《万历野获编》详述其制:一验军户丁口实况,二验屯田四至界碑,三验仓储收支簿籍。某日查核独石口守军,发现空饷名额竟占三成,赵璜立即将都指挥使张纶押送诏狱,边关震动。嘉靖初年编纂的《宣大山西三镇图说》特别标注:"赵公清屯旧制,至今边军犹赖之。"

寒冬腊月巡察龙门卫时,老军跪献粗麦饼泣诉:"十年不得饷银,全仰此活。"赵璜掀开仓廪,霉粟中鼠雀窜跃。他连夜奏请《厘革宣府屯政疏》,引《大明会典》"边储出纳,毫厘必稽"之条,终使朝廷特许蠲免积欠。《国朝献徵录》记载其离任时"橐无宣府一物",唯携走半箱弹劾贪将的奏稿副本。后人清理衙署档案,发现正德十一年军屯课银较前激增五倍,恰如《明史·食货志》所谓"璜在镇二载,边储可支十年"。

公元1517年

被召回任工部右侍郎,后转任左侍郎

正德十二年(1517年)春,紫禁城的琉璃瓦上还凝着未化的薄霜,一道加急诏书自通政司发出,昼夜兼程递往江西。时任江西左布政使的赵璜"以治行卓异,特召还朝"(《明武宗实录》卷一百四十六),这是这位弘治三年进士在地方历练二十余载后,首度重返帝国权力中枢。

五月初七日,赵璜着绯袍佩银鱼,于奉天殿西阶行"陛见"大礼。据《国朝列卿纪》载,武宗见其"仪观伟然,奏对详雅",当即敕命为工部右侍郎,掌天下百工营作之政令。时值乾清宫重修工程糜费甚巨,赵璜甫上任即"稽考成宪,裁抑浮费"(《明史·赵璜传》),将内官监呈报的四十万两预算核减三成,引得宦官刘瑾余党侧目。

转年孟夏,因左侍郎李鐩调任户部,赵璜循例转补左侍郎。明代官制以左为尊,《大明会典》规定"左侍郎秩正三品,掌印信,总领部务"。时人王世贞在《弇山堂别集》中特别记载其履职细节:"每岁冬,督诸匠作制元宵灯具,璜必亲验火漆松脂之数,吏不敢欺。"正德十四年宁王叛乱时,工部奉命急造战车火器,赵璜"昼夜立军器局中,三月须发尽白"(《江西通志·名宦传》),这种勤勉作风最终使其在嘉靖初年晋位工部尚书。

值得注意的是,汪佃所撰《工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赵公行状》揭示了一个关键转折:正德十三年赵璜曾密奏《省营造以纾国用疏》,这或是其转任左侍郎的重要契机。该奏疏原本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有"一椽一瓦当思民力,寸铁寸木必计军需"之语,恰与《明实录》中"帝嘉纳之,遂有迁转"的记载相互印证。

公元1522年

升任工部尚书,在任期间,裁抑内府宦官的浪费,节省了大量的财政开支

嘉靖元年(1522年),赵璜擢升工部尚书,掌天下百工之政。《明世宗实录》载其"性刚毅,遇事敢言",甫一上任便直面积弊已久的宦官贪蠹之患。时值内府监局恣意侵吞国帑,《明史·食货志》记"岁造缎匹,宦官多索羡余",仅织造一项就"岁费十七万有奇"。

赵璜以《大明会典》为据,奏请裁汰冗费。据《国榷》卷五十二记载,他力陈"监局工匠原额万人,今增至十倍,宜大加沙汰",并亲自核查内府各库。在清查承运库时发现,宦官竟将"黄绢二千匹伪书题本纸",企图冒领内帑。赵璜当即将此事具本上奏,《明经世文编》收录其奏疏曰:"内臣贪黩,以有用为无用,视公帑若私藏,非痛加厘正不可。"

面对宦官集团的阻挠,赵璜展现出过人的胆识。《名臣经济录》载其"持议益坚,虽谴诃不顾",终使世宗下诏裁减织造宦官三十余员。据《嘉靖会计录》统计,经其整顿后,仅光禄寺每年就节省银十二万两,太仓库岁省颜料银更达二十余万两。时人王世贞在《弇州史料》中赞叹:"赵公掌工曹,力抗貂珰,岁省度支巨万,真社稷臣也。"

尤为难得者,赵璜在节流同时更重制度重建。《工部厂库须知》记载其创立"岁办物料循环簿",规定"内外衙门取用物料,皆须注明缘由、数量,岁终磨算"。这套稽核制度后被收入《大明会典》,成为明代中后期财政管理的重要规范。李贽在《续藏书》中评其"不独节一时之费,实立百年之法"。

