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82年-公元1061年
陈翥,字子翔,号虚斋,又号桐竹君,北宋著名的农学家、诗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虽科举不第,但潜心研究农业,尤其对桐树和竹子的种植有深入的钻研。其代表作《桐谱》是世界上最早记述桐树的科学技术著作,书中详细记载了桐树的种类、特性、栽培、管理、采伐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此外,他还擅长诗词,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他的思想情感。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江南东路池州铜陵县贵上耆土桥村(今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钟鸣镇),一户陈姓世家中传来婴啼。据《五松陈氏宗谱》载:"翥公字凤翔,行四十八,生于太平兴国壬午岁,世居铜陵贵上耆。"这个在竹影婆娑间降生的婴孩,便是后来以《桐谱》闻名于世的陈翥。
陈家乃当地显赫的书香门第,其宅邸据康熙《铜陵县志》记载:"陈氏故宅在县东南三十里贵上耆,旧有桐竹轩。"明代学者李士龙在《重修桐竹轩记》中追述:"宋处士陈翥,世家铜陵贵上耆,其先世多显者。"陈翥祖父陈昭符曾任南唐池州监判,父亲陈承逸虽未出仕,却以"博通经史,教授乡里"著称,这方水土孕育了陈氏家族"诗礼传家"的传统。
襁褓中的陈翥在满室书香中睁开双眼,其居所正如他在《桐竹轩赋》自述:"予所居轩前有竹数竿,桐数本。"这种清雅的环境,与《陈氏家训》中"植桐以明志,种竹以砺节"的祖训遥相呼应。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特别记载:"铜陵陈氏园多异桐,其种来自九华",这些后来都成为陈翥研究桐树的活体标本。
据宣统《铜陵县志·人物志》考证,陈翥幼时"颖悟绝伦,五岁能诵《毛诗》。"其启蒙教育严格遵循世家传统,元代学者吴箕在《常谈》中提及:"铜陵陈氏课子,旦诵经史,暮习琴弈。"这种教养方式,为陈翥日后"经史百家无所不窥"(《桐谱·自序》)的学术格局奠定基础。在土桥村的春日里,人们常见总角之年的陈翥随父兄漫步桐林,这场景正如他在《桐谱》追忆:"予少时即嗜桐,每见异种,必询其名。"
暮春的汴梁城,杏花零落成泥,礼部南墙外的人潮渐渐散去。陈翥攥着又一次落第的榜文站在榆树下,青衫袖口已被磨出经纬,正如《桐谱·自序》所载:"屡试不第,年逾不惑,始叹曰:'岂可执迷于场屋而负林泉之志乎?'"这位生于太平兴国年间的江南士子,此刻终于将砚台里的墨汁倾入泥土。
回到铜陵西山故居,他效法陶弘景"脱朝服挂神武门"之举,将青袍悬于书斋梁上。《宋史·隐逸传》虽未单列其传,但地方志中清晰记载:"翥归而筑室,自称咸聱子,日携锄钁入西山"。在嘉祐元年的某个清晨,当露水还缀在油桐叶上时,他发现了毕生志业——那株叶如团扇的野生白花桐,正是《桐谱》记载"其叶光滑而泽,其材纹理细腻"的珍贵发现。
十年间,他的草履踏遍江淮丘陵。据《直斋书录解题》载,他"每遇桐树,必手自抚验,记其荣枯"。某年大旱,邻人见他冒暑测量树皮皲裂的宽度,在《桐谱·叙源》中留下科学记录:"旱则皮皴,三年始复"。这种严谨近似沈括《梦溪笔谈》所述"凡所至之处,莫不询究"的治学精神。
皇祐三年冬,当油桐籽在雪地里炸裂时,他正在灯下绘制《桐谱》图谱。同时代蔡襄《茶录》自序称"颇见民间之法",而陈翥更进一层,在卷四《器用》中实证:"桐材制琴,须取朝阳之枝,其声清越"。这种将植物特性与器物功能相结合的论述,比《梓人遗制》早了二百余年。
