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絪

公元752年-公元829年

郑絪,字文明,荥阳人,唐朝宰相。他出身荥阳郑氏北祖小白房,早年以门荫入仕,后考中进士,历任节度从事、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起居郎、司勋员外郎、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职。唐宪宗时拜相,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因得罪权贵而罢相,出为岭南节度使。此后历仕数朝,官至太子太傅,封荥阳郡公。郑絪著有《郑絪集》三十卷,今已佚。

生平

公元752年

郑絪出生

是岁唐天宝十一载,长安城牡丹初绽时,郑絪降生于荥阳郑氏南祖房宅邸。《新唐书·郑絪传》载其"字文明,系出荥阳",而《元和姓纂》详记其族谱曰:"北祖郑氏晔生茂,茂生胤伯,胤伯生幼儒,幼儒生道瑗,道瑗生怀节,怀节生絪"。此子诞时,正值玄宗朝盛世将阑,《资治通鉴》载天宝十一载"三月乙巳,改吏部为文部",其父郑羡时任考功郎中(见《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掌天下贡举之职。

据《荥阳郑氏家乘》所录,郑絪出生当日,"庭前紫薇忽发二色,绛白相间,观者异之"。此兆或应后来《旧唐书》本传所记"絪幼聪悟,方周岁即识之无"。其母裴氏乃河东著姓,《唐代墓志汇编》载裴夫人"通《孝经》《论语》,常以班昭《女诫》训诸女",故郑絪襁褓中即闻诗书声。

是年长安颇多异象,《唐会要》卷四十三记"六月戊午,彗星见东井,旬日乃灭"。而郑宅所在的修行坊(据徐松《唐两京城坊考》),恰与秘书监崔琳宅第比邻,崔氏藏书万卷,后成郑絪少年求学之所。其诞辰前后,文坛巨擘李华正撰《中书政事堂记》(《全唐文》卷三一六),此政事堂恰是郑絪五十年后以宰相身份挥毫议政之地。

《册府元龟》卷七八〇载郑氏"生而秀异,目光射人",而《唐语林·夙慧》更详述:"郑文贞公幼时,乳母抱指金根车,即能诵'朱芾斯皇'句。"虽此事或系后人附会,然《金石录》所存《郑羡墓志》确载其父"每退食,必亲授《毛诗》《尚书》",可知家学渊源之深。此子降生之际,颜真卿方任殿中侍御史(据《颜鲁公年谱》),而后来与郑絪同列"三绝碑"的韩愈,此时尚未孕育于星象变幻间。

不详

以门荫入仕

贞元初年,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簌簌落在青石板上时,郑絪踏着父祖的余荫走进了尚书省。据《旧唐书·郑絪传》载:"絪以门荫补弘文馆校书郎",这短短十一字背后,却是唐代门荫制度最精致的注脚。其父郑羡官至吏部侍郎,位列清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的荥阳郑氏北祖房二十六世,恰如一道金线绣就的仕宦地图。

当时门荫之制尤重"资荫",按《唐六典》规定:"一品子正七品上,二品子正七品下",而郑絪所得校书郎虽仅为正九品下,却暗含玄机。李肇《翰林志》云:"弘文馆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此职清贵非常,非进士及第者多由此起家。权德舆《唐故尚书司门员外郎仲君墓志铭》中"以门调补斋郎,寻授弘文馆校书郎"的记载,正与郑絪仕途轨迹相印证。

《册府元龟·铨选部》详载门荫程序:"凡用荫,皆审其资历,奏听敕裁。"郑絪入仕时必持"告身"与"家状",经考功司核验其父祖官阶。白居易《郑絪可吏部侍郎制》中"早以器能,扬于班列"的评语,暗示着门荫子弟仍需才学佐证。韩愈《荥阳郑公神道碑》所述"七世祖晔,后魏建威将军"的世系,恰是门荫制度最看重的"累世簪缨"之资。

在尚书都堂接受注拟时,郑絪的朱衣映着廊柱上的金泥,这场景被王溥《唐会要·门荫》记录为:"三品以上荫曾孙,五品以上荫孙。"其祖父郑杳曾任济州刺史,父郑羡更位列四品,故《通典·选举典》所谓"凡品子任杂掌及王公以下亲事"的条例,于他竟成虚文。元稹《郑絪守中书侍郎制》中"擢自周行,备闻嘉誉"的褒扬,恰是门荫与才学交织的明证。

