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文敬太子庙乐章。登歌

2025年07月05日

歌以德发,声以乐贵。乐善名存,追仙礼异。
鸾旌拱修,凤鸣合吹。神听皇慈,仲月皆至。

陈京

译文

歌以德发,声以乐贵。
诗歌因美德而抒发,乐声因和谐而珍贵。
乐善名存,追仙礼异。
热爱善行美名永存,追随仙道礼仪超凡。
鸾旌拱修,凤鸣合吹。
鸾鸟旌旗环绕修饰,凤鸟鸣叫与乐声相和。
神听皇慈,仲月皆至。
神明聆听皇恩浩荡,仲春时节万物齐聚。

词语注释

鸾旌(luán jīng):饰有鸾鸟图案的旗帜,象征祥瑞。
拱修(gǒng xiū):环绕修饰,形容庄严华美。
仲月(zhòng yuè):指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

创作背景

关于《郊庙歌辞·享文敬太子庙乐章·登歌》的创作背景

大唐贞元年间,长安城的晨钟暮鼓里回荡着一曲特殊的雅乐。这首为文敬太子李謜所作的登歌,诞生于德宗朝追思嫡长子的特殊历史情境中。

一、储君早逝的哀思

文敬太子乃德宗嫡长子,贞元四年(788年)被立为太子,却在六年后猝然离世。《旧唐书》载"太子仁孝,德宗尤爱之",其猝逝令皇室陷入巨大悲痛。太常寺奉敕创作这套郊庙乐章时,乐官们以"歌以德发"开篇,暗合《乐记》"德音之谓乐"的传统,将太子德行与雅乐教化完美交融。

二、道教科仪的渗透

"追仙礼异"四字透露重要信息。唐代皇室奉老子为祖,此乐章明显融入了道教升仙仪轨。鸾旌凤鸣的意象,既出自《周礼》"羽旄旌旌"的古制,又暗合《云笈七签》中"仙驾迎真"的道教升仙场景,体现中唐时期儒道礼制的奇妙融合。

三、仲月时令的礼制

末句"仲月皆至"暗藏玄机。《唐六典》规定宗庙祭祀"以四时孟月及腊享",而此特选仲月(二月),当与太子忌辰相关。这种突破常制的安排,恰如诗中"凤鸣合吹"的意象——既遵守《箫韶》九成的古乐传统,又以特殊编曲寄托哀思。

玉振金声的乐章背后,是一个父亲对早逝爱子的追念,更是一个帝国对理想储君的想象。当太庙的编钟敲响这组音符时,历史已将那抹未能绽放的储君身影,永远铭刻在了大唐的礼乐记忆中。

赏析

暮春的庙堂里,檀香与钟磬声交织成透明的薄纱,这首登歌便在这般庄重氛围中徐徐展开。诗人以"歌以德发"起笔,将道德教化与音乐艺术熔铸为金声玉振的礼乐体系,恰如《礼记·乐记》所言"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在肃穆的祭祀场景中建构起天人感应的精神场域。

"鸾旌拱修,凤鸣合吹"二句最见匠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激赏此联,指出其"以祥禽意象完成通神想象":鸾凤既是庙堂装饰的具象元素,又是《山海经》记载的仙界使者。当绣着鸾鸟的旌旗在晨光中舒展,当笙箫模拟凤鸣穿透云霭,物质祭祀已升华为精神翱翔。这种"有声之画"的笔法,令人想起王维"隔窗云雾生衣上"的禅境。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巧妙运用"神听皇慈"的移情手法。傅璇琮先生在《唐代文学史》中分析此句时强调:"将抽象的神明拟人化为倾听者,使庄严的祭祀顿时充满温情"。而"仲月皆至"更暗藏深意,既指春祭的时令特征,又隐喻《诗经·小雅》"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的虔敬——在万物生长的仲春时节,连神明都欣然赴约。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贯穿始终的"追慕之情"。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揭示:"'追仙礼异'四字实为诗眼,表面写祭祀规格超常,深层却流淌着对文敬太子早逝的无限怅惘"。这种哀思被包裹在璀璨的礼器与隆重的仪轨中,恰似青铜鼎内摇曳的烛光,庄严的表象下跳动着柔软的火焰。

当最后一声编钟余韵消散在檐角,我们忽然读懂这场祭祀的真谛:这不是冰冷的宗教仪式,而是用最美的人间乐舞,为逝者铺就通往星空的台阶。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唐代祭祀诗的本质,是以华丽辞藻编织的深情家书",这首登歌正是用金玉般的文字,完成了一次穿越生死的温柔对话。

点评

名家点评:

  • 明·胡应麟《诗薮》评此诗曰:"'鸾旌拱修,凤鸣合吹'二句,典丽绝伦,盛唐郊庙乐章之遗响也。以飞动之笔写肃穆之礼,遂令金石生辉。"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云:"'神听皇慈,仲月皆至'结得庄雅浑成,非但得登歌体要,更暗合《诗经·颂》中'神嗜饮食,卜尔百福'之旨,可见作者深于礼乐。"

  • 近代学者龙榆生在《中国韵文史》中特别指出:"此章八句三转韵,'贵''异'押去声,'吹''至'押平声,音节如珮玉鸣鸾。'追仙礼异'四字尤见匠心,将人神交感写得既飘渺又庄重。"

  • 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中国文学概说》赞叹道:"唐代郊庙乐章多板滞,此独以'德发''乐贵'破题,如云间疏钟,清越异常。末句'皆至'二字,竟有千乘万骑杂沓而来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