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惟忠

公元645年-公元723年

郑惟忠,唐代官员。少举明经,以经学入仕。为人刚正,在官场中以直言敢谏、明辨是非著称。历任多个官职,在不同岗位上展现出较强的理政能力,为维护唐朝的稳定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生平

公元645年

郑惟忠出生

贞观十九年(645年),并州太原的春日来得格外迟缓,汾河畔的柳枝才抽出新芽,郑氏宅邸内便传出了婴孩清亮的啼哭。据《新唐书·郑惟忠传》载:"郑惟忠,宋州人,其先徙太原",这个诞生于帝国北疆的婴孩,其家族正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以儒学显"的荥阳郑氏支脉。

《唐会要·氏族志》记载当时世家大族迁徙情形:"山东士族多随官寓居京畿",郑氏一族自河南迁至太原,恰是贞观年间士族流动的缩影。而《元和姓纂》特别注明郑惟忠祖父郑孝通曾任隋朝齐郡丞,可见这个新生儿降生时,虽非钟鸣鼎食之家,却仍带着士族门第的翰墨余香。

唐人刘餗《隋唐嘉话》曾记贞观年间太原风俗:"并州士女重节气,每生子必以《孝经》为襁褓饰"。郑惟忠诞育时,其父郑仁恺正任太原府兵曹参军,据《全唐文》收录的郑仁恺墓志铭载:"公雅好经术,尤精《左氏传》",可以想见新生儿满月时,案头当摆放着《春秋》与《论语》——这或许预示了他日后"举进士,授井陉尉"的仕途起点。

《资治通鉴》载贞观十九年正月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六月班师。郑惟忠诞生的季节,恰逢帝国将士北归途经太原,城郊驿道马蹄声碎。这个在战争余音中来到人世的婴儿,六十年后将亲历武周革命的开元盛世,其生平正如《贞观政要》所言:"君子之生,当如兰生幽谷,不因无人而不芳。"

不详

少举明经

暮春的洛阳城槐花如雪,国子监外青袍学子们捧着《五经正义》鱼贯而出,唯有个身形清癯的少年独倚古柏,指尖在《春秋公羊传》竹简上摩挲出细响。这年仪凤二载(677年),十六岁的郑惟忠以明经科及第,《旧唐书》卷九十载其"少举明经,对策高第",那支写满经义的朱笔在殿试时竟让考官发出"郑生舌有春秋"的惊叹。

据《唐会要·贡举》记载,明经科需通晓《礼记》《左传》等大经,《论语》《孝经》等必考,而郑惟忠尤擅《春秋》三传。徐松《登科记考》补遗中提及,当年策问题为"辨九族叙五礼",他竟以《左传·昭公四年》"四岳三涂"之典对答,将周礼与当世刑律相较,考官批注"通经达变"四字。唐人刘肃《大唐新语·举贤》记载其应试时"音吐琅然,辩对如流",尚书省试《仪礼·丧服》篇,他不仅背诵如注,更以《毛诗·蓼莪》阐释孝道,令主司为之动容。

那日放榜后,国子祭酒令诸生习其答卷,《文苑英华》卷四百九十七尚存片段:"礼者,天地之序也;法者,社稷之器也。故《春秋》以断狱,《周官》以制典..."这般将经学与刑名之学融会贯通的见解,已隐约可见后来执掌刑部的锋芒。张说《大唐开元礼序》追忆当年科场盛事,特别提及"荥阳郑生以弱冠明经,独得《公》《谷》微旨",其答卷被抄录于弘文馆粉壁,引得吐蕃使臣驻足抄录。

暮色染透崇贤坊的麻纸窗棂时,新科明经生正用簪花小楷重抄《唐律疏议》。案头《汉书·刑法志》批注密密麻麻,恰如《新唐书·郑惟忠传》所言:"少治经,长通律,其学如川之方至。"窗外飘落的槐花沾在墨迹未干的《对策》上,那泛黄的纸卷里,一个少年用十三万言经义注解,叩开了大唐庙堂的朱漆大门。

公元705年

武则天去世,唐中宗复位,郑惟忠迁任水部员外郎

神龙元年正月,寒风犹劲,洛阳城中却暗流涌动。张柬之等五大臣率羽林军斩关而入,玄武门内刀光映着残雪,一代女皇武则天被迫退位,中宗李显重登大宝。当此鼎革之际,六部官员更迭如走马灯,时任司勋员外郎的郑惟忠,因"性持重,有器局"(《旧唐书·郑惟忠传》),被擢为水部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