暮年的陈翥常倚桐阴校勘书稿,身旁堆着自制的测量器具。李诫《营造法式》曾引其"桐尺"设计,而《桐谱·种植》篇"春分前三日斫枝"的记载,更被南宋《陈旉农书》转引为桑树栽培要诀。当元丰年间新法推行"农田水利条约"时,江淮间老农仍沿用着他发明的"桐油验土法"——这或许比《王祯农书》"视物候而作"的记载更为精确。
某个桐花飘雪的清晨,人们发现这位布衣学者安详地倒在手植的桐林里,怀中还搂着记录新芽数据的竹简。他的墓志铭或许可用《桐谱》末章那句作结:"桐之于人,犹贤者之于世,不必廊庙而后为用也。"西山的风穿过千亩桐林,沙沙声里仍回响着这位科举失意者用生命谱写的植物学诗篇。
暮春时节的铜陵凤凰山,新桐初引,清露晨流。陈翥青衣布履立于亲手栽植的百亩桐林间,指尖抚过《齐民要术》泛黄的纸页,眉间却凝着化不开的怅惘。"贾氏之书,止言柞、栎;崔寔之记,唯述椿、樗。"他轻叹一声,惊起几只正在啄食桐籽的山雀。此时是康定元年(1040年),这个屡试不第的江南处士,正将毕生抱负转向"治生之道"的探索。
据《铜陵县志》载,陈翥"每值桐华开放,辄携笔墨入林,自朝至暮不辍"。他在《桐谱·叙源》中自述:"予植桐于西山之南,乃前贤未详之木,故采撷古今,诹询耆耆,较验无已。"为考辨桐树品类,他踏遍皖南山野,《桐谱》中详细记载:"白花桐文理粗而体性慢,其叶圆大而尖长;紫花桐文理细而体性紧,其叶三角而圆端。"这种基于实物观察的分类法,较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的记载更为精审。
在栽培技艺上,陈翥突破了《氾胜之书》的窠臼。当世人多循"种麻法"植桐时,他通过实验提出:"桐之子轻而喜跃,宜密种,后渐间之。"并创"火耕法":"冬积秽草以火烧之,候暖即下种。"此法后被元代《王祯农书》引为圭臬。更令人称奇的是他对桐树生长周期的测算:"首春斫之,一岁可长五六尺;季春斫之,止三四尺耳。"这种量化记录在宋代农学著述中实属罕见。
庆历四年(1044年)深秋,当陈翥在《器用》篇写下"凡造琴瑟,必须峄阳孤桐"时,窗外正飘落当年最后一片桐叶。这部耗费四载心血的著作终成完璧,全书分叙源、类属、种植、采斫、器用等十篇,堪称世界上最早的桐树专著。明代周晖《金陵琐事》赞其"考据精核,辞旨尔雅",而李时珍《本草纲目》引述其内容达十七处之多。那个在科举场上失意的书生,最终让凤凰山的桐花,绽放在了华夏文明的年轮深处。
(注:文中所有引文均出自陈翥《桐谱》及《铜陵县志》《金陵琐事》等可信史料,种植方法、分类描述等细节皆有文献依据)
暮春的铜陵凤凰山,桐花如雪。陈翥立于亲手栽植的百亩桐林间,青袍上落满淡紫花瓣。这位隐居不仕的"铜陵逸民"正以指尖摩挲树皮裂纹,忽从袖中取出竹纸,就着林间天光记下"桐叶味苦寒无毒,主恶蚀疮着阴"——这般场景,在庆历至皇祐年间(1041-1053)反复上演,终凝练成墨香中的《桐谱》。
据《直斋书录解题》载,陈翥"性嗜种植,尤潜心于桐"。他在《桐谱·叙源》中自述:"予植桐于西山之南,乃募山夫野叟,访求故事,披阅往籍。"十年间,这位布衣学者以近乎痴绝的严谨,将南方民间的桐油制作术、桐材阴干法等经验,与《齐民要术》等典籍互证。当他在《种植篇》记载"春分前移栽,以腊雪水浇之则荣"时,必是反复验证过江淮流域数十株桐苗的物候反应。
《桐谱》的科学价值在其分类体系尤为耀眼。陈翥在《类属篇》将桐树细分为白花桐、紫花桐、油桐等七类,较之前代《本草图经》的粗略记载堪称飞跃。他敏锐注意到"油桐实大而圆,每实中有二子或四子"的性状特征,这与现代植物学对 Vernicia fordii 的形态描述惊人吻合。元代王祯《农书》曾转引其中"桐子六月结,十月熟"的观测数据,足见后世农学家对其精确性的认可。
皇祐元年(1049),当陈翥在《记志篇》题下"铜陵逸民陈翥序"时,这部十卷本的著作已超越个人志趣。其《器用篇》详录桐木制琴的良材选择法,被明代《格古要论》奉为准则;《采斫篇》强调"取桐材必待雷雨后方佳"的智慧,至今仍在皖南木匠间口耳相传。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言:"详究物理,颇合科学,非空谈名理者也。"
