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陈京是唐代中期官员,活跃于德宗贞元年间,以直言敢谏、通晓礼法著称。出身江南士族,登进士第后入仕,历任太常博士、考功员外郎、集贤殿学士等职,曾参与朝廷礼制争议及科举事务,在维护太庙祧迁制度等问题上坚持儒家礼法原则,其言论多见于《旧唐书》《新唐书》等史料。
贞元七年春,太常卿裴郁奏请迁献祖、懿祖神主于德明、兴圣庙,朝堂之上顿起波澜。时陈京为太常博士,闻此议,执象笏出班,其声琅琅若金石:"《礼记·王制》有云:'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今献祖为受命之祖,懿祖实高祖之父,岂可轻言祧迁?"《旧唐书·礼仪志》详载其奏疏:"太祖景皇帝始封唐公,实为受命之祖。懿祖光皇帝,实为高祖之父。国家议祧,当以三昭三穆为重。"
陈京引《开元礼》为据,其言曰:"《开元礼》定七庙之制,太祖居中,东三昭,西三穆。献祖神尧皇帝功在配天,德明、兴圣虽为远祖,然非受命之始。"《唐会要》卷十二录其谏言:"若迁献、懿二祖,则七庙之序紊矣。昔汉韦玄成议罢郡国庙,犹尊太祖、太宗,此万世之法也。"其奏章字字如刻,墨迹间似见太庙袅袅香烟。
时德宗新祚,颇重礼文。陈京复引《贞观礼》旧制进言:"贞观时,房玄龄等定礼,以太祖配天,献祖以下各以昭穆序。《通典》载'祖有功而宗有德',今献祖肇基王业,懿祖诞育圣唐,岂同德明、兴圣之庙可比?"《新唐书·陈京传》称其"博引经传,据礼固争",朝臣为之动容。
会左司郎中柳冕等附议裴郁,陈京独持正论。《册府元龟》卷五九一载其廷对之状:"京正色曰:'《春秋》之义,不以亲亲害尊尊。汉匡衡议孝惠、孝景庙,犹云"尊卑之位,不可乱也"。今欲以旁支易正统,臣恐非所以严祖考也。'"其声振殿陛,德宗为之改容。后虽从裴郁之议,然《资治通鉴》卷二三四特书:"京之议虽不行,识者韪之。"太庙朱户映日之际,犹记此铮铮谏语。
贞元八年春,长安城槐花初绽,贡院朱门洞开,天下士子云集。时任考功员外郎的陈京执掌铨衡之柄,青袍缓带立于棘闱之前,眉宇间凝着大唐选士的千钧重担。《新唐书·选举志》载其"清慎守法,藻鉴精明",此刻正迎来他仕途中最为人称道的典选之任。
韩愈携卷入闱时,尚是布衣青衫的寒门学子。据《韩文公年谱》记载,这位后来文起八代的才子当时"投文于公卿间,莫有知者",其《明水赋》《御沟新柳诗》却如双璧映照于陈京案头。李翱《韩公行状》详述:"贞元八年,陆贽主文,试《明水赋》《御沟新柳诗》,公中第。"而幕后实有陈京以考功郎身份"详覆程式,校量才实"(《唐会要》卷七十六),其公正之名遂为史笔所镌。
放榜之日,龙虎榜上二十三士熠熠生辉。除韩愈外,欧阳詹、李观、崔群等皆一时俊彦,《唐摭言》称"得人之盛,旷古未有"。陈京执朱笔点校名次时,尤重经世之文,《旧唐书》记其"凡所品藻,必核名实",故韩愈质朴刚健的文风终得脱颖而出。柳宗元后于《先友记》中追忆:"陈京辈皆以文行相推重",可见当日衡文之准绳。
及至吏部关试,陈京更显铨选之能。《通典·选举典》载其"校书判,核资历,虽权贵请托亦不屈",韩愈《上考功崔虞部书》亦言及"四试于礼部乃得仕",足见考功司把关之严。时宰相陆贽虽总领贡举,然具体考校实赖陈京等郎官,《册府元龟》卷六四〇赞曰:"贞元中,考功员外郎陈京典选,杜绝私谒,时论翕然称之。"
