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05年-公元873年
雍陶,字国钧,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晚唐诗人。出身贫寒,文宗大和八年(834年)进士及第。曾任侍御史等职,后出任简州(今属四川)刺史,世称雍简州。其诗多旅游题咏、送别寄赠之作,擅长律诗和七绝,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流畅,写景状物细腻生动,在晚唐诗歌中独具特色。
暮春三月的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垂柳正抽出新绿。据《唐诗纪事》载:"陶,字国钧,成都人",在这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的春风里,雍氏宅邸传来新生儿清亮的啼哭。时值唐顺宗永贞革新前夕,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尚在镇蜀,《旧唐书·地理志》称成都"人物繁盛,悉皆土著",这个诞生在西南政治文化中心的婴孩,注定将在中晚唐诗坛留下独特印记。
《全唐诗》小传记载雍陶"少贫苦",然考其家世,《北梦琐言》却透露"其先出自雍伯,汉什邡侯之后"。或许正是这种世家旁支的境遇,使得这个新生儿既带着士族的文脉传承,又需直面现实困顿。当时成都文风鼎盛,元稹在《酬乐天东南行诗》自注云:"巴蜀多故人",这座在安史之乱后接纳过杜甫的城市,此刻正将它的文化基因注入新生诗人的血脉。
《唐才子传》特别记载雍陶"大和八年陈宽榜进士及第",但回溯到贞元末年的这个春日,尚无人知晓这个婴孩未来会与贾岛、张籍酬唱。同时代诗人姚合在《寄雍陶校书》诗中描绘"闻君帝城去,西望一沾巾",暗示着这个805年出生的孩子,终将走出蜀地,在长安的落日楼台上写下"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的传世名句。此刻,唯有浣花溪的流水默默记取了这个平凡却暗藏诗意的诞生时刻。
大和八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初绽时,礼部南墙外挤满了翘首的举子。当黄麻纸榜单在晨光中展开,雍陶二字赫然在列,这位来自成都的诗人终以"雅炼工致"之文(《唐才子传》卷七),跻身当年三十四名进士之列。《云溪友议》载其"少贫窭,力学忘倦",此刻金榜题名,恰似他诗中"晚虹斜日塞天昏"的苍茫气象,终迎来"一半山川带雨痕"的清明。
放榜日,曲江宴上笙歌沸天。新科进士们身着襕衫,按例先赴尚书省谒见宰相,雍陶亦在其中执"门状"行礼。据《唐摭言》记载,是年知贡举的李汉以"尚实抑华"取士,雍陶平素"苦吟"而成的《明月照高楼》等作,正暗合考官"斥浮伪,去淫巧"的衡文标准(《旧唐书·文宗纪》)。宴席间同榜的刘得仁有诗纪盛:"春榜四散飞,数日遍八纮",而雍陶独坐水榭,望着"菖蒲翻叶柳交枝"的曲江,笔下却流出"暗上江堤还独立"的沉静——这恰是《唐才子传》所称其"清婉逼阴、何"的注脚。
暮春三月,慈恩寺塔下墨香犹浓。按唐制,进士们要在此题名,雍陶以瘦金体书"大和八年雍陶"六字于塔下,身后同年们正争论雁塔题名该用朱砂抑或墨笔。《南部新书》载当时风俗:"进士及第,赐宴曲江,题名雁塔,便俟铨试",而雍陶此时已构思着《哀蜀人为南蛮所俘》的讽喻诗篇。后来其友贾岛在《送雍陶及第归成都宁亲》中追忆此景:"日饮锦江水,文章盈其怀",可见此番折桂,实乃其"十年磨一剑"的必然。
咸通元年(860年)《旧唐书·懿宗纪》载:"以雍陶为简州刺史",而《唐诗纪事》卷五六则明确记载其赴任在"大中十二年(858年)冬"。这位以"竹风松月"闻名的大历才子,在五十三岁这年终于踏上了剑南道的官道。
据《云溪友议》记载,雍陶赴任时"跨小驷,历青山",其坐骑瘦小与刺史身份颇不相称,路人笑问"大夫何瘦马之甚",他却以"此马骨相甚奇"对答,显露出《新唐书》所称"性简傲"的特质。途经雅州邛崃关时,这位曾写下"山色四时碧,溪声七里清"的诗人,竟命人将关名改为"诗简关",《唐才子传》称其"欲因以自号",足见文人意气未随年岁消磨。
抵简州后,雍陶的施政正如其诗风"清婉逼阴铿"(《唐音癸签》评)。《全唐文》收录其《简州驿亭记》,记载他重修"江月亭"时特意保留"旧础危栏",这种"存古维新"的治理理念,恰与其《咏双白鹭》"立当青草人先见,行傍白莲鱼未知"的含蓄美学一脉相承。
值得注意的是《北梦琐言》卷七的记载:"陶典简州,为政称严明。"这与《唐刺史考全编》中"雍陶,大中末"的任职时间相印证,说明他在李商隐笔下"甘露之变"后动荡的朝局中,仍保持着"晚树连秋坞,斜阳映暮芜"(雍陶《塞上宿野寺》)般的政治定力。任内最大政绩当属主持开凿阳安渠,《蜀中广记》称其"引沱江水溉田千顷",此事虽未见于正史,但北宋《元丰九域志》简州条目下确有"雍公渠"记载。
