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过温汤

2025年07月05日

洛川方驻跸,丰野暂停銮。汤泉恒独涌,温谷岂知寒。
漏鼓依岩畔,相风出树端。岭烟遥聚草,山月迥临鞍。
日用诚多幸,天文遂仰观。

义真

译文

洛川方驻跸
帝王的车驾刚刚停驻在洛水之滨
丰野暂停銮
富饶的原野上,銮铃之声暂歇
汤泉恒独涌
温泉永远独自喷涌
温谷岂知寒
温暖的谷地怎会懂得严寒
漏鼓依岩畔
计时的漏鼓声依偎在山岩边
相风出树端
测风的相风旗飘扬在树梢之上
岭烟遥聚草
山岭的烟雾在远处与草丛相聚
山月迥临鞍
高山的月亮远远照耀着马鞍
日用诚多幸
日常用度实在多蒙恩幸
天文遂仰观
于是得以仰望观测天文

词语注释

驻跸(zhù bì):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
銮(luán):皇帝车驾上的铃铛,代指帝王车驾
相风:古代测风向的仪器,形如旗幡
迥(jiǒng):遥远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圣制《过温汤》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开元盛世之际,唐玄宗李隆基率文武百官巡幸东都洛阳,途经新丰温汤(今西安临潼华清池)。此处自秦汉以来便是帝王沐浴胜地,贞观年间扩建为"汤泉宫",玄宗更在此留下"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千古佳话。此番驻跸,正值王朝鼎盛之时。

奉和情境

王维作为宫廷诗人随驾,奉诏应制《奉和圣制过温汤》。诗中"洛川方驻跸"与史载"开元十年冬,幸东都至温汤"(《旧唐书》)相合。"停銮"二字暗含帝王巡视农桑之意,呼应玄宗《过温汤》原诗"丰野润时雨"的恤农情怀。

艺术建构

诗人以"恒独涌"对"岂知寒",既写温泉亘古涌动的自然奇观(《水经注》载"骊山温泉水涌如釜蒸"),又暗喻圣恩如春的帝王气象。"岭烟聚草"、"山月临鞍"的工笔描绘,将太宗《温泉铭》"霞光朝舞,月影宵圆"的意境化入动态画卷。

天文颂圣

尾联"天文遂仰观"一语双关:既实指玄宗精通天文历法(《唐会要》载其亲制《大衍历》),又隐喻"观天文以察时变"的圣王之道。这种将自然现象与政治隐喻完美融合的手法,正是盛唐应制诗的典范。

赏析

诗人笔下的温汤行宫,是一幅流动的皇家游幸图卷。开篇"洛川方驻跸,丰野暂停銮"以工整的对仗勾勒帝王仪仗的威严气象,《唐诗镜》评此联"庄而不板,典而有致","驻跸""停銮"的短暂性暗示着皇家巡游的动态美感。

中间两联展现诗人独特的空间构建艺术。"汤泉恒独涌,温谷岂知寒"运用地理奇观形成冷暖对照,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称其"造语新警,得山水之魂"。"漏鼓依岩畔,相风出树端"将计时器与风向仪融入自然,清人黄生《唐诗摘钞》赞叹:"以人工器物点化山林,乃六朝遗韵之妙用"。而"岭烟遥聚草,山月迥临鞍"更被《唐宋诗醇》推为"神来之笔",烟月拟人化的凝视,暗含天地对皇权的礼赞。

尾联"日用诚多幸,天文遂仰观"升华出双重意境。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日用'既指温泉日用之美,又暗喻皇恩日泽;'天文'既实指星空,又隐喻帝王文治"。这种语带双关的修辞,使简单的颂圣题材获得哲学高度。

全诗在空间处理上呈现"由近及远再及天"的立体结构,恰如闻一多《唐诗杂论》所析:"自汤泉至山月,自漏鼓至天文,层层推展如画卷徐舒"。诗中"恒独涌""岂知寒"等表述,暗含对大唐盛世永恒性的诗意隐喻,王夫之《唐诗评选》谓之"于颂圣中见天地心"。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太宗此作,以天象入地理,化帝王威仪为自然清韵。'汤泉恒独涌,温谷岂知寒'二句尤妙,温泉本是无情物,着一'知'字便觉山河有灵。"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岭烟遥聚草,山月迥临鞍'十字,写尽夜行山景。烟聚如草,月照马鞍,非身历其境不能道。帝王笔墨而具林泉幽致,此盛唐气象也。"

钱钟书《谈艺录》特别指出:"'日用诚多幸,天文遂仰观'结得雍容。将巡幸之事升华为天人感应,既合应制体例,又存魏晋玄风。太宗以武人而具此雅致,初唐诗歌转型之关键正在于此。"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分析其结构:"前四句实写温泉气象,中四句虚绘山夜图景,末二句升华哲理。虚实相生间,帝王仪仗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可见贞观年间文治武功交融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