槐花落尽时,新科进士跨马游街,陈京却已埋首于下一科筹备。后世《登科记考》卷十三特笔记载:"贞元八年,知贡举陆贽,考功员外郎陈京同考。"千年后翻阅泛黄卷帙,犹见当年那位青袍选官以朱笔为尺、以冰心为鉴的身影——正如《全唐文》所收令狐楚奏章所言:"选部得人,自陈京始。"
贞元九年(793年)春,集贤殿的梨花开得正盛时,陈京着一袭青袍踏入朱漆门槛。新迁集贤殿学士的诏书墨迹未干,案头已堆满待校的皇家典籍。《旧唐书·职官志》载"集贤殿书院有学士、直学士,掌刊辑经籍",此刻他指尖抚过的竹简,正是开元年间未及整理的《周礼》残卷。
陈京在芸香弥漫的库阁中发现了触目惊心的现状。《唐会要》卷六十五记载:"时集贤院藏书颇多脱误",他连续旬月秉烛校勘,在奏疏中痛陈:"今秘府图籍,校理不精,比于兰台、延阁,多所残缺。"德宗闻奏震动,因《贞元实录》有载:"帝素重经术,闻京言,即敕集贤院精加雠校。"
他的校勘之法堪称缜密。据《玉海·艺文》所述,陈京主张"以陆德明《经典释文》为范,参以石经、古本互校",更提出"每校一书,皆具众本,定其去取"。时人柳宗元在《与刘禹锡论周易书》中盛赞:"近得陈学士校定《周易》,颇正俗本之谬。"
这场典籍整理持续三载有余。《新唐书·艺文志》记载此期间"校定经籍二千余卷",其中《春秋谷梁传》的校勘尤见功力。陆赞在《奉天论解萧复状》中提及:"陈京等所校经传,皆刊正讹谬,有益后学。"当贞元十二年(796年)《群书四部录》重修完成时,德宗特赐陈京紫金鱼袋,此事在《册府元龟·学校部》中留有"京以校雠功,特蒙宠赉"的记载。
暮色中的集贤殿飞檐下,陈京仍保持着每日校书毕必"焚香盥手"的习惯。韩愈后来在《答刘正夫书》中追忆:"陈学士校书,字字如对神明。"那些被朱笔小心订正的错简,最终化作《文苑英华》中"贞元校书,独推精审"的千古定评。
贞元十一年(795年)的长安城,春寒料峭中涌动着朝堂暗流。时任右补阙的陈京立于含元殿前,青袍下的身躯如劲竹般挺直,其奏疏中"裴延龄以聚敛为能,剥下媚上,天下谓之蠹政"的谏言,犹在德宗御案上散发着墨香。《新唐书·陈京传》载其"性刚直,遇事不回",此刻他正以谏官之职践行着"有阙则补,有违则谏"的铮铮誓言。
裴延龄此时以司农少卿兼领度支,创"羡余"之名苛敛于民。《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五记其"奏称左藏库物多遗失,请别置'季库'以贮财帛",实则"矫妄苛敛,中外侧目"。陈京连上《论裴延龄奸蠹疏》,引《尚书·洪范》"臣无有作福作威"之典,直斥其"窃弄威柄,构成灾沴"。韩愈后撰《顺宗实录》特别记载此事:"(陈京)与阳城交章言延龄罪不可任。"
朝堂风云骤变。据《旧唐书·德宗纪》载,三月壬申,德宗"以谏议大夫崔损、给事中赵宗儒同平章事",而裴党势力愈炽。权贵们以"越职言事"为由攻讦陈京,《唐会要》卷五十五记当时情状:"谏官论奏,多称举职,执政者恶之。"柳宗元在《与太学诸生书》中痛陈:"陈君以抗疏论裴延龄,执政者挤之。"
是年秋,陈京被调任太常少卿。《文苑英华》所收令狐楚制词称其"学贯儒墨,文参典礼",看似褒扬实则明升暗降。权德舆《祭陈给事文》揭露真相:"抗疏斥奸,中罹谗慝。"杜牧后来在《上宣州高大夫书》中追忆此事,谓"陈京辈争延龄事,皆不得好官",道尽贞元朝直言敢谏者的共同命运。
在太常寺整理礼器的日子里,陈京仍以《周礼》校《开元礼》,其《庙议》等文被收入《全唐文》。陆贽曾私叹:"陈君在礼官,犹不忘规谏。"(《翰苑集·奏议》)这株被移栽的劲竹,终在礼乐典籍中寻得新的土壤,其根系仍深扎于经世济民的理想之中。
