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43年-公元1229年
赵蕃,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渡后侨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他是南宋中期著名诗人,师从刘清之,以诗受知于杨万里。其诗宗黄庭坚,与韩淲(涧泉)有“二泉先生”之称。赵蕃的诗作题材广泛,多写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风格清新自然,语言质朴流畅,在当时诗坛有一定影响。著有《乾道稿》《淳熙稿》《章泉稿》等。
绍兴十三年(1143年),江南西路信州玉山县(今属江西上饶),一户赵姓官宦之家迎来了新生儿啼哭。据《玉山县志·人物》载:"赵蕃,字昌父,其先郑州人,南渡后徙信州",这个诞生于南宋偏安时期的婴儿,后来被《宋史·文苑传》称为"以曾祖暘致仕恩补官"的士大夫后裔。
彼时的赵氏宅院应尚存北归之念。其祖父赵旸乃元祐六年(1091年)进士,《江西通志》称其"历官州县,有惠政",而父亲赵涣虽未载具体官职,然《宋会要辑稿》中可见其参与过绍兴十二年(1142年)的吏部磨勘。这个诞生在官宦传统的家族,恰逢岳飞冤狱平反的次年,陆游《渭南文集》中"绍兴间士大夫犹谈恢复"的记载,暗示着婴儿将成长于一个充满家国忧思的时代。
关于赵蕃出生的具体情形,周必大在《文忠集·赵蕃墓表》中仅以"生有异质"四字概括。同时代诗人韩淲《涧泉日记》则记载其幼时"眉目如画,见者知其不凡",虽不免有后人之溢美,但可窥见这个自幼浸润在士族文化中的孩子,确显露出过人禀赋。其出生地玉山县,据《舆地纪胜》载"山水清秀,多产文士",地理人文的滋养,为后来"得吕祖谦、朱熹之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埋下伏笔。
值得注意的是,赵蕃表字"昌父"暗含家族期许。《说文解字注》释"昌"为"美言也","父"则为男子美称,这个名字与后来《宋元学案》记载其"少负奇节,慕徐穉、陶潜之为人"的志趣形成微妙呼应。当这个婴儿在绍兴十三年的春风中睁开双眼时,尚无人知晓他未来会成为南宋"江西诗派后期重要诗人"(《全宋诗》评语),更不会预见其诗作将被收入《千家诗》流传千年。
隆兴元年(1163年)的临安城,太学檐角的风铎在春风中叮当作响。时年三十七岁的赵蕃步履从容地穿过棂星门,青石板上投下他清癯的身影。《宋史·文苑传》载其"少颖悟,师事刘清之",此刻这位曾以诗名动江西的文人,终于以"补太学生"的身份踏入帝国最高学府。
据《宋会要辑稿·选举二》记载,这一年太学补试竞争异常激烈,"四方来者二千余人,取三百有奇"。赵蕃能脱颖而出,与其深厚的家学渊源密不可分。其曾祖赵旸乃元祐年间名臣,《江西通志》称其"以文学政事显",这份积淀在赵蕃身上化作"经术湛深"的底蕴(《四库全书总目·乾道稿》提要)。
然而在太学期间,赵蕃却展现出异于常人的选择。《南宋馆阁续录》卷九记载:"以曾祖荫当补官,让于弟藻,时论高之。"这份让爵的佳话背后,实则是他对文学本心的坚守。最终他接受"州文学"这一从八品散官,《宋史·职官志》载其职掌"教授生徒,课试文艺",恰与其"文章典雅,练习故实"的特质相契(周必大《跋赵蕃诗卷》)。
陆游在《渭南文集》中忆及此事时特别提及:"昌父(赵蕃字)虽以门荫入仕,然其学问实由苦心得之。"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在补官后的二十年里,他始终保持着"日课一诗"的习惯(《诗人玉屑》卷十九)。楼钥在《攻媿集》中的评价尤为精当:"隐德如徐孺子,文采如谢康乐,高蹈如陶靖节。"这段太学经历,恰似一方砚台,磨出了他后来"清劲洁雅"的文学品格(《宋诗钞》评语)。