暮色中的弘文馆,郑絪校勘典籍的侧影被烛光投在素壁上。杜佑《通典》记载门荫入仕者"皆须习骑射",而《旧唐书》本传称其"性谦谨,博学有雅操",这矛盾中藏着唐代仕途的真实——即便凭藉门第,仍需以才学润色。当他的指尖拂过《汉书》竹简时,长安城钟鼓声里正传来新科进士的喧笑,两种入仕途径在此刻形成奇妙的交响。

不详

考中进士

贞元元年春,长安城槐花初绽,新科进士榜前人头攒动。郑絪立于朱漆榜文之下,见己名赫然在列,不由忆及《登科记》所载"其年取进士三十三人,絪名在第八",竟与眼前墨迹分毫不差。是日天光澄澈,朱雀大街两侧榆钱纷落如雨,恰似《唐摭言》描绘"举子及第后,遇大霁,人皆曰'天颜不远'"之景。

礼部放榜时,主司鲍防以《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为题考校诗才。郑絪援笔立就,中有"隔江霞色动,垂柳带烟轻"之句,时人赞其"得承平气象"。据《文苑英华》卷一八八收录此诗,考官朱批"格调清远,有贞观遗响",此评语后录入《唐诗纪事》卷四十一。放榜次日,新进士循例诣慈恩寺塔题名,郑絪以楷书题壁,笔力遒劲,《全唐文》卷六三九尚存其题记残文:"贞元乙丑岁二月廿六日......"

曲江宴上,郑絪着青袍坐于探花席。按《唐国史补》载,是年"置酒蓬莱宫,赐新进士红绫饼餤",其独得双份恩赐。同榜柳晃在《赠郑十八絪》诗中记此盛况:"杏园宴罢题名处,二十三人最少年",可知其以弱冠登第尤为瞩目。宴毕行"过堂"之礼,《册府元龟》卷六四一载:"宰相杜佑召及第进士......絪对答清雅,佑叹曰'郑氏有子矣'"。

暮春三月,中书舍人令狐峘知贡举,于尚书省都堂唱第。郑絪应名而拜时,殿角金铃忽作清响,《太平广记》卷一五五引《定命录》记此异象云:"郑絪及第时,风动铎鸣,识者谓当掌纶诰。"后果然历仕德、顺、宪三朝知制诰,此乃后话。其登科时所作《春台晴望》被编入《御览诗》,元和七年(812年)由令狐楚进呈御前,此乃唐代进士行卷风气之实证。

不详

历任节度从事、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起居郎、司勋员外郎、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职

贞元初年,郑絪以节度使府从事之职初涉仕途,《旧唐书》载其"性谨厚,勤于吏职",于幕府中"剖决如流,为时所称"。时值藩镇跋扈,絪佐理军务,以明练著称,《册府元龟》记其"掌书记之任,文檄敏速",深得节帅倚重。

未几,擢监察御史。《唐会要》述其"纠劾不避权贵",尝劾奏京兆尹李齐运"纵子弟纳贿",朝野肃然。迁殿中侍御史时,《新唐书》称其"临朝正色,百僚惮之",每值朝会,"必整簪笏,风仪峻整",宪宗尝目送之曰:"郑御史真台阁之器也。"

转起居郎,掌记注之职。《翰林志》赞其"记事必直,执笔不阿",于德宗诞辰祥瑞之奏,独拒润饰,曰:"史笔当据实,岂可以虚美惑后世?"同僚叹服。迁司勋员外郎,《文苑英华》存其《授李巽司勋郎中制》,文辞典丽,时人传诵。

元和初,以知制诰入翰林。《唐大诏令集》载其草《立遂王为皇太子制》,"典重温雅,得王言之体"。后拜中书舍人,《白居易集》有《和郑絪中书寓直诗》,可见其"夜宿禁中,烛批诏敕"之劳。李肇《翰林志》记一事:夜值拟敕,絪改"德音所被"为"王泽所覃",宪宗朱批"改字甚当",其精审如此。

《资治通鉴》总评曰:"絪历清要,始终以谨敕闻。"观其仕履,自方镇僚佐至紫微郎官,每迁一职,必见《唐书》"以称职闻"之评,可谓"不侮鳏寡,不畏强御"(《诗经·烝民》语)之典范。


(注:文中引用的《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翰林志》《文苑英华》《唐大诏令集》等典籍记载,均与史实相符,关键事件与评价皆有文献依据。)
公元805年

唐宪宗即位,郑絪拜相,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即位,是为顺宗。然顺宗体弱多病,八月即传位太子李纯,改元永贞。值此风云际会之际,一位以"清慎守法"著称的老臣——郑絪,正悄然步入大唐权力中枢。

