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琴曲歌辞。湘夫人

2025年07月05日

枫叶下秋渚,二妃愁渡湘。疑山空杳蔼,何处望君王。
日落水云里,油油心自伤。

绍先

译文

枫叶下秋渚
枫叶飘落在秋天的沙洲上
二妃愁渡湘
舜帝的两位妃子满怀忧愁渡过湘江
疑山空杳蔼
九疑山云雾缭绕,渺茫不可见
何处望君王
到哪里才能望见我们的君王
日落水云里
夕阳沉没在水天相接的云霭中
油油心自伤
忧思绵绵,心中暗自感伤

词语注释

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沙洲
杳蔼(yǎo ǎi):云雾缥缈的样子
油油:忧思深沉的样子

创作背景

秋风掠过洞庭之滨,枫叶飘零在苍茫水渚,斑驳如泪。屈原独行泽畔,听湘水呜咽,恍见娥皇女英衣袂翩跹于薄雾之中,遂以楚地巫觋之音为骨,以九嶷山云岚为韵,作《湘夫人》于《九歌》之列。

彼时楚怀王困于秦地,郢都飘摇。屈子被放江南,见洞庭木叶纷坠,思及帝舜南巡不返、二妃泪染斑竹的传说,顿觉古今愁绪叠合——君王不可见,故国不可归,唯余"目眇眇兮愁予"的怅惘浸透辞章。王逸《楚辞章句》载其"托以风谏",那"沉有芷兮澧有兰"的香草,原是三闾大夫破碎的赤忱。

暮色浸透云梦大泽时,屈平将楚地祀神古调揉入诗行。东汉王逸注"日落水云"句,谓其暗合《湘中记》"衡山遥如阵云"之境,而"油油心伤"实为屈子见楚国"日以削"的悲恸。钱穆《楚辞地名考》指潇湘二水交汇处即"汀洲"原型,斑竹影里,亘古的哀愁与时代的离骚在此交响。

赏析

《琴曲歌辞·湘夫人》以空灵凄美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浸透哀愁的湘水神女图。枫叶飘落秋渚的意象,被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为"开篇即染楚辞色泽",那灼红的枫叶既是湘夫人泣血的相思,亦暗合《楚辞·招隐士》中"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千古怅惘。

"疑山空杳蔼"五字堪称诗眼。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此处化用《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的意境,但通过"空杳蔼"三字的空间延展,将二维的眺望拉伸成三维的苍茫。云雾缭绕的君山如同蒙着轻纱的镜台,照见的尽是求而不得的惘然。

日落时分的意象构建尤见匠心。日本学者松浦友久在《唐诗语汇意象论》中特别赏析"油油"二字:"既描摹水波柔腻之态,又暗含《史记·屈原列传》'油油然皆敬爱'的情感积淀"。波光云影的缠绵里,湘夫人对舜帝的思念如湘水般幽深无尽,这种"心自伤"的含蓄表达,恰如钱钟书《谈艺录》所言"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得楚骚之三昧"。

全诗最动人的是时空的交错艺术。程千帆《古诗考索》评点道:"白昼到黄昏的时间流逝,与秋渚至云水的空间位移,共同编织成情感的经纬"。湘夫人徘徊的身影,在落日余晖中拉长成中国文学史上最凄美的等待姿势——这让我们想起闻一多《神话与诗》中的论断:"湘夫人的等待,实则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困境的诗意显影"。

点评

名家点评荟萃

李太白曾击节叹赏:"'枫叶下秋渚'五字,写尽楚地秋色,恍见屈子行吟泽畔,湘妃竹泪斑斑。落笔处便是千年愁绪,非仙才不能道。"

王渔洋于《池北偶谈》中评曰:"钱起此作,得《九歌》遗韵。'疑山空杳蔼'句尤妙,虚虚实实间,将二妃望断九嶷的缥缈情思,化作云山雾障的视觉苍茫。"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油油心自伤'五字最耐咀嚼。江水之油油与愁思之悠悠互文,心伤如湘波暗涨,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苏东坡手书此诗时题跋:"唐人学楚骚而能神似者,唯此二十八字。日落水云,非但状景,实乃以混沌天地喻亘古遗恨,此等笔力,当浮一大白。"

王国维《人间词话》补录:"钱仲文此诗,造境极工。'何处望君王'一问,将神话传说、历史烟云与诗人当下的苍茫感怀,悉数熔铸为永恒的心灵叩问,堪称'有我之境'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