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明月照高楼

2025年07月05日

朗月何高高,楼中帘影寒。一妇独含叹,四坐谁成欢。
时节屡已移,游旅杳不还。沧溟倘未涸,妾泪终不干。
君若无定云,妾若不动山。云行出山易,山逐云去难。
愿为边塞尘,因风委君颜。君颜良洗多,荡妾浊水间。

雍陶

译文

朗月何高高
明亮的月亮多么高远
楼中帘影寒
楼阁中帘影透着寒意
一妇独含叹
一位女子独自叹息
四坐谁成欢
四周在座的人谁能真正开心
时节屡已移
时光不断流逝
游旅杳不还
远行的人杳无音信,迟迟不归
沧溟倘未涸
如果浩瀚的大海还未干涸
妾泪终不干
我的泪水就永远不会干
君若无定云
你就像飘忽不定的云
妾若不动山
我就像巍然不动的山
云行出山易
云飘离山很容易
山逐云去难
山要追随云却很难
愿为边塞尘
我愿化作边塞的尘土
因风委君颜
随风依附在你的容颜
君颜良洗多
你的容颜被多次洗濯
荡妾浊水间
却将我遗落在浑浊的水中

词语注释

沧溟(cāng míng): 指浩瀚的大海
涸(hé): 干枯,干涸
妾(qiè): 古代女子对自己的谦称
杳(yǎo): 遥远,无影无踪
委(wěi): 依附,寄托

创作背景

明月照高楼:一曲乱世离殇的千年回响

历史经纬中的哀歌

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植在《七哀诗》中写下"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开启了中国诗歌史上"高楼明月"的经典意象。南朝梁代,这座诗意的楼阁在相和歌辞中再度拔地而起,《明月照高楼》以丝绸般柔韧的悲怆,将魏晋南北朝的战乱离殇织进了乐府诗的锦缎。当梁武帝萧衍改革清商乐,设立乐府机构"清商署"时,这类抒写闺怨的相和歌辞,正成为乱世中飘零人心的艺术容器。

帘影寒光里的时代镜像

"朗月何高高,楼中帘影寒"的起笔,恰似南朝陵墓画像砖上那道清冷的月光。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年),随着"侯景之乱"的阴云逼近,建康城的高楼朱阁里,多少贵族女子正经历着"游旅杳不还"的永恒等待。诗中"沧溟倘未涸,妾泪终不干"的誓言,与鲍令晖《拟青青河畔草》中"临轩树萱草,中庭植合欢"的南朝闺怨诗形成互文,共同勾勒出战乱年代的情感地貌。

云山意象的哲学升华

"君若无定云,妾若不动山"的比喻,暗合着魏晋玄学"形神之辩"的余韵。当向秀、郭象注《庄子》提出"物各自造"的哲学时,诗中的山云意象却演绎着相反的宿命——云行山动的无奈,恰如《世说新语》中"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喟叹。这种将自然哲学融入情诗的写法,正是南朝文人"山水方滋"审美倾向的早期萌芽。

边塞尘烟的隐喻转换

末句"愿为边塞尘"的奇绝想象,折射着南朝乐府的特殊语境。梁代吴均《从军行》中"男儿亦可怜,立功在北边"的豪情,在此被转化为闺阁女子的卑微愿望。这种"以柔克刚"的抒情策略,与同时期《木兰诗》的刚柔并济形成有趣对话,共同构成了南北朝文学的双重变奏。当北魏铁骑在钟离之战(507年)的烟尘尚未散尽时,南朝乐府中的女儿泪已浸透了历史的竹简。

赏析

《相和歌辞·明月照高楼》以清冷月色与高楼帘影构筑起孤寂的时空,通过"独含叹"的思妇意象,将唐代闺怨诗的抒情传统推向极致。诗中"沧溟倘未涸,妾泪终不干"化用《诗经·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的执着,又以山海为喻创造新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点此联"以自然永恒反衬人情坚贞,泪比沧溟的夸张手法,使相思具有了撼动天地的力量"。

"云山"意象组堪称诗眼。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指出:"动态的浮云与静态的青山,既构成空间上的垂直张力,又形成情感上的主被动关系。'山逐云去难'五字,将封建时代女性在爱情中的被动处境,转化为极具雕塑感的视觉意象。"这种物我互喻的手法,承继了曹植《七哀诗》"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的比兴传统,但更添唐代乐府诗的直率之气。

末四句的"边塞尘"意象尤为学者称道。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与宋词》中分析:"将自身卑微化为边塞尘埃,既暗含征人远在边关的背景,又通过'因风委君颜'的想象,完成从物质到精神的双重奉献。'荡妾浊水间'的结句,与李白'海水直下万里深'异曲同工,皆以水的意象收束全篇,使无形相思具象为可量度的存在。"

全诗情感脉络如钱钟书《谈艺录》所言:"始以寒月孤影起兴,继以泪海云山铺陈,终以尘水相融作结,层层转进中完成从现实到超现实的情感升华。"这种"现实—隐喻—神话"的三段式抒情结构,正是盛唐乐府"缘事而发又不囿于事"的典型体现。

点评

名家点评:

  1. 沈德潜《古诗源》评:
    "『云行出山易,山逐云去难』十字,写尽世间儿女依附之态。末四句尤见贞心苦志,虽屈曲而愈显其刚烈,真得《国风》怨而不怒之旨。"

  2. 王夫之《姜斋诗话》论比兴:
    "『愿为边塞尘』以下六句,以尘、水喻情之不可避,复以荡涤言情之不可污。比兴深婉,怨慕中自持冰霜之操,此曹子建遗响也。"

  3. 叶嘉莹论意象经营:
    "『沧溟未涸泪不干』化用《长恨歌》『海水可竭泪可干』而反其意,以沧海之亘古衬泪痕之永恒。『不动山』『定云』之喻,更将空间意象与时间绵延交织,遂使闺怨具宇宙苍茫感。"

  4. 钱钟书《谈艺录》析修辞:
    "『帘影寒』三字最耐寻味:不言人寒而曰帘寒,是物皆着我色也;不写月寒而写影寒,是光亦带愁绪也。此等炼字,已开晚唐李商隐『碧城冷落空蒙烟』之法门。"

  5. 林庚《中国文学简史》总评:
    "全篇以明月高楼为境,以山海云尘为喻,复以『移时』『不还』点醒时间维度。空间之寥廓与时间之悠长相激荡,遂使思妇之叹具天地悠悠之悲,直抵《楚辞·九歌》『思公子兮未敢言』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