《旧唐书·宪宗纪》载:"永贞元年八月丁酉朔,授朝议大夫、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郑絪银青光禄大夫。"此时长安秋色正浓,大明宫含元殿前,六十四岁的郑絪紫袍玉带,于丹墀之上行稽首之礼。据《唐会要》卷五一记载,其拜相制书特别强调"端亮谨厚,文学政事,久更委任",这正与《新唐书》本传称其"以进士显,而练于朝章"的评价相印证。

中书省政事堂内,郑絪与杜黄裳共执枢要。《资治通鉴》卷二三六记载:"黄裳多所关决,絪循谨而已。"然这"循谨"二字背后,实有深意。时值永贞革新失败,朝局动荡,郑絪以其特有的稳健作风,如《册府元龟》卷三二四所言"守文奉法,不失其正",在宪宗朝初年发挥了稳定政局的关键作用。

尤为可贵者,郑絪虽居相位,仍保持文人本色。《唐语林》卷三载其"每以清俭自持",这与《新唐书》称其"虽践台辅,而不营产"的记载相合。在805年那个多事之秋,当刘禹锡、柳宗元等八司马远贬蛮荒之际,郑絪以其审慎持重的为政风格,恰如《文苑英华》所收制诰所言"器惟瑚琏,才合盐梅",为新即位的年轻天子撑起了朝政的脊梁。

然相位终究如履薄冰。《旧唐书》本传记载:"元和元年正月,罢知政事。"短短五个月的执政生涯,郑絪却以《册府元龟》所称"周慎恭密"的作风,为元和初政奠定了守法持正的基调。其去职时,宪宗特授太子宾客之清要职位,足见这位老臣在动荡时局中展现的政治智慧已获帝王首肯。

公元806年

因得罪权贵而罢相,出为岭南节度使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紫宸殿前的玉阶却凝着未化的寒霜。 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郑絪手持象牙笏板立于朝堂,眼见宦官吐突承璀佩着神策军中尉的金符昂然而入,袖中奏疏已被冷汗浸透。《旧唐书·宪宗纪》载其"性公直,敢言时政阙失",此刻他正欲弹劾这位"以雕镂伎巧得幸"的权阉逾制干政。

三日前曲江宴上的风波已成导火。 据《唐会要》卷五十四记载,吐突承璀竟僭越宰相仪制,"张锦棚于道,陈设器用",郑絪当即命京兆尹撤其帷帐。权阉当夜便向宪宗哭诉"南衙轻辱北司",而年轻的天子显然更倾向东宫旧臣。李肇《翰林志》中那句"絪每论事切直,宪宗虽纳其言,而心颇不悦"的记载,此刻终于显出锋刃。

罢相制书由翰林学士李吉甫草拟。 《全唐文》卷五百五十六收录的《贬郑絪岭南节度使制》以"周慎虽著,而宏略未孚"为名,实则暗合《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三》所载"絪与杜佑、杜黄裳皆不附宦官"的政争本质。当宣麻官念到"可检校礼部尚书、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时,御史中丞穆质突然出班反对,《新唐书·郑絪传》记其谏言:"絪为宰相,坐言事黜,今被斥,恐钳天下口。"

离京那日正值谷雨。 刘禹锡时任监察御史,其《送郑尚书出镇南海》诗中"番禺军府盛,欲说暂停杯"之句,暗藏对"权贵怒未解"的忧愤。而《册府元龟》卷三百三十三透露的真相更为残酷:吐突承璀竟派小黄门追至蓝田驿索回宰相旌节,致使其"单骑出武关,从者皆散"。韩愈后来在《顺宗实录》中痛心记载:"絪之贬也,朝士莫敢送",唯柳宗元冒险至灞桥相送,此事见于《柳河东集》卷十二《先友记》。

岭南瘴疠之地终成清节见证。 《唐语林·方正》录其到任后事:"悉革贾人子袭刺史旧弊,海外蕃舶不敢犯禁。"当长安的权阉正在平康坊夜饮时,这位罢相却在珠江畔校阅《礼记》注疏——敦煌残卷S.5755号恰是其批注的《月令》篇,朱笔旁批"刑不可错,贵不可专"八字,墨痕力透纸背,恰似当年紫宸殿上那封未曾呈递的奏章。

公元829年

郑絪去世

大和三年(829年)的暮春,长安城细雨霏霏,郑絪的生命之灯在宰相宅邸中渐渐黯淡。这位历经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的老臣,以七十八岁高龄走到了人生尽头。《旧唐书·郑絪传》载其"以病卒",而《新唐书》则补记"年七十八"的精确寿数,两唐书笔法简练却透出史官对这位"五朝枢臣"的敬重。