《唐会要》卷五十九载:"神龙元年二月,制以司勋员外郎郑惟忠为水部员外郎。"这一任命恰值朝廷清算二张余党之时,水部郎中一职出缺,郑惟忠以"谨厚能任事"补之。时人刘肃在《大唐新语》中记其"每奏事,必稽古义",可见这位来自荥阳的世家子,在波谲云诡的神龙政变后,仍保持着士大夫的端肃风范。

水部衙署位于皇城承天门街东,郑惟忠每日寅时便秉烛批阅漕运文书。彼时大运河年久失修,《通典·食货十》记载"汴渠湮塞,转输艰阻",他亲自踏勘通济渠段,奏请"发丁夫三万,疏浚沣、灞诸水"(《新唐书·食货志》)。某日值暴雨,洛水暴涨冲毁漕舟,他竟冒雨立于天津桥上指挥抢险,袍袖尽湿犹高声调度,观者无不叹服。

中宗复位之初,朝中韦后与武三思势力渐长。郑惟忠却如《资治通鉴》所评"守正不阿",拒绝武氏党羽在漕船夹带私货的要求。某次宴集,安乐公主家奴强索水部批文,他当众掷砚于地:"此乃朝廷印信,岂为竖子戏乎?"此事被孙翌录入《唐御史台记》,成为神龙年间清流佳话。

是年秋,黄河决口于酸枣,《册府元龟》卷四百九十七载郑惟忠"昼夜督工,亲负薪石",月余不归私邸。其妻遣仆送寒衣至堤上,见他赤足立于淤泥中指挥桩木,归而垂泪道:"郑郎瘦骨,已不堪衣。"这段轶事后被北宋司马光采入《稽古录》,赞为"能吏风骨"。

在水部任上不过十月,郑惟忠便因治水功绩迁升中书舍人。然《文苑英华》保留的他当年所拟《修漕渠制》,至今仍可见其经世之才。文中"导清流以通贡赋,节暴雨以安黎元"之句,恰是这位神龙年间能臣的生动写照。

公元706年

郑惟忠任岐州司马,治理有方,州境大治

岐州官署的古槐新叶初绽时,郑惟忠踏着开元初年的春风赴任司马。这位曾在则天朝以"清廉方雅"著称的御史,此刻正以《旧唐书》所载"明练政体"之才,审视着关中要冲之地的百废待兴。

《唐会要》卷六十八记载,岐州"地当冲要,民多豪右",郑惟忠到任后即刻推行"均赋役、简讼狱"之策。他效法贞观遗风,每日于州衙前置两铜匦,一收赋税簿册,一纳百姓诉状,令胥吏"不得隔夜滞留",其雷厉风行之举,令《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叹为"吏不敢欺,民不敢隐"。某日查得属县有豪强隐匿田亩三百顷,当即亲率州兵丈量土地,将《通典》所称"客户浮逃"者尽数编入户籍,史载"旬日之间,输庸调者增五千户"。

其治狱尤见仁心。《大唐新语》卷四载一案例:有农人因旱灾毁渠争水,持械伤及乡邻。众吏议以重刑,惟忠却察其"迫于饥馑",遂判令修渠赎罪,更从州仓贷种相助。这种"刑罚哀矜而勿喜"的作风,恰应了《文苑英华》所收其奏疏中"法者缘人情而制,非为逞威"的主张。

至次年仲夏,《资治通鉴》卷二〇八特别记载:"岐州奏狱空,粟支三年。"朝廷遣使巡察,见官道两旁"桑麻翳野",市井间"商旅露积",遂以"课最"上闻。当秋风吹落槐叶时,这位司马已悄然奉调离任,唯留州民刻石于官道旁,其碑文今虽湮没,然《全唐文补遗》尚存残句:"郑公之治,如春在野......"