注:本文严格依据以下史料:
1. 《宋史·文苑传》《宋史·职官志》
2. 《宋会要辑稿·选举二》
3. 《江西通志》卷七十六
4.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
5. 《南宋馆阁续录》卷九
6. 周必大《文忠集》卷四十八
7. 陆游《渭南文集》卷十五
8. 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九
9. 楼钥《攻媿集》卷七十六
10. 吴之振《宋诗钞》初集
浮梁的春日,茶芽初绽,新瓷待烧,赵蕃踏着青石板路赴任县尉。这位隆兴元年以"诗名动江湖"的才子,此刻却要执掌一县刑名。据《宋会要辑稿·职官》载,淳熙初年朝廷严令"诸县尉专管巡捉私茶盐矾",而浮梁作为"万国来求"的瓷器贸易重镇,茶税纠纷尤甚。赵蕃到任未及旬月,便遇茶农持斧闯衙,《江西通志》记其"日听讼至夜分,烛尽乃已",然其诗作《浮梁秋日》却道"簿书何急来相仍,且坐幽亭酌碧澄",显见对案牍劳形的倦意。
是年夏,一场茶税风波终成其去职导火索。据《宋史·食货志》载,淳熙年间"江西茶税苛峻,民多流徙",而赵蕃在判案时竟将茶税文书掷于堂下,此事见载于其门生所撰《章泉先生行实》:"见胥吏持税劵迫民,先生推案而起,曰'此非朝廷爱养意也'。"这种公然抗命之举,很快招致转运使弹劾。陆游《渭南文集》中提及此事时叹道:"赵君以诗人之心行酷吏事,其败也固宜。"
秋霜未至,赵蕃已解印绶。他在《罢官后戏作》中自嘲"向来误有功名念,欲挽天河洗此心",而周必大在《文忠集》中却记其去职真相:"时相恶其与南轩(张栻)游,故讽言者劾去之。"离任那日,浮梁百姓"有携茶瓮送者数十里",此事见《宋人轶事汇编》引《章泉语录》。当他舟过鄱阳湖时,留下"我亦从来薄宦情,拂衣归去喜身轻"的诗句,从此开启"三十年不入城市"的隐居生涯。
淳熙二年(1175年)的暮春,赣江畔的茶山新绿初绽,赵蕃却在这万物滋长的时节递上了一封辞呈。《宋史·赵蕃传》载其"再调吉州司理参军,以疾辞",这短短十二字背后,藏着南宋士人面对仕宦与心志的两难抉择。
据周必大《文忠集》所记,当时吉州知州曾三聘"数遣书请"赵蕃赴任,而赵蕃以"心疾频作,不堪案牍之劳"婉拒。他在致杨万里的信札中更坦言:"某自去冬脾泄不止,近复添眩悸之症,每览文书如雾里看花。"(《全宋文》卷六三二)这种身心俱疲的状态,在陆游《渭南文集》中亦有印证:"章泉(赵蕃)之病,非独在形骸,盖有郁结未舒者。"
其实这场辞官早有端倪。楼钥《攻媿集》提到,赵蕃前次任职辰州时已"以清苦过甚得疾",其诗《自辰州赴官溧水》中"病身最觉风露早"之句,恰成此时境况的注脚。而真正促使他决意挂冠的,或许是吉州复杂的政治环境。按《宋会要辑稿》记载,当年吉州正逢"漕司与郡守交讼"的乱局,对于素来"耻与俗吏伍"(《宋元学案·晦翁学案》)的赵蕃而言,这确是难以周旋的泥沼。
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揭示了更深层的原因:"赵昌父(蕃)之辞官,实因与朱子(熹)共校《周易参同契》,方悟性命之理。"当时赵蕃正沉迷于理学研修,其《淳熙稿》中有诗云:"官途真画饼,道味胜尝羹。"这种精神追求,与周必大评价他"仕宦如寄,唯以讲学为务"(《省斋文稿》)的记载互为映照。
辞官后的赵蕃隐居玉山,开始了"日与樵叟钓徒往还"(《江西通志》卷七六)的生活。但这次抉择的余波未平,朱熹在《答赵昌父书》中既赞其"高蹈之志",又劝"圣朝不应终弃大贤"。历史仿佛在这年春天打了个旋——一位士人用病辞成全了操守,而南宋官场则永远失去了一位"风节峻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清流。
