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大顺舞

2025年07月05日

於穆时文,受天明命。允恭玄默,化成理定。
出震嗣德,应乾传圣。猗欤缉熙,千亿流庆。

郑絪

译文

於穆时文,受天明命
啊,庄严美好的礼乐典章,承受上天的光明旨意。
允恭玄默,化成理定
恭敬虔诚,深沉静穆,教化成功,治国安邦。
出震嗣德,应乾传圣
如雷震动,继承先德;顺应天道,传扬圣明。
猗欤缉熙,千亿流庆
多么光明美好啊,福泽绵长,千亿年流传喜庆。

词语注释

於穆(wū mù):赞叹词,表示庄严美好。
允恭(yǔn gōng):真诚恭敬。
玄默(xuán mò):深沉静默。
猗欤(yī yú):感叹词,表示赞美。
缉熙(jī xī):光明美好的样子。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盛唐的宗庙里正回荡着《享太庙乐章·大顺舞》的庄严颂声。这首郊庙歌辞诞生于唐肃宗至德年间(756-758),彼时安史之乱的烽烟尚未散尽,新即位的肃宗李亨在灵武登基,以"大顺"为年号寄寓拨乱反正之志。

史载肃宗命太常寺重制雅乐,中书侍郎王维、太常少卿于休烈等文臣奉诏创作十三首享太庙乐章。其中《大顺舞》以四言古体为形,取法《诗经》颂体之遗韵。"於穆时文"开篇即见《周颂·清庙》气象,将肃宗塑造成"受天明命"的圣主,暗合其收复两京、延续唐祚的功业。

"出震嗣德"二句典出《周易·说卦》,以八卦方位喻肃宗继承玄宗(震卦象征的东方储君)之德,应合乾卦天象登临大位。末句"千亿流庆"化用《诗经·大雅》"本支百世",寄托着对王朝永续的深切祈愿。字里行间既见战乱后重建礼乐的迫切,更透露出唐王室通过礼乐重构统治合法性的深意。

当鎏金编钟在太庙殿宇间敲响最后一个尾音,这首承载着中兴之梦的乐章,终成为大唐由盛转衰时代最沉重的文化注脚。

赏析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大顺舞》是唐代宫廷祭祀乐章中的瑰宝,以简练庄严的辞章展现了帝国承天受命的恢弘气象。全诗仅八句三十二字,却浓缩了"天人合一"的政治哲学与"大顺"治世的理想图景。

意象构建上,诗人以"玄默""震""乾"等《周易》卦象为核心意象(参见《周易正义》),"出震嗣德"化用《说卦传》"帝出乎震",将唐王朝的嗣统与天地运行法则相贯通。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指出,此类意象群体现着"李唐王室自托于老子之后,复以易理证其受命之正"的政治修辞策略。

情感表达上,全诗呈现出递进式的神圣庄严感。首联"於穆时文"用《诗经·周颂》句式(孔颖达《毛诗正义》释"於穆"为"叹美之辞"),奠定肃穆基调;中二联通过"明命—玄默—化成"的逻辑链条,展现"无为而治"的治国理想;尾联"千亿流庆"以数量级的时空扩张,将现世功业延伸至永恒维度。钱志熙在《唐诗近体源流》中评此诗"气象宏阔而意蕴深微,庙堂文学之典范"。

艺术手法上,诗句严格遵循四言古体范式,双句押"ing"韵(命-定-圣-庆),形成钟磬般的庄重节奏。葛晓音《八代诗史》特别指出:"'允恭玄默'四字,凝练概括太宗'贞观之治'静默无为的施政特征,堪称史笔与诗心的完美结合。"这种将政治叙事升华为诗意表达的技法,正是盛唐庙堂文学的精髓所在。

全诗最终指向"大顺"的政治理想——"猗欤缉熙"出自《诗经·周颂·敬之》,郑玄笺注谓"光明之美",与末句共同构成对王朝永续的虔诚祝祷。傅璇琮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强调,此类乐章"通过仪式化的文学表达,将政权合法性建构为宇宙秩序的必然结果",其文化意义远超文学价值本身。

点评

名家点评:

"《大顺舞》词气宏阔,如黄钟大吕之鸣。'於穆时文'四字,已见庙堂肃穆之气,而'千亿流庆'更显皇祚绵长之象。此非寻常颂圣之作,实乃以《雅》《颂》之体,铸就金石之音。"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郑絪此作,骨力沉雄处似颜延之《郊祀歌》,而'允恭玄默'一句,尤得《尚书》'允执厥中'之神髓。六朝以降,庙堂乐章多失古意,此篇独能追摹《周颂》遗响。"
——近代·王国维《观堂词话》

"妙在'出震嗣德'二句,暗用《周易》帝出乎震、乾为君象,却如盐著水,不见典涩。唐人郊庙诗中,能将《易》理化入颂声而不露斧凿者,当推此篇为麟角。"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

"结句'猗欤缉熙',源自《诗经·周颂》,然缀以'千亿流庆',顿生唐人气度。譬若古鼎新铸,既存饕餮纹之庄重,复添盛世金辉。"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