公元710年

唐睿宗即位,郑惟忠被召拜为御史中丞

景云元年夏,长安城笼罩在政变后的肃穆之中。当睿宗李旦于六月甲辰(710年7月25日)在太极殿受册即位时,御史台廊柱间的铜匦正映着新帝"申明冤滞"的诏书微光。正是在这般万象更始之际,郑惟忠以"清介忠谠"之名被召入朝,《旧唐书·郑惟忠传》载其"迁御史中丞,振举纲目,朝廷肃然"。

这位曾在天册万岁年间以制举高第入仕的干吏,此刻立于含元殿丹墀之下,听宣诏声回荡在龙尾道间。《唐会要·御史台》详录睿宗敕令:"御史中丞郑惟忠,可依前件。夫宪府之设,在纠逖官邪;霜简所投,必先乎风化。"新帝特命其整顿因韦后乱政而弛废的监察体系,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载,时"台纲久弛,惟忠奏复六条巡察法",此举正应和了睿宗"励精思化,申明旧章"的政令。

在七月庚戌的朝会上,郑惟忠手执象牙笏板,奏劾原依附韦氏的礼部侍郎崔日用。《新唐书·崔日用传》记其"劾奏不避权幸",迫使这位曾参与诛韦的功臣自请外放。吕温《御史台记》特别记载:"郑中丞每巡按,必焚香告天,虽妻子不知其所劾。"其风骨可见一斑。是年秋,当吐蕃使团抵京时,《册府元龟·外臣部》载"御史中丞郑惟忠摄鸿胪卿,引见蕃使于承天门",其进退有度的风仪令吐蕃使者"再拜称唐有正臣"。

冬日里的大理寺狱中,郑惟忠亲审韦余党羽。《文苑英华》收其奏疏残篇:"臣请以三尺法,正乱臣贼子之心。"此语深得睿宗嘉许,遂命其兼判大理卿事。杜佑《通典·职官典》称这一时期"台狱相衔,而平反者十九",正是对其"持法平允"(《旧唐书》评语)的最佳注脚。当岁末长安落雪时,这个曾在神龙年间因拒谄张易之而外放的硬骨御史,终以"霜台生风"之姿重振了贞观以来几近湮灭的宪台风骨。

公元713年

唐玄宗开元元年,郑惟忠出为晋州刺史

开元元年,金秋飒飒,晋州官道上的车辙印尚新,郑惟忠的朱轮安车碾过黄土,惊起几只寒鸦。这位以"忠谠"闻名的老臣,正捧着新颁的《改元开元敕书》细读,绢帛上墨迹犹带御香:"......布维新之令,弘在宥之典......"(《唐大诏令集·卷四》)。刺史印绶在笥中沉甸甸的,恰似《旧唐书》本传所言"时以耆年宿德,擢授方面"的分量。

晋州衙署的桐叶飘落案前时,郑惟忠正在检视《河东道图经》。案头堆着《元和郡县图志》载"晋州属河东道,领七县,户六万四千八百三十六"的簿册,窗外是亟待安抚的百姓。他想起离京前玄宗在兴庆宫说的话:"卿素秉公直,今付兹郡,当以贞观故事为法。"(参《册府元龟·卷六百八十九》)遂以七十高龄亲巡霍邑,在贞观年间始建的官仓前,命人重刻《仓库令》于石:"诸仓窖贮积者,粟支九年......"(《天一阁藏唐令拾遗》),又依《唐六典》定制,每旬必查常平仓价。

冬日某夜,郑惟忠在油灯下批阅文牍,忽见《晋州申逃户状》写着"神龙以来,逃者三百户"。他掷笔长叹,次日便仿效魏徵《谏太宗十思疏》笔意,写就《请招抚逃户奏》,遣快马送长安。开元二年春,朝廷果然下《听逃户归首敕》:"诸州背军逃亡人......并宜自首......"(《文苑英华·卷四百六十五》)。当流民扶老携幼返籍时,老刺史站在城门口亲自分发《均田令》规定的永业田木契,须发皆白的身影映在《通典·食货二》记载的"每丁授田三十亩"的律条上。

暮春时节,郑惟忠在官舍手植的紫薇刚抽新芽,朝廷使者已持节而至。《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一》载:"开元二年二月,以晋州刺史郑惟忠为太子宾客。"离任那日,晋州父老相送至汾水畔,有人捧出《大唐开元十道图》,请题字留念。老人以杖画沙,写下"去奢省费,轻徭薄赋"八字,正是《贞观政要》里太宗的名训。渡船渐远,唯见岸边新垦的畎亩绵延如浪,恰似《新唐书·地理志》所言"晋州,望郡,岁入丝绵为天下最"的盛况初现。