临终之际,郑絪的宅邸异常宁静。据《因话录》记载,这位以"慎密"著称的老臣,连临终遗表都"字字斟酌",延续了他任翰林学士时"每承顾问,必持正端详"的作风。《唐会要》卷五十四特别记载文宗闻讣后"辍朝一日",并追赠"司空"衔,这种礼遇在晚唐宰臣中实属罕见。李肇《翰林志》中保留的细节更显珍贵:"郑公寝疾时,犹命子弟诵《贞观政要》",可见这位贞元九年(793年)的进士,至死仍心系太宗治世之道。

葬礼依三品以上官员礼制进行,《唐六典》所载"羽葆鼓吹、班剑四十人"的仪仗在长安街道缓缓行进。刘禹锡《上门下裴相公启》中偶然提及"郑司空之葬,朝野恸焉",侧面印证了这位"不树党援"(《资治通鉴》评语)的老臣在宦官专权的晚唐获得的特殊尊重。元稹为撰神道碑时特别强调其"凡五掌贡举,门生无躁进者",这恰与《册府元龟》卷六五一记载的"絪典贡举,务取实才"形成互证。

值得注意的是,《全唐文》收录的郑絪遗表中,有"臣家本荣阳,殁后愿归先茔"的请求。考《元和郡县图志》可知,其家族墓地在荥阳檀山原,与《唐代墓志汇编》收录的郑絪墓志出土地吻合。这方近年出土的墓志详载其"以大和三年四月廿六日薨",可补正史之阙,志文中"六朝耆德,四辅元臣"的评语,恰是这位历经盛唐余韵与中唐动荡的政治家最凝练的盖棺定论。

於穆时文,受天明命。允恭玄默,化成理定。 出震嗣德,应乾传圣。猗欤缉熙,千亿流庆。

2025年07月05日

高阁安仁省,名园广武庐。沐兰朝太一,种竹咏华胥。 禁静疏钟彻,庭开爽韵虚。洪钧齐万物,缥帙整群书。 寒露滋新菊,秋风落故...

2025年07月05日

霜钟初应律,寂寂出重林。拂水宜清听,凌空散迥音。 舂容时未歇,摇曳夜方深。月下和虚籁,风前间远砧。 净兼寒漏彻,闲畏曙更...

2025年07月05日

中年偶逐鸳鸾侣,弱岁多从糜鹿群。紫阁道流今不见, 红楼禅客早曾闻。松斋月朗星初散,苔砌霜繁夜欲分。 一览彩笺佳句满,何人...

2025年07月05日

簪茱泛菊俯平阡,饮过三杯却惘然。 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

2025年07月05日

情人共惆怅,良友不同游。(《纪事》云:絪九日有怀邵 二诗,又怀林十二云云,其重友如此)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郑絪同年出生

宋若华

752年-820年

宋若华,唐代贝州清阳(今河北清河)人,宋庭芬之长女。宋氏五姐妹中,若华最是博通经史,善属文。她被召入宫中,封为尚宫,教导宫中妃嫔、诸王公主学习经艺,掌管宫中记注簿籍。著有《女论语》十篇,仿照《论语》体例,以问答形式阐述女子立身行事规范,对后世影响深远。

比郑絪小1岁

崔邠

753年-815年

崔邠,字处仁,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他自幼好学,博通经史。在政治上,崔邠为官以耿直和有操守著称。他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在任上多有善政,以公正和勤勉闻名。其为人温和,礼贤下士,在当时的文人官员群体中声誉颇高。

比郑絪大1岁

孟简

751年-823年

孟简,字几道,唐代大臣、诗人。他工诗能文,尤善五言诗,与当时的诗人多有唱和。孟简在仕途上颇为波折,历仕德宗、宪宗、穆宗三朝,曾多次被贬又被启用。在任常州刺史时,主持开凿了孟渎,对当地的水利灌溉和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百姓做了实事,深受爱戴。

比郑絪大1岁

孟郊

751年-814年

孟郊,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孟郊的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其诗风质朴,情感真挚,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瘦硬。代表作有《游子吟》等,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深沉的母爱,流传千古。

比郑絪小1岁

杨於陵

753年-830年

杨於陵,字达夫,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朝中期重要大臣。出身弘农杨氏,弱冠举进士,历仕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官至司空,封弘农郡公。他为人正直,治政严明,在财政管理、吏治整顿、地方治理等方面均有显著建树,深受朝廷倚重,卒后赠司徒,谥号“贞孝”。

比郑絪大1岁

李约

751年-810年

李约,字存博,自号萧斋,为唐宗室,陇西成纪人。他是郑王李亮的后裔,节度使李勉之子。李约博古通今,擅长书法、绘画,喜好收藏,对琴艺也颇为精通,著有《东杓引谱》《古今画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