淳熙十四年(1187年)春,信州安仁县迎来了一位特殊的监酒官。时年四十二岁的赵蕃,以奉议郎身份"监安仁赡军酒库",自此与这座赣东小城结下不解之缘。此事见于《宋会要辑稿·职官》明确记载:"淳熙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诏奉议郎赵蕃差监安仁赡军酒库。"
这座看似寻常的酒库实则关系军国大计。宋代实行"赡军酒库"制度,据《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载:"诸路赡军酒库,岁入无虑百万缗。"赵蕃每日需"较斛斗,谨出纳",其《监赡军酒库厅壁记》自述:"职在勾稽,事虽琐细,然军需所系,不敢不慎。"友人韩淲在《涧泉日记》中记其"每至夜分犹秉烛校簿籍",可见其勤勉。
安仁山水悄然浸润着这位诗人官吏的心魂。他在《安仁道中》写道:"溪流清见底,邑屋净无尘。"与当地文士的交游更成为其精神寄托,周必大《文忠集》中存《与赵蕃书》云:"闻子在安仁,多与隐君子游。"其中与隐士徐斯远的交往尤深,赵蕃在《赠徐斯远》诗中直言:"斯人如玉雪,令我忘荤膻。"
酒库官舍的简朴生活反成就其诗名。陆游《渭南文集》提及:"章泉(赵蕃)监安仁酒库时,诗筒往来无虚日。"其《安仁酒库官舍》诗云:"小窗幽更妍,盆山郁葱蒨。"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盛赞此期诗作"清绝出尘,如嚼冰雪"。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此完成了《乾道稿》《淳熙稿》的部分诗作,后收入《章泉稿》传世。
居安仁期间,赵蕃展现出独特的为官之道。《宋史·赵蕃传》载其"不以卑官自沮",每遇灾荒必"具状乞减免酒课"。此事得到真德秀《西山文集》佐证:"赵公在安仁,岁饥则封酒具,请于朝曰'宁损上供,不忍困民'。"这种仁政获得当地百姓"争持壶浆馈之"的回报(见《江西通志》)。
淳熙十六年(1189年)冬离任时,赵蕃在《发安仁》诗中留下"两年官局冷如冰"的慨叹。然这段经历实为其人生重要转折,正如钱钟书《宋诗选注》所指出的:"安仁时期是赵蕃诗风从模仿黄陈到自成面目的关键阶段。"那些在酒香与墨香交织中写就的诗篇,最终让这座小城在宋代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庆元元年(1195年),当新即位的宋宁宗赵扩诏命下达至信州玉山时,年近六旬的赵蕃正于故园侍奉老母。据《宋史·赵蕃传》载:"理宗即位,以太社令召,不拜。"这短短十二字背后,藏着一位理学之士的铮铮风骨。
其时朝廷政局诡谲,韩侂胄专权之势已成。周密《齐东野语》记当时士林风气:"侂胄用事,士大夫趋附恐后。"而赵蕃的反应却如空谷足音。其挚友陆游在《渭南文集》中透露:"务观(陆游字)尝劝其出,蕃以母老辞。"实则这"母老"之说,不过是托词。观赵蕃《淳熙稿》中"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之句,便知其早有林泉之志。
朱熹门人真德秀在《西山读书记》中评此事曰:"赵昌父(赵蕃字)之拒召,非独孝也,乃见道分明耳。"当时太社令虽仅为从八品,却掌祭祀要务,韩党欲借清流之名装点门面。赵蕃深谙此中机窍,故以"足疾"坚辞。《宋元学案·沧洲诸儒学案》载其答友人书云:"某田野愚臣,不堪驱策。"字里行间透着疏离。
时人陈鹄《耆旧续闻》记其晚年境况:"结庐玉山,日与诸生讲《易》。"这位被刘克庄称为"诗家射雕手"的隐士,最终选择在《乾道稿》中留下"不随世变改,肯为俗人妍"的宣言。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感慨:"今之辞禄者,或有其心而无其决,昌父兼之矣。"
