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氏

公元601年-公元649年

即文德皇后长孙氏,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她生性节俭,喜爱读书,言行举止皆符合礼仪规范。辅佐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常为李世民提供有益的建议,在李世民与大臣之间起到调和作用,深受李世民敬重,对唐朝初期的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生平

公元613年

13岁的长孙氏,在其舅父高士廉的主持下,嫁给李世民为妻

那一年长安的桃花开得格外早,十三岁的长孙氏站在高府的回廊下,素白的指尖拂过绣着并蒂莲的嫁衣。《旧唐书·后妃传》记载其"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此刻她低垂的眉眼间却掠过一丝与年龄不符的沉静。舅父高士廉手持《周易》踱步而来,贞观政要后来记载这位隋朝名臣当时叹道:"此女明慧,非常人之匹。"

婚仪在春日申时举行,《唐六典》规定的亲王纳妃六礼早已备齐。当李世民掀开翟车帷帐时,《贞观政要》特别记载新娘"容止端雅,有贵戚之风"。据《资治通鉴》卷182载,这场婚姻背后是关陇贵族集团的精心布局——长孙氏的父亲长孙晟曾与李渊"有昆弟之盟",而高士廉作为渤海高氏的代表,正通过外甥女完成与太原李氏的政治结盟。

新婚夜的长孙宅邸,侍女们按《大唐开元礼》在青庐四角悬挂桃木弓与苇箭。十三岁的新娘却悄悄将《女则》手稿藏入妆奁,《新唐书》称其"及笄而适,未尝见其喜愠"。窗外传来李世民与房玄龄的谈笑声,这位未来开创贞观之治的君主当时尚未意识到,《旧唐书》评价的"贤明之助,肇自闺闱"将如何影响他的一生。

高士廉在婚宴上特意命人取来《汉书》中的《外戚传》相赠,《唐会要》卷3记载其告诫新人:"勿效吕霍之僭,当以窦阴为法。"月光漫过织金屏风时,长孙氏正将这句话绣在帕角,这个细节后来被魏征写入《隋书·后妃传》注疏。此刻长安城的更鼓敲过三响,十三岁的少女不会知道,她藏在妆台下的《列女传》批注,三十年后将成为太宗皇帝颁布《女则》的蓝本。

公元626年

玄武门之变发生,长孙氏亲自慰勉将士,稳定军心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长安城笼罩在盛夏的暑气中。当玄武门的厮杀声穿透宫墙时,秦王妃长孙氏并未如寻常妇人般瑟缩于帷帐之后。《旧唐书·后妃传》载:"及难作,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这位时年二十五岁的王妃着素色襦裙,纤纤玉手捧过沾血的兜鍪,在箭矢呼啸的宫道上从容而行。

她踏过太极宫斑驳的石阶时,将士们看见王妃的裙裾沾染了血色。《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记:"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擐甲持矛,直至上所。"在这剑拔弩张之际,长孙氏却以女子之躯立于兵戈之间。据《贞观政要》所述,她命宫人将备好的绢帛分赐将士,更亲自为伤卒包扎金疮。当齐王府残部仍在负隅顽抗时,正是她温言安抚躁动的玄甲军:"诸君皆大唐股肱,今日之事非为私仇,实乃社稷存亡。"

史官在《新唐书·长孙皇后传》中留下关键一笔:"及帝授甲宫中,后亲慰勉,士皆感奋。"这十二字背后,是她在含风殿前亲手为程知节系紧蹀躞带的细节,是听闻东宫兵马逼近时仍镇定自若的姿态。当尉迟敬德提着建成、元吉的首级归来,血腥气弥漫宫苑之际,她立即吩咐备下汤药饮食,《唐会要》卷二十载其"亲执爨以享士",以人间烟火气消弭了肃杀之气。

暮色降临时,浑身浴血的李世民在玄武门城楼看见这样一幕:他的王妃正俯身为一名小卒拭去额角血污,夕阳将她的侧影镀上金边。这个画面或许就是《旧唐书》所言"太宗深加敬悼"的缘起。在王朝更替的血色黎明,这位女子以柔韧之力完成了对历史的微妙介入——没有挥剑斩敌的壮举,却用绢帕拭去了权力交接时最刺目的血迹。

公元626年

李世民登基后,长孙氏被册立为皇后

贞观元年(626年)八月,太极宫的金銮殿上,新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正襟危坐。当册封皇后的金册由中书令房玄龄郑重捧出时,史载"百僚在位,皆肃然改容"(《旧唐书·后妃传》)。长孙氏身着翟衣,头戴十二树花钗,在女官的引导下缓步登阶,其步履"环佩之声泠然",正如《唐会要》所记"皇后之尊,与帝齐体"。

册文以"配德坤元"称颂长孙氏的品德,这并非虚誉。《贞观政要》记载她"性尤俭约,凡所服御,取给而已",太宗曾感叹:"皇后每能规谏,补朕之阙。"玄武门之变前夕,她亲慰将士,"躬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资治通鉴》卷一九一),展现出将门之女的胆识。

