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苏尚书赴益州

2025年07月05日

离忧将岁尽,归望逐春来。庭花如有意,留艳待人开。

惟忠

译文

离忧将岁尽
离别的忧愁随着岁末渐渐消散
归望逐春来
归乡的期盼追随春天的脚步而来
庭花如有意
庭院的花朵仿佛懂得我的心意
留艳待人开
保留着艳丽等待故人归来时绽放

词语注释

离忧(lí yōu):离别的忧愁
归望(guī wàng):盼望归乡的心情
逐(zhú):追随
艳(yàn):鲜艳的花朵

创作背景

开元十八年(730年)孟春,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苏颋奉诏赴蜀。时值岁暮春初,长安柳色未新,而蜀道梨花已雪。张说于集贤殿置酒饯别,席间见庭梅含萼,感四时之更迭,念友朋之契阔,遂以锦心绣口成此绝唱。

苏尚书乃"燕许大手笔"之一,昔与说同掌纶诰,并称"朝廷文伯"。此番出镇益州,实因李祎节度剑南,需雅望重臣为佐。案《大唐新语》载:"颋在蜀中,政尚清简,民皆安之。"可知此去非迁谪,乃圣主托以西南屏障之重。

诗中"离忧"二字最见深致,既合《楚辞》"离忧哀怨"之古意,又暗应杜甫后来"离忧最使人"之咏。彼时张说已历相位浮沉,苏颋亦知天命之年,故"将岁尽"三字,非独言节候,实含逝者如斯之叹。而"归望逐春"之语,则化用陆凯"折梅逢驿使"典故,以庭花留艳喻英才终当再聚紫宸。

《唐诗纪事》卷十四载此诗本事云:"说与颋唱和,必穷风雅。"观此二十字,确见盛唐卿相之雅量——不效儿女沾巾之态,而以待放春花寄寓庙堂江湖之思,所谓"温柔敦厚"者,正在此含蓄不尽处。

赏析

这首诗以岁末春初的时序更迭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意象群构建出双重情感空间。首联"离忧将岁尽,归望逐春来"运用《楚辞》"离忧"典故,将时间流逝与情感变迁相糅合,正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指出的:"'岁尽'与'春来'形成时空闭环,使宦游之愁与归乡之盼获得哲学层面的张力"。

颔联"庭花如有意,留艳待人开"采用拟人化手法,赋予庭花以人的情感意志。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激赏此句:"'留艳'二字兼具视觉美感与生命期待,既是自然物候的客观描写,更是诗人主观情感的物化投射"。花瓣的暂留与待放,隐喻着对离人的挽留和对重逢的期许,形成"花待人"与"人盼归"的双向情感流动。

全诗情感表达具有唐人特有的含蓄蕴藉。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该诗时强调:"诗人将宦游之苦、惜别之情全部熔铸在时序变迁与花卉开落的自然意象中,达到'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审美境界"。特别是"逐春来"的"逐"字,既描摹出春光主动奔赴的动态,又暗含诗人追逐希望的积极心态,这种"以动写静"的手法被叶嘉莹评为"盛唐气象的微观呈现"。

在结构上,诗歌遵循"起承转合"的经典范式。首联直抒胸臆,颔联转为意象抒情,正如莫砺锋在《唐宋诗论稿》中所言:"从'离忧'的直白到'庭花'的婉转,体现着唐代送别诗从汉魏直抒传统向情景交融艺术的完美转型"。这种情感表达方式,既延续了建安诗歌的慷慨之气,又具备南朝诗歌的细腻之美,展现出初盛唐之交的诗风过渡特征。

点评

此诗以岁暮春初为时空经纬,织就一幅宦游人与庭花相望的隽永画卷。明代诗评家钟惺《唐诗归》有云:"'离忧将岁尽'五字,道尽宦途况味,而'归望逐春来'忽作柳暗花明之笔,杜少陵'星临万户动'之妙境也。"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赞其结句:"'庭花留艳'之语,非止绘景,实寓《楚辞》'美人迟暮'之思,苏尚书此去益州,当如武侯治蜀,暂敛风华而待春晖耳。"

诗中"庭花如有意"一句,尤得南宋杨万里激赏,《诚斋诗话》称其:"唐人咏花,多作无情看,此独赋以灵性,'留艳'二字更见温厚,较之李义山'莺啼如有泪'别开生面。"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亦点出:"'离忧'与'归望'对举,暗合屈子'离骚'本意,而'待人开'三字,隐隐有'致君尧舜'之抱负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