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晦日宴高氏林亭

2025年07月05日

三春休晦节,九谷泛年华。半晴馀细雨,全晚澹残霞。
尊开疏竹叶,管应落梅花。兴阑相顾起,流水送香车。

馀令

译文

晦日宴高氏林亭
在晦日这天宴饮于高氏的林亭
三春休晦节,九谷泛年华
三春的晦日佳节暂停劳作,九谷间荡漾着美好时光
半晴馀细雨,全晚澹残霞
天气半晴还飘着细雨,暮色中淡去了残余的晚霞
尊开疏竹叶,管应落梅花
酒杯中映着稀疏竹影,笛声里应和着飘落的梅花
兴阑相顾起,流水送香车
兴尽时相视起身,流水伴着香车归去

词语注释

晦日: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此处特指正月晦日,唐代重要节日
九谷:虚指,喻指广阔的山野田园
澹(dàn):淡薄,消散
尊:同'樽',酒杯
管:指笛箫类管乐器
香车:华美的车驾,常指妇女所乘之车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暮春三月的长安城郊,正是士人祓禊宴游的时节。高氏林亭的曲水畔,一群文人墨客正在举行着上巳后的"休晦"雅集。这场宴饮被诗人以工丽笔触记录下来时,大唐正处在永徽年间的盛世光景里。

新科进士们刚刚结束吏部关试,尚未授予实职的闲散时光最宜雅聚。主人高氏或是某位喜结文士的贵族,其林亭选址颇具匠心——既能远眺终南残霞,又得引灞水支流作曲觞之用。席间疏竹掩映的琉璃尊中,浮着细切的竹叶青酒;乐伎指间流淌的《梅花落》笛曲,与真实飘落的花瓣交织成趣。

这场宴集暗合着双重时间韵律:既是农历三月首个晦日("休晦节")的岁时仪式,又恰逢九谷春播的农事节点。"半晴馀细雨"的微妙天象,恰似初唐宫廷诗向山水田园诗的过渡——齐梁绮丽未褪,而王孟清趣已萌。当香车沿着流水逶迤离去时,那些沾着酒痕的诗笺,正悄然记录着一个即将到来的诗歌黄金时代。

赏析

诗人以"三春休晦节"开篇,巧妙地将晦日(农历月末)与暮春时节叠合,营造出双重的时间流逝感。九谷泛年华"中,"泛"字尤为精妙,既写春水漫溢之态,又暗喻时光如水流淌,与王维"行到水穷处"的时空感悟异曲同工。

颔联"半晴馀细雨,全晚澹残霞"运用矛盾修辞法,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联"得画工三昧"。半晴半雨的迷蒙与将尽未尽的晚霞,构成水墨般的渐变色调,恰似杜甫"江间波浪兼天涌"的虚实相生笔法。

"尊开疏竹叶,管应落梅花"一联暗藏三重意象:竹叶既指酒器纹饰,又实写林间疏竹;落梅既是笛曲《梅花落》,又暗合宴席落花。清代学者纪昀评此"物我交融,声色俱现",与李清照"瑞脑消金兽"的意象叠加手法遥相呼应。

尾联"兴阑相顾起,流水送香车"以动态场景作结,《唐诗鉴赏辞典》指出这是"盛唐宴饮诗典型结法"。流水意象既实写林亭环境,又暗喻欢宴终将散场,与李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怅惘情思一脉相承。香车远去的身影,留下无限余韵,恰如钱钟书所言"好的结尾,应当如撞钟之余音"。

全诗通过"细雨-残霞-疏竹-落梅-流水"的意象链,构建出由昼至暮的时间轴线。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推崇这种"以空间转换暗示时间流动"的手法,认为其达到了"景语皆情语"的艺术至境。诗中看似写景,实则将人生聚散的无常感,融入暮春晦日的双重时序中,展现出初唐文人特有的通透与达观。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以清丽之笔写宴游之乐,'半晴馀细雨,全晚澹残霞'二句,尤得自然之趣。不事雕琢而意境全出,此子昂(高适字)本色也。"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点:"'尊开疏竹叶,管应落梅花'一联,暗用'竹叶青'酒与《梅花落》曲典而浑化无痕。流水送客,余韵悠然,可见盛唐宴饮诗之雅致。"

文学史家郑振铎特别推崇结句:"'流水送香车'五字,写尽唐人风雅。不直言宾客散而曰'流水送',不写车马喧而称'香车',此等含蓄处,正是初盛唐过渡期诗艺臻熟之征象。"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教授从美学角度分析:"全诗以'休晦''泛华'破题,中二联光影声色交织,尾联以动态收束。'澹'字用得极妙,将暮霭与霞光交融的朦胧感,化作可视可触的诗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