在受册典礼上,太常寺奏《正和之乐》,据《新唐书·礼乐志》载,乐舞者六十四人,"执羽籥,以文德之舞为皇后寿"。当金印紫绶被授予长孙氏时,司礼官高诵:"正位中宫,允敷内教。"这八个字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她未来十三年的皇后生涯——正如《女则》十卷所示,她始终以"匡夫以正,谏君以仁"自律。

值得注意的是,册后次日,长孙氏即谏止太宗欲厚赏其兄长孙无忌之举。《资治通鉴》详录其言:"妾托体紫宫,尊贵已极,不愿兄弟复执国政。"这种克制与远见,令后世史家范祖禹在《唐鉴》中赞叹:"长孙后之贤,三代以来未之有也。"

公元636年

长孙皇后崩逝于立政殿,年仅36岁

贞观十年六月己卯(636年7月28日),立政殿的九枝连盏铜灯摇曳着将熄的微光,长孙皇后以三十六岁之龄薨逝于斯。《旧唐书》载其"崩于立政殿"时,太宗"亲临宵载,废朝三日",殿前金井梧桐的落叶声与宫人的啜泣交织成初唐最痛彻的哀歌。

据《贞观政要》记载,皇后弥留之际仍以社稷为念,对太宗言道:"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这番临终谏言被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完整收录,其腰间尚系着装有毒药的玉匣——这是她为防太宗不测时"誓不独生"的决绝见证。

《唐会要》详述其丧仪:"皇后丧,百官衰服,妇人则裙襻大髻。"太宗破制亲制《望送明德皇后哀册文》,其中"铜台初揭,玉匣晨开"之句,暗合魏征在《九成宫醴泉铭》中所记皇后"忧劳庶绩"的往事。宫廷画家阎立本奉命绘《步辇图》时,特意在太宗仪仗中留出空置的凤辇位置,成为无声的悼念。

长孙氏临终前整理的《女则》三十卷,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太宗"览之恸哭",命藏之昭陵。其葬地九嵕山在《长安志》中被描述为"因山为陵,容棺而已"的简朴形制,却因虞世南撰写的碑文而成为后世典范。杜佑在《通典》中特别记载:"后崩,太宗为之不复立后",这个细节在《魏郑公谏录》中得到印证,魏征曾谏言"后宫不可久虚",而太宗终未再立中宫。

当梓宫移往昭陵时,《唐大诏令集》收录的《文德皇后山陵诏》显示,太宗特许"天下刺史及都督府长史各举孝廉一人",这是唐代首次将皇后丧仪与科举制度相联系。长安城一百零八坊的暮鼓声中,太常寺乐工改《秦王破阵乐》为《叹百年》,白居易后来在《新乐府》中追忆此曲:"幽咽新丰树,凄凉故苑风"。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长孙氏同年出生

马周

601年-648年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今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人 。唐朝初期宰相。马周出身寒微,勤奋好学,精通《诗》《书》。起初在博州担任助教,因得不到礼遇,遂弃官西游长安,寄居于中郎将常何家中。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常何不通文墨,马周代其上疏,所论二十余事,皆切中时弊,太宗大为赞赏,寻问得是马周所写,遂招其入宫,交谈后对其才学更为赏识,不久即授监察御史。此后马周步步高升,历任给事中、中书舍人、谏议大夫、中书侍郎、中书令等职,深得太宗倚重。他敢于直言进谏,为贞观年间的政治改良乃至“贞观之治”的形成和延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长孙氏同年出生

阎立本

601年-673年

阎立本是唐代著名画家兼工程学家。他出身贵族,擅长人物画,其绘画线条刚劲有力,色彩古雅沉着,人物神态刻画细致入微,对后世绘画发展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多以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研究唐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同时,他在工程建筑方面也颇有造诣,曾担任将作大匠等官职。

比长孙氏大2岁

谢偃

599年-643年

谢偃,本姓直勒氏,祖孝政,为北齐散骑常侍,改姓谢。他善作赋,以才华著称。贞观初,应诏对策高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魏王府功曹。其作品《尘赋》《影赋》等,借物寓意,辞藻绮丽,为时人所称道。

比长孙氏大3岁

李世民

598年-649年

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鼓动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隋朝,统一中原与江南。唐朝建立后,他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626 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登上皇位。在位期间,任用贤良,虚心纳谏,开创贞观之治,稳定边疆,获尊“天可汗”,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比长孙氏大5岁

褚遂良

596年-659年

褚遂良是唐朝政治家、书法家。他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任通事舍人。入唐后,为李世民所用,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等职,直言敢谏。在书法上,他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其书法风格丰艳流畅,变化多姿,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

比长孙氏大6岁

岑文本

595年-645年

岑文本,字景仁,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县)人,唐朝宰相、文学家。他聪慧敏捷,博通经史。贞观年间,任中书侍郎,后迁中书令。其擅长文辞,为唐太宗所赏识,曾参与撰写《周书》,其史论多为时人称道。岑文本生性俭约,虽居显贵之位,却室无茵褥帷帐之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