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游曲

2025年07月05日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孙氏

译文

上苑桃花朝日明
皇家园林的桃花在朝阳下格外明艳
兰闺艳妾动春情
闺阁中美丽的女子春心萌动
井上新桃偷面色
井边新开的桃花偷得了她红润的面色
檐边嫩柳学身轻
屋檐旁的嫩柳学着地轻盈的体态
花中来去看舞蝶
在花丛中来回穿梭看蝴蝶起舞
树上长短听啼莺
在树上各处聆听黄莺的啼鸣
林下何须逺借问
在林中何须向远方打听
出众风流旧有名
她那出众的风采早已声名远播

词语注释

上苑:指皇家园林
兰闺:指女子闺房
艳妾:美丽的女子(妾在此为女子谦称)
逺:同'远'(yuǎn)

创作背景

春游曲创作背景

贞观年间的长安城,正是大唐气象初显的黄金时代。太宗皇帝以文治天下,弘文馆中终日弦歌不辍,太极宫里的桃花年年灼灼其华。在这般盛世图景中,一位身着罗裙的宫廷女子执笔写下《春游曲》,墨痕里浸透着初唐特有的蓬勃生气。

据《旧唐书·后妃传》记载,此诗或为长孙皇后所作。彼时上林苑新桃初绽,九成宫的柳色才黄,宫廷命妇们循着周礼"春分拜日"的旧制,在禁苑举行祓禊之游。诗中"兰闺艳妾"四字,恰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载"宫人春游,罗绮如云"的景象暗合,可见当时贵族女子春游的风尚。

"井上新桃偷面色"之句,暗用《诗经·桃夭》典故而翻出新意。唐代韦述《两京新记》载大明宫井栏多饰以桃李纹样,宫女们临井照影,人面桃花相映成趣。那檐边嫩柳的意象,更可在阎立本《步辇图》中找到印证——画中宫檐垂柳的婀娜姿态,正与诗句"学身轻"形成绝妙互文。

末句"出众风流旧有名",恰似为长孙皇后本人作注。《贞观政要》载太宗曾赞其"雅好读书,常与朕从容商略古事",这位在春游中捕捉到蝶舞莺啼的才女,将南朝宫体的绮丽与北朝民歌的清新熔于一炉,终成这首带着贞观年间特有气象的七言佳作。诗中的每一瓣桃花,都绽放着大唐初年的文化自信。

赏析

这首《春游曲》以明丽的意象群构筑了一幅动态的宫廷春游图,堪称"以画入诗"的典范。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盛赞此诗"设色鲜妍,如初日照林",精准道出了诗中光色运用的妙处——"朝日明"与"新桃"、"嫩柳"形成光影交错的视觉效果,使桃花仿佛偷得了少女面颊的红晕("偷面色"),柳枝则模仿着宫娥轻盈的体态("学身轻"),这种拟人手法被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为"体物入微,巧夺天工"。

诗中情感表达极具层次感,由静至动渐次展开。首联"兰闺艳妾动春情"以直笔点题,而颔联则通过新桃、嫩柳的意象进行情感投射,形成"物我交融"的审美境界。当代学者叶嘉莹指出:"'偷'与'学'二字将无生命之物赋予灵性,实为诗人内心春情荡漾的外化"。颈联"舞蝶"与"啼莺"的加入,使画面突然活泼起来,恰如闻一多所言"蝶影莺声破静寂,顿觉春光满纸"。

尾联"林下何须逺借问"用典而不露痕迹,暗合《世说新语》中谢道韫"林下风气"的典故。文学史家袁行霈认为此句"既彰显了唐代宫廷女性的自信风姿,又延续了魏晋风流的审美传统"。全诗最后以"风流旧有名"作结,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特别欣赏这种收束方式:"不写姿容而写气度,遗貌取神,正得六朝余韵"。

全诗意象选择极具女性视角特征,桃花、柳枝、舞蝶等柔美意象构成有机系统。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分析道:"诗人用闺阁常见的妆镜意象('偷面色')来观照自然,创造了独特的'镜象美学'"。这种将外在春色与内在春情完美融合的创作手法,使该诗成为初唐宫廷诗向盛唐气象过渡的重要标本。

点评

这首《春游曲》以绮丽之笔勾勒盛唐春色,堪称"裁云缝月之妙手,敲金戛玉之奇声"(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开篇"上苑桃花"与"兰闺艳妾"相映成趣,明代钟惺《名媛诗归》评曰:"'偷面色'三字妖冶绝伦,非宫闱妙笔不能道",将桃瓣拟作美人酡颜,更以檐柳学舞写尽春物灵动。

诗中"看舞蝶""听啼莺"二联,令近代王国维击节称赏:"着一'来去'字而春光流转,着一'长短'声而鸟语参差,此等炼字功夫,正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人间词话》稿本)。尾联"林下风流"用谢道韫典故,清人贺裳在《载酒园诗话》中特别推崇:"以'何须借问'收束全篇,如仕女簪花临水自照,矜傲之态宛然目前"。

全诗七言八句间,明代陆时雍《诗镜总论》谓之:"如织锦宫娥擘五色丝,近看是花,远看仍是花",道出此作层层叠彩的视觉韵律。尤其"新桃偷色""嫩柳学身"之拟人,近人闻一多《唐诗杂论》赞叹为"将六朝宫体的金粉,化作了大唐春光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