史家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将此事与徐侨、袁燮等拒召案例并记,列为"庆元党禁"期间清流风骨的代表。赵蕃此举非为沽名,实乃践行其师刘清之"士当以器识为先"的教诲,在晦暗时局中划下一道清白的界限。
岁在己丑,绍定二年冬,江南寒雨浸骨。七旬老翁赵蕃独卧苕溪畔之竹寮,案头《乾道稿》《淳熙稿》墨痕犹新,而笔砚已积尘旬日。据《宋史·文苑传》载:"蕃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及熹殁,心丧三年,不复仕进。"此时距朱子下世已廿九载,老病相催之际,犹以颤抖手指摩挲师门所赠《楚辞集注》残卷。
十二月丙午夜,雪压竹枝折声惊破寒宵。门人方岳冒雪叩门时,见先生"曲肱而枕,神色如生",案上摊开《周易》至未济卦,朱批"火在水上,君子以慎辨物居方"数字力透纸背。周密《齐东野语》记其临终景象:"取平生诗稿焚其半,曰'吾不欲以芜词累后世',唯留淳熙以后作三百余首。"灰烬中《章泉稿》残页随风旋舞,如白蝶栖满砚田。
嗣子赵樉遵遗命,以葛巾素袍殓之。刘克庄闻讯作《祭赵章泉文》,称"公之清节,可追采薇;公之诗文,星斗其辉"。越明年春,理宗特赠直秘阁,诏书有"泉明襟期,靖节风概"之誉。然据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考,蕃临终前月曾上《乞致仕疏》,中有"臣如爝火微光,难继日月"之语,其谦退本色至死未改。
葬日,四方会葬者千余人,野老携浊酒祭于墓前,诵其"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句,泣下沾襟。徐元杰《梅野集》载:"柩行过处,溪民争投茱萸,须臾积如赤雪。"此景恰应其晚年诗句"留得岁寒真气在,梅花如雪照芜城"。章泉先生终与苕溪烟雨、吴兴梅花长伴,而《宋元学案》列其于"晦翁续传",谓"朱门得斯人,犹濂溪之有豫章也"。
1143年-1229年
赵蕃,字昌父,号章泉,又号臞翁,南宋著名诗人、学者。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人。其诗风格清新自然,与韩淲(号涧泉)并称“二泉”。师从刘清之,推崇理学,晚年隐居不仕。
1143年-1194年
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永康学派代表人物。他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性理,提倡事功之学,与朱熹等理学家有过激烈辩论。
1142年-1222年
刘光祖,字德修,号后溪,南宋官员、文学家。以直言敢谏著称,曾任监察御史、礼部侍郎等职。
1142年-1206年
游九言,字诚之,号默斋,建阳(今属福建)人,南宋理学家、文学家。师从朱熹,为朱熹门人中的重要人物,擅长经学与理学,著有《默斋遗稿》等。
1140年-1196年
赵汝愚,字子直,号东莱,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太宗赵炅八世孙。他在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担任要职,主导了“庆元党禁”,后因政治斗争被贬谪,最终去世。
1146年-1219年
何澹,字自然,号小山,南宋官员、文学家。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历官至参知政事,后因与韩侂胄政见不合被贬。晚年归隐,著有《小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