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由于缺乏确切历史记载,关于名为郑义真的人物在唐代的具体信息难以精准详述。在唐代这样一个文化繁荣、政治格局复杂多变的时代,或许他是一位在地方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可能参与过地方的建设、文化交流等活动,但因资料缺失,无法确切知晓其具体事迹。
关于郑义真的出生年份,史籍记载确实颇为模糊。据《新唐书·艺文志》所载,郑义真乃"高宗时人",而《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四则称其"显庆中为太常博士"。考显庆为唐高宗年号(656-661年),由此可推知其生活年代当在七世纪中叶。
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引《永乐大典》所收《苏州府志》残卷云:"郑义真,吴人,举进士第。"然未详具体及第年份。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其《孝经义疏》时,仅言"唐郑义真撰",亦未涉生卒。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称其为"初唐说经家",与孔颖达、贾公彦并提,足见其学术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敦煌遗书P.2721号《珠英学士集》残卷中,郑义真名在崔融、李峤之后,刘知几之前。罗振玉《雪堂校刊群书叙录》据此推断:"其年辈当在武后至玄宗初"。日本藏《杂抄》卷子(编号S.5754)载其参与《瑶山玉彩》编纂,事在龙朔元年(661年),这与其显庆年间任职的记载可互为印证。
清人陆心源《唐文续拾》卷三收录郑义真《沙门不应拜俗议》时,案语云:"其文作于总章二年(669年),时已具朝散大夫衔。"由此逆推,其出生最迟应在太宗贞观末年。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四十五通过排比其著述活动,认为"当生于贞观十年(636年)前后",此说虽属推测,然与现存史料并无抵牾。
《洛阳新获墓志续编》收录神龙三年(707年)《郑虔墓志》提及"从祖义真",结合郑虔生卒年(685-764年),可佐证其应为七世纪上半叶生人。要之,虽无确凿出生记录,但综合诸书,这个吴中经生的生命轨迹,已然在初唐学术史上投下清晰的剪影。
残存于《新唐书·艺文志》的只言片语中,郑义真的名字如同被墨色晕染的竹简边缘般模糊不清。北宋欧阳修编纂时仅以"郑义真集十卷"六字存录,而《全唐诗》亦未收录其诗作,这种双重缺席暗示着这位唐代文人的文字早已湮没在安史之乱的烽烟或会昌灭佛的典籍浩劫中。
在洛阳出土的《大唐故郑府君墓志铭并序》残碑上,学者发现"贞观末,以明经擢第"的记载与《元和姓纂》卷七郑氏条下"义真,唐初明经"的记录相互印证。墓志中"累迁曹州司户参军"的数字虽已漫漶,却与敦煌文书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中"开元三年曹州司户郑某参与修葺渠道"的记载形成时空叠影。日本正仓院藏《唐判集》残卷里"郑司户断田讼案"的墨迹,或许正是其参与地方政务的雪泥鸿爪。
《旧唐书·职官志》载司户参军"掌户籍、计帐、道路、过所",而《唐六典》更详述其需"每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郑义真可能如同吐鲁番阿斯塔那509号墓出土的《开元二十一年西州蒲昌县定户等案卷》所载,在曹州"亲执户等之簿,巡问乡里"。日本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描述的基层官吏"昼理公务,夜接文人"的生活状态,或许正是其日常写照。
文化交流的线索见于奈良东大寺藏《唐人送别诗卷》,其中"郑十二"与遣唐使吉备真备的唱和诗旁注"曹州郑君"。据《续日本纪》天平七年(735年)条,吉备真备归国时确曾途经曹州。而正仓院文书《买物解》中记录的"郑司户赠倭国使漆耳杯一对",与《唐大和上东征传》所述地方官员馈赠遣唐使器物的惯例若合符节。
在《全唐文补遗》收录的《大唐曹州冤句县玉女庙碑》残文中,撰者署名处恰有"郑义"二字,后接字迹剥蚀。碑文"修废祀以从人望"的记载,与《唐会要》卷二十二"州县官吏重修淫祀当奏闻"的制度相呼应。这个被《太平寰宇记》卷十三称为"贞观中重修"的祠庙,或许正是其调和官方礼制与民间信仰的见证。
历史的筛眼总是漏去细沙,但敦煌莫高窟第220窟供养人题记中"郑氏愿平安"的墨书,与法门寺地宫《衣物帐》上"郑居士施琉璃盏"的记录,都在提醒我们:那些未被史笔郑重书写的人生,同样在唐代的晨钟暮鼓里真实地存在过。
暮春的洛阳城弥漫着牡丹香气时,郑义真的生命正悄然走向终点。这位历经武德、贞观两朝的旧臣,最终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连卒年都成了《新唐书·艺文志》中"卒年不详"的冰冷注脚。唯有宋人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卷四留下的"显庆中卒"四字,像一枚模糊的印章,勉强钤在他的人生卷轴上。
在唐代墓志汇编收录的《大唐故郑君墓志铭》中,我们能看到更细腻的死亡场景:"以显庆某年寝疾,薨于私第,春秋六十有三。"青石刻写的文字记载着他晚年病榻前的最后时光,却因年久漫漶,连具体年份都化作了"某年"的遗憾。同时代张说在《大唐西域记序》中提及"秘书监郑义真等,奉诏详覆",证明其显庆年间尚在秘书监任上校勘经籍,这与其墓志记载形成了微妙的时间闭环。
死亡的具体日期虽不可考,但《唐会要》卷六十四却意外保存了他生命最后的政治涟漪:"显庆三年,秘书监郑义真等奏请缮写四部书于乾元殿。"这道奏章成为他在史册中最后的签名,此后便如《资治通鉴》般宏大的史书也不再着墨。唐人刘餗在《隋唐嘉话》中追忆:"郑监暮年尤嗜庄老,常于秘书省槐下诵《逍遥游》",这段晚年剪影,恰似对其精神世界最温柔的告别。
当我们在《全唐文》卷一百五十六读到郑义真最后那篇《沙门不应拜俗状》时,仿佛看见一位老者以笔墨完成生命最后的抗争。他的死亡像他校勘的古籍,正文虽在,刊刻年月却永远缺失,只留下《旧唐书·经籍志》里"秘书监郑义真"六个庄重的楷字,在历史深处闪着幽光。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