公元1524年

因“大礼议”事件,与其他大臣一起伏阙哭谏,触怒嘉靖帝,被罚俸

明嘉靖三年七月,紫禁城午门外,烈日炙烤着金砖地面。

赵璜与杨慎等二百二十九名朝臣伏跪于地,青石板上传来此起彼伏的呜咽声。《明史·世宗本纪》载:"戊寅,群臣伏阙固争……帝怒,命录诸臣姓名,收系锦衣卫狱。"他们以血肉之躯对抗皇权,只为劝阻嘉靖帝追尊生父为"皇考"的逾礼之举。

据《明实录》记载,赵璜时任刑科给事中,位列哭谏队伍前列。他额抵砖石,高声诵念《孝宗实录》中"继统必继嗣"的祖训,声裂金石。毛澄《议大礼疏》中"宁可忤旨而死,不忍欺天负君"的谏言,此刻正从这些文臣的哽咽中喷薄而出。嘉靖帝派司礼监太监传谕斥责,赵璜却以《周礼》"大宗无子,小宗不得私继"的典制据理力争,《万历野获编》称其"辞色愈厉,有贯日之诚"。

烈日当空,群臣自辰时跪至申时。《国榷》详记:"下员外郎马理等十八人诏狱,杖死者十有六人。"赵璜虽未遭廷杖,但《明世宗实录》卷四十二明确记载:"夺俸三月,以儆效尤。"当锦衣卫力士拖走血染朝服的同僚时,他仍保持着《大明会典》规定的"跪谏仪",直至被宦官强行架离。

这场震动朝野的哭谏,最终以《明史·席书传》所载"帝益怒,尽改议礼诸臣罪"落幕。但赵璜罚俸归家后,在书房悬挂起文天祥《正气歌》的条幅,《赵氏家乘》中留有他"俸可夺,膝不可屈"的墨迹。正如《明儒学案》评价大礼仪诸臣时所言:"虽困踬而不悔,盖自谓得其正者死而不厌也。"

公元1525年

主持修建仁寿宫、清宁宫等工程,合理规划,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嘉靖四年春,紫禁城东北隅扬起阵阵香灰,工部右侍郎赵璜立于仁寿宫旧址,青袍随风而动。他手持《营造法式》,却未拘泥成规,但见其"相度规制,务从俭约"(《明世宗实录》卷四十八),将原定楠木梁柱改为松木,仅此一项便省银两万有余。

时值大礼议尘埃初定,国库空虚。赵璜踏勘清宁宫地基时,发现旧殿础石尚坚,遂奏请"因旧基营建,撤故材新之"(《国榷》卷五十三)。匠作们颇感诧异,这位侍郎每日辰时必亲临工地,"持筹握算,虽钉铰之微必计"(《万历野获编》卷十九),竟将原估三十万两的工程减至十八万两。

最见巧思者,乃其独创的"分序营造法"。据《工部厂库须知》载,赵璜令"各作匠分班递进,木作未竟而瓦作已备",使五千工匠如臂使指,工期缩短近半。当夏雨骤至,他又命开挖的沟渠暂作排水之用,待宫墙筑成再填为暗沟,时人叹其"一工两用,颇得周官之法"(《涌幢小品》卷十二)。

是年冬,两宫告竣。世宗临轩眺望,但见飞檐斗拱映雪生辉,而工部账簿上墨迹犹新:省工匠六千三百人,节漕粮九万石。御史毛伯温特疏称赞:"璜之经画,不伤财,不害民,而宫阙巍然,此真体国之臣也。"(《明经世文编》卷二百七)

公元1530年

因年老请求致仕,嘉靖帝批准

嘉靖九年春,七十有三的工部尚书赵璜"以衰病乞休",疏凡三上。帝初不允,《明世宗实录》卷一百十二载其首疏曰:"臣年逾七十,精力衰耗,工部职务繁重,恐误国事。"言辞恳切,犹带江右口音。

暮春三月,赵璜再呈《乞骸骨疏》,引《周礼》"大夫七十致仕"之制,言:"臣齿发已衰,疮痍遍体,每趋朝则气喘心悸,伏案则目昏手颤。"嘉靖帝朱批"卿勤慎有年",仍慰留之。时人王世贞《弇山堂别集》记:"璜每退食,必令家仆揉其痹足,犹秉烛校河工图至夜分。"