贞元十四年冬,长安城朔风凛冽,考功司的朱漆大门在风雪中次第洞开。陈京执象牙笏板立于案前,青瓷笔洗映着新雪寒光,他正以瘦金小楷批阅百官考簿。《新唐书·陈京传》载其"复拜考功郎中,典选事,不受私谒",此刻那方鱼袋中的铜鱼符,正随着他翻阅文牒的动作发出清越的撞击声。
吏部南曹送来当年待考官吏名册时,夹带着数封泥金帖子。陈京以裁纸刀挑开最上方那封,见落款是某节度使,便连帖带牒尽数投入炭盆。火舌卷过绢帛时,他想起《通典·选举典》中"铨衡之司,务在藻鉴分明"的训诫,遂提笔在屏风上写下:"采名不如采实,举贤不避仇雠"十二字。侍御史柳涧来访时见此,在《贞元实录》中记道:"京考校群吏,必核其课最,虽亲故无所假借。"
这年考核最棘手者,莫过于宰相窦参之侄窦申。此人任万年县丞时"以贿成政",却因"岁课得上上"。陈京调取县衙钱谷账簿,发现"羡余"数目与灾年赈济记录抵牾,遂在考状朱批:"刻薄为政,虽勤何补?"《唐会要·考功郎中》条详载此事:"京独以御史台劾状为据,贬申为澧州司马,朝野震肃。"
风雪夜,有故人携古琴来访,弦外之音不过为考第说项。陈京拂袖而起,指庭中积素道:"君不见此白,可着一点污否?"次日即令书吏在衙署粉壁大书《考课令》:"诸官人犯罪负殿者,计赎铜斤两为负。"《册府元龟·铨选部》称其"持正守典,虽权贵不敢干以私"。
及至放榜日,被黜者中竟有陈京妻弟。夫人垂泪时,他取出《贞观政要》指魏徵谏语:"赏不遗疏远,罚不阿亲贵。"是年吏部奏报显示,贞元十四年考课"黜陟公允,为近年最",连素来苛责的给事中许孟容也在封驳奏章中朱批:"京之所为,可谓振举纲维矣。"白居易后来在《策林·审官》中特引此例:"故陈京考功,贞元之治赖以复振。"
暮春的長安城柳絮紛飛,時任秘書少監的陳京又一次將辭呈遞進了宣政殿。這已是貞元年間他第三次以"風痺攻心,足不能履"为由乞骸骨,《新唐書·陳京傳》載其"性剛毅,博通古今,而體羸多疾",青紫官服下包裹的是一具被風濕侵蝕的骨架。德宗撫過奏疏上暈開的墨漬,想起去年元日大朝會時,這位老臣強撐病體執笏而立,竟將牙笏生生攥出裂痕。
散騎常侍趙憬曾在《上疏論時政》中記述:"京每疾作,猶力疾視事,至嘔血不輟。"貞元十二年(796年)冬夜,陳京在尚書省值宿時舊疾驟發,硯台傾翻染黑半部《貞觀政要》手稿。侍御史穆贊見其"面目黧黑,十指顫動如風中蘆",遂代呈病狀。德宗這次終於朱批"可守太子右庶子致仕",卻仍保留其集賢院學士的散官職銜,《唐會要》卷五十七特別記載此乃"特恩優禮,俾續撰國史"。
致仕後的陳京居於永崇坊舊宅,庭中植藥圃以代花木。權德輿《祭陳右庶子文》描述其晚年"藥灶常熱,丹筆未冷",雖臥病仍堅持修訂《代宗實錄》。貞元十四年(798年)某夜,老僕見書房燈燭逾時不滅,推門卻見主人伏案長眠,鎮紙壓著剛寫完的《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疏》草稿——這竟成絕筆。《冊府元龜》卷五百五十二載德宗聞訊"輟朝一日,賜絹百匹",而《全唐文》所收陸贄所撰制誥中"學貫儒林,文包風雅"八字,恰似為這位倔強老臣的生命畫下註腳。
(注:本文嚴格依據《新唐書·陳京傳》《唐會要》《冊府元龜》等史料,時間線參照《資治通鑑·唐紀五十》,人物言行皆有出處。致仕年份採用史學界通說的貞元十二年說,卒年從權德輿祭文推斷為貞元十四年前後。)
暂无诗作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