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曲创作背景
贞观年间的长安城,正是大唐气象初显的黄金时代。太宗皇帝以文治天下,弘文馆中终日弦歌不辍,太极宫里的桃花年年灼灼其华。在这般盛世图景中,一位身着罗裙的宫廷女子执笔写下《春游曲》,墨痕里浸透着初唐特有的蓬勃生气。
据《旧唐书·后妃传》记载,此诗或为长孙皇后所作。彼时上林苑新桃初绽,九成宫的柳色才黄,宫廷命妇们循着周礼"春分拜日"的旧制,在禁苑举行祓禊之游。诗中"兰闺艳妾"四字,恰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载"宫人春游,罗绮如云"的景象暗合,可见当时贵族女子春游的风尚。
"井上新桃偷面色"之句,暗用《诗经·桃夭》典故而翻出新意。唐代韦述《两京新记》载大明宫井栏多饰以桃李纹样,宫女们临井照影,人面桃花相映成趣。那檐边嫩柳的意象,更可在阎立本《步辇图》中找到印证——画中宫檐垂柳的婀娜姿态,正与诗句"学身轻"形成绝妙互文。
末句"出众风流旧有名",恰似为长孙皇后本人作注。《贞观政要》载太宗曾赞其"雅好读书,常与朕从容商略古事",这位在春游中捕捉到蝶舞莺啼的才女,将南朝宫体的绮丽与北朝民歌的清新熔于一炉,终成这首带着贞观年间特有气象的七言佳作。诗中的每一瓣桃花,都绽放着大唐初年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