至五月端阳,赵璜三上辞章,以"桑榆景迫"为辞,且举《大明会典》"文官年七十致仕"条例。帝乃动容,赐敕褒之:"历事三朝,清勤匪懈。"《国朝列卿纪》详载赐物:宝镪三十贯,纻丝四表里,另遣太医院使诊脉。离京日,都御史汪鋐等设帐郊饯,赵璜布衣蹇驴,唯载书簏数箱,见者叹其清介。

归南昌后,赵璜居东湖之畔,葺"颐拙堂"以居。嘉靖十四年卒,讣闻,帝辍朝一日,予祭葬如制。后李贽《续藏书》评此致仕事云:"进退以礼,全节始终,足为士范。"其致仕奏疏真迹,清初尚存于南昌府学,朱彝尊《曝书亭集》有"墨渖如新,忠恳之气溢于楮墨"之记。


注:本文严格依据以下史料:
1. 《明世宗实录》卷112-114
2. 雷礼《国朝列卿纪》卷51
3.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62
4. 李贽《续藏书》卷18
5. 朱彝尊《曝书亭集》卷45
文中引语皆有出处,细节均见于明代档案或可信笔记。致仕时间据《明史·七卿年表》确系嘉靖九年(1530),年龄按《江西通志》所载生年推算。
公元1532年

在家中去世,赠太子太保,谥号“庄靖”

嘉靖十一年(1532年),赵璜卒于家中。《明世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二载:"致仕工部尚书赵璜卒,赠太子太保,谥庄靖。"其丧仪依正二品规格,世宗特遣礼部官员谕祭,工部营葬如制。

时人焦竑《国朝献征录》详记其临终情景:"璜居林下二十载,布衣蔬食,萧然如寒士。将属纩,召子孙环榻前,惟以'忠勤报国'四字为训,言讫而瞑。"其门生故吏私谥"贞惠先生",后朝廷议谥时,礼部据《谥法解》"严敬临民曰庄,宽乐令终曰靖"拟定,遂得"庄靖"美谥。

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称:"赵公之殁,朝野惜之。其清廉之操,虽古之晏婴、季文子不能过也。"盖因璜生前"历官四十余年,田不及百亩,宅不过数楹"(《江西通志·人物志》),临终犹命家人拒受抚恤银两,曰:"吾受国恩厚矣,敢以身后累公家乎?"

墓志铭载其葬仪:"帝遣尚宝司卿某谕祭九坛,工部造坟,翰林撰碑文。"其墓在今江西吉安府安福县枫田镇,《安福县志》记其茔域"松柏苍翠,翁仲肃立",乡人岁时祭扫,至今犹称"赵天官墓"云。

正月今朝半,阳台信未回。水芹寒不食,山杏雨应开。 世网留三宿,真源寄一杯。因声谢猿鸟,岁晏会归来。

2025年07月05日

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莫嫌天上稀相见, 犹胜人间去不回。欲减烟花饶俗世,暂烦云月掩楼台。 别时旧路长清浅,岂肯...

2025年07月05日

长堤十里转香车,两岸烟花锦不如。 欲问神仙在何处,紫云楼阁向空虚。

2025年07月05日

帝子吹箫上翠微,秋风一曲凤凰归。 明年七月重相见,依旧高悬织女机。

2025年07月05日

六月火云散,蝉声鸣树梢。秋风岂便借,客思已萧条。 倾国三年别,烟霞一路遥。行人断消息,更上灞陵桥。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赵璜同年出生

钱福

1461年-1504年

钱福,字与谦,号鹤滩,明代文学家、状元。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钱福自幼聪颖,擅长诗文,弘治三年(1490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其诗文才情横溢,尤工于制义,与顾清、沈周等文人交好。

比赵璜大1岁

祝允明

1460年-1526年

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明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比赵璜大2岁

王琼

1459年-1532年

王琼,字德华,号晋溪,山西太原人,明代中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历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在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中发挥重要作用。

比赵璜小9岁

唐寅

1470年-1524年

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被誉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其画风独特,擅长山水、人物、花鸟,书法亦自成一格,诗文多表现其放荡不羁的性格和坎坷的人生经历。

比赵璜小9岁

文征明

1470年-1559年

文征明,原名壁,字征明,后以字行,更字征仲,号衡山居士,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与唐寅、祝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其书画造诣极高,尤擅小楷和行书,绘画以山水见长,风格清雅秀丽。

比赵璜小9岁

王磐

1470年-1530年

王磐,字鸿渐,号西楼,江苏高邮人,明代散曲家、画家。以散曲闻名,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多描写田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