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暮春三月的长安城郊,正是士人祓禊宴游的时节。高氏林亭的曲水畔,一群文人墨客正在举行着上巳后的"休晦"雅集。这场宴饮被诗人以工丽笔触记录下来时,大唐正处在永徽年间的盛世光景里。
新科进士们刚刚结束吏部关试,尚未授予实职的闲散时光最宜雅聚。主人高氏或是某位喜结文士的贵族,其林亭选址颇具匠心——既能远眺终南残霞,又得引灞水支流作曲觞之用。席间疏竹掩映的琉璃尊中,浮着细切的竹叶青酒;乐伎指间流淌的《梅花落》笛曲,与真实飘落的花瓣交织成趣。
这场宴集暗合着双重时间韵律:既是农历三月首个晦日("休晦节")的岁时仪式,又恰逢九谷春播的农事节点。"半晴馀细雨"的微妙天象,恰似初唐宫廷诗向山水田园诗的过渡——齐梁绮丽未褪,而王孟清趣已萌。当香车沿着流水逶迤离去时,那些沾着酒痕的诗笺,正悄然记录着一个即将到来的诗歌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