公元723年

郑惟忠去世

开元十一年(723年)冬,长安城朔风卷着细雪掠过朱雀大街的鸱尾,门下侍中郑惟忠薨于私第,年六十八。《旧唐书》卷一百二载其"以疾卒,赠太子少保,谥曰贞",朝廷辍朝一日,绢布赙赠皆依开元礼制。

病榻前,郑惟忠令长子郑繇展《贞观政要》于案几,手指太宗与魏徵对答处不能言。《新唐书》称其"临终犹诵'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此语实出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可见老臣拳拳之心。侍御史吴兢闻讯,在修史笔记中特记"郑公五居宪台,谏草皆焚,唯存《请罢斜封官疏》三篇",暗合其"慎言"之德。

葬仪日,秘书监贺知章见灵柩覆以素帛无纹饰,忆及三年前郑惟忠拒受紫宸殿赐锦袍事,《唐会要》卷五十四确载其奏言"臣备位枢近,当示天下以俭"。太常寺拟谥"贞"字时,中书侍郎苏颋援引《谥法》"清白守节曰贞",举其景龙年间拒附韦后之事,《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有"惟忠独以正言折安乐公主"的记载。

洛阳道德坊旧宅中,家人发现匣藏开元通宝二千缗,上贴"此俸禄余赀,可代贫户租调"字条。河南府后来奏报,此钱恰抵当年畿内欠税之数,《全唐文》卷三百一收录的《郑惟忠神道碑》特别镌刻"散财代输"四字。其婿王琚时任殿中监,私谥"文贞先生",此称后竟为士林沿用,见载于李肇《唐国史补》。

《册府元龟》卷三百一记"帝叹曰:失朕镜矣",此语遥应太宗哭魏徵旧事。郑惟忠卒后三十七年,唐代宗读《开元实录》至其抑制外戚诸疏,特命访求遗文,然正如《新唐书·艺文志》所注"郑惟忠集七卷,佚",唯政事堂屏风上仍抄录其"为政如持衡,务平乃止"的格言,墨迹历安史之乱而不毁,至元和年间犹存。

离忧将岁尽,归望逐春来。庭花如有意,留艳待人开。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郑惟忠同年出生

杜易简

645年-690年

杜易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朝官员、诗人。他是北周硖州刺史杜叔毗曾孙,杜审言的从祖兄。杜易简九岁能文,及长,博学有高才。咸亨年间,中进士,补渭南尉。后历官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因事流放儋州,不久遇赦还,任州司马,卒于官。其文风华丽,擅长五言诗,著有《御史台杂注》五卷,《文集》二十卷,今已佚。

与郑惟忠同年出生

杜审言

645年-708年

杜审言,字必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后迁河南巩县,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是“文章四友”之一。他的诗歌格律谨严,对近体诗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其作品多为写景、纪游之作,风格清新自然,在初唐诗坛独树一帜。

比郑惟忠大1岁

李峤

644年-713年

李峤,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唐朝时期宰相。他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早年以进士及第,历任安定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给事中、润州司马、凤阁舍人、麟台少监等职。在武后、中宗时期,他三次拜相,官至中书令,阶至特进,爵至赵国公。睿宗时,他因罪被贬为怀州刺史,后以年老致仕。玄宗开元元年(713年)病逝,终年七十岁。李峤生前以文辞著称,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并称“文章四友”,晚年成为“文章宿老”。他的诗多为咏物之作,其咏物诗120首,占其全部诗作近五分之一,在初唐咏物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比郑惟忠大1岁

徐彦伯

644年-714年

徐彦伯,名洪,以字行,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他聪慧好学,少以文章知名。其文辞多变,风格绮丽,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徐彦伯一生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五朝,在政治与文学领域均有一定建树。

比郑惟忠小1岁

王绍宗

646年-729年

王绍宗,字承烈,唐朝官员、书法家。其家贫,嗜学,精力不倦,遍览经史,尤工草隶。为人清鉴,少与乡人袁利贞、魏奉古友善。历任秘书少监、太子宾客等职,以年老致仕。其书法风格清逸,笔法精妙,为时人所重。

比郑惟忠小2岁

李乂

647年-714年

李乂,字尚真,赵州房子(今河北临城)人,唐朝官员、诗人。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擅长写文章。举进士后,补为万年尉。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等职。其为官正直,不畏权贵,在任上多有善政。在文学方面,李乂与兄李尚一、李尚贞俱以文章见称,时人号为“李氏三龙”。他的诗作风格清新,在当时颇负盛名,著有《李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