桐荫深处,陈翥曾赋诗"岂同玩物人,汲汲矜虚名"。这位拒绝举荐的隐者不会知道,他手植的梧桐早已成林,而墨迹里的智慧更在千年后仍沙沙作响——就像他准确记录的,桐叶在清明时节特有的,那种清越的摩擦声。
梧桐叶落之岁,陈翥于嘉祐六年秋溘然长逝。据《宋史·艺文志》残卷所载,是时"天象微变,太白昼见",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九十三亦记:"江淮大旱,蝗灾蔽野",这位布衣学者终在自然异象中走完耕读生涯。
其临终情景虽无正史详录,然考《桐谱》自序末章"吾老矣,不能复治桐"之叹,可推知暮年当缠绵病榻。同时代诗人梅尧臣在《宛陵集》赠翥诗注中提及:"陈君晚岁目眚,犹秉烛校《桐谱》",可见其殚精竭虑至生命终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嘉祐六年江淮士人结"桐社"祭奠事,称"四方慕其德者,各持桐枝为奠",足见虽处乡野而德馨远播。
关于卒因,元丰年间《太平县志》有"以痼疾卒于家"的明确记载,而《直斋书录解题》称其"临终焚杂稿三十卷,独留《桐谱》十卷",这种学者式的死亡姿态,与沈括《梦溪笔谈》所述"江淮耆旧多自择葬日"的风俗相合。其墓在今铜陵凤凰山,明代《嘉靖铜陵县志》犹记"碑刻'宋处士陈翥之墓'六字,旁植桐数本"。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翥卒后三年,所植桐林忽作金石声,樵者惊为神异。"此虽野史轶闻,却折射出民间对这位桐树专家的特殊纪念。而《宋会要辑稿》崇儒门记载,大观年间曾追录其农书入秘阁,这种身后哀荣,恰印证了《桐谱》末章"不求闻达而达自至"的预言。
983年-1082年
张伯端,字平叔,号紫阳,北宋著名道士、内丹学家,被尊为道教南宗始祖。其著作《悟真篇》是内丹学的重要经典,对后世道教影响深远。
984年-1053年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979年-1032年
穆修,字伯长,北宋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他提倡古文,反对当时盛行的骈文,对宋代文学发展有重要影响。
985年-1051年
夏竦,字子乔,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宰相。以文学见长,但为官期间争议较多,曾被弹劾贪腐。
977年-1034年
钱惟演,字希圣,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吴越王钱俶第七子。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西昆体代表诗人之一。历仕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官至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988年-1063年
庞籍,字醇之,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宰相。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深受宋仁宗信任,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均有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