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2025年07月05日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
寒雁一向南去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大震

译文

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重阳节登上玄武山远眺
九月九日望遥空
九月九日重阳节,遥望辽阔的天空
秋水秋天生夕风
清澈的秋水映着秋日的天空,傍晚的微风轻轻吹拂
寒雁一向南去远
寒凉时节的大雁,一直向南飞向远方
游人几度菊花丛
游赏的人们,几度在菊花丛中流连

词语注释

玄武山:山名,位于今四川省中江县。
旅眺(lǚ tiào):在旅途中远望。
寒雁(hán yàn):寒凉时节的大雁。

创作背景

秋风乍起时,玄武山的石阶上正徘徊着一位心事重重的诗人。那是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卢照邻任益州新都尉的某个重阳,巴蜀的层林浸染着金红,而诗人的眼底却凝着化不开的忧思。

据《旧唐书》记载,此时的大唐刚经历西北战事,西南僚人又起动荡。诗人登高远眺,见寒雁南飞如离弦之箭,恰似自己漂泊西南的宦游生涯。玄武山在梓州治所(今四川中江),山势如玄武盘踞,秋日登临时,江流如带绕山而过,正合"秋水秋天"的苍茫意境。

唐人重阳必赏菊饮宴,但诗中"几度菊花丛"的徘徊,暗合着诗人仕途的郁郁不得志。考《卢照邻集》,此期作品多含"孤雁""寒塘"意象,与这首旅眺诗中的南飞雁阵、夕风秋水形成互文。那掠过巴山楚水的雁影,或许正载着诗人对洛阳故园的凝望——在帝国西南的烽烟里,在个人命运的秋凉中,所有的眺望都化作砚池里晕开的墨痕。

赏析

玄武山上的重阳登高,被诗人用淡墨般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空远寥廓的秋日图卷。首句"望遥空"三字立起全篇视角,如展开一轴素绢,让读者的目光随诗人一同投向无垠天际。秋水与秋天在第二句中形成精妙的意象叠加,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称道这种"时空交感"的手法,认为"秋水凝其质,秋天摄其神,夕风动其魄",三重意象的叠加令画面顿生立体感。

寒雁南飞的意象被赋予了双重象征。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此处的雁阵既是自然时序的忠实记录者,又暗喻着人生漂泊的无常。诗人特意选用"一向南去远"的表述,以不可逆的线性运动暗示时光流逝的决绝,与王维"归雁入胡天"的苍茫异曲同工。而"几度菊花丛"的设问,恰如叶嘉莹所解析的"将物理时间转化为心理时间",游人年复一年的重九登高,在菊丛暗香中丈量着生命的轨迹。

全诗最动人的莫过于那抹隐而不发的乡愁。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强调,唐代羁旅诗常以"望"字为眼,此诗首句即暗藏望乡之思。夕风拂过秋水时泛起的细碎波纹,恰似游子心湖泛动的涟漪。寒雁尚能南归,而游人只能与菊花相对,这种物我对照的手法,被程千帆评为"得陶渊明《饮酒》遗韵,于平淡中见深永"。

诗人将重阳节特有的时间质感,通过"秋水—菊花—夕风"的意象链徐徐展开。莫砺锋在《唐宋诗论稿》中特别赞赏末句的留白艺术:"几度"之问悬而不答,如同中国画中的空白,让千年后的读者依然能在"菊花丛"的意象中,嗅到那个秋天淡淡的惆怅与温暖交织的气息。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如秋日清露,字字凝霜而自有光华。"望遥空"三字劈空而来,既见登高之姿,复得辽远之境,恰似王摩诘"登高壮观天地间"的苍茫气象。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赞曰:"子安短章,每于平处见奇。'秋水秋天'一联,竟将两个'秋'字叠出层云,而'生'字更妙,似有造物执笔。"

"寒雁南去"之句暗含《诗经·小雅》"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的比兴传统,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标举:"王子安善以物候写离思,雁影菊丛之间,游子踟蹰之态宛然。"那"一向远"的不仅是雁阵,更是诗人凝望的目光;"几度"二字尤见深沉,黄叔灿《唐诗笺注》称其"有岁月惊心之叹,较之陶公'采菊东篱'别是一种苍凉"。

全诗二十八字间,秋声秋色俱化入骨。近人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点:"不著一字议论,而旅人之思、节物之感,皆从'夕风''菊丛'中自然透出,此正是初唐高处。"那南去的雁行与徘徊的人影,在重阳的光景里构成永恒的眺望,恰似一幅淡墨山水,留白处尽是唐诗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