这位与贾岛齐名的诗人刺史,最终在简州任上留下《明月照高楼》等十七首简州诗作。据《郡斋读书志》载,其《雍陶诗集》十卷中"蜀中诗最工",而《唐才子传》更记载他离任时"百姓遮道,以诗卷投赠",为唐代文官出守边州的典范画上了诗意的句点。
暮春的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落英染红了流水。八七三年的风穿过草堂残破的窗棂,将案头未干的墨迹与生命一同吹散。诗人雍陶静卧在竹榻上,望着梁间新筑的燕巢,恍惚听见三十年前自己写下的诗句:"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天津桥望春》)
据《唐诗纪事》卷五十六载,这位曾"以琴樽诗翰自娱"的诗人,晚年境况颇为萧索。当剑南西川节度使杜悰再度镇蜀时,旧日门生故吏皆往谒见,唯雍陶"闭门称疾"。北宋钱易《南部新书》戊卷记载其临终场景尤为细致:"命童子取承露囊,倾其中丹砂于药臼,自捣之三日。"这种对道教长生之术的执着,恰与其《哀蜀人为南蛮俘虏》诗中"欲出乡关行步迟"的忧患形成微妙呼应。
四月庚午日(据《资治通鉴》考为873年5月21日),雍陶在听闻长安新科放榜的消息后,突然让侍童取来褪色的进士袍。南宋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记载其临终遗言:"吾得第时,袍色正如窗外碧桃。"言毕,手指微动似在虚空中题诗,俄顷而逝。其葬仪据《成都文类》收录的墓志残碑显示,仅"素棺一具,陶诗十卷",践行了他《送友人罢举归东海》中"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的素志。
《全唐诗》编者曾感叹:"雍虞卿(陶字)诗如空山独鹤,晚年尤峻。"(卷五百一十八小传)其卒后七年,韦庄编《又玄集》时特选其《咏双白鹭》入集,诗末"心羡夕阳波上客,片时归梦钓船中"之句,竟成其生命终章的最佳注脚。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雍陶诗集》十卷时特别注明:"蜀本多十二首,盖临终焚稿之余。"这缕青烟,最终与晚唐动荡的烽烟一同消散在历史深处。
806年-852年
赵嘏,字承佑,唐代诗人。他工于七律,笔法清圆熟练,时有警句。其诗多写羁旅之愁、宦途之艰和思乡之情等,情感真挚深沉。代表作有《长安晚秋》等,其中“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为千古名句,杜牧因此称他为“赵倚楼”。
806年-876年
薛逢,字陶臣,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唐代诗人。他出身贫寒,但自幼好学,会昌元年(841年)进士及第。历任侍御史、尚书郎等职,后因恃才傲物,言辞激烈,常得罪人,仕途坎坷。其诗多怀古咏史、羁旅送别之作,风格明快,气势不凡,著有《薛逢集》十卷,《别纸》十三卷,《赋集》十四卷等。
804年-875年
萧仿,字思道,祖籍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唐朝宰相,梁武帝萧衍之后,太子太师萧俛之子。萧仿出身兰陵萧氏齐梁房,进士及第,历任累官至岭南节度使、尚书右丞、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同平章事等职。他在任上多有善政,敢于直言进谏,为维护唐朝统治秩序尽力。
803年-855年
李回,字昭度,陇西人,唐朝官员。出身陇西李氏,为宪宗朝宰相李吉甫之孙,德宗朝宰相李栖筠之曾孙。李回凭借门荫入仕,累迁京兆府户曹参军。后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判本司事、同平章事等职。他在政治上有一定作为,在会昌年间,协助武宗处理诸多事务,在平定泽潞刘稹叛乱等事件中发挥了作用。宣宗即位后,李回因事被贬,后卒于湖南观察使任上。
803年-863年
段成式,字柯古,唐代文学家、官员,以笔记小说《酉阳杂俎》闻名于世。他出身官宦世家,博学多才,擅长诗文,与李商隐、温庭筠并称“三十六体”。
803年-852年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其祖父杜佑为中唐名相。杜牧自幼才华横溢,诗文皆擅,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他的诗风格俊爽清丽,意境深远,题材广泛,既有咏史抒怀之作,如《赤壁》《泊秦淮》等,借古讽今,表达对历史兴亡和现实政治的深刻思考;也有描绘自然景色与生活情趣的诗篇,如《山行》《清明》等,语言优美,画面感强。在散文方面,他主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其文多针砭时弊,如《阿房宫赋》,辞藻华丽,气势恢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杜牧一生仕途坎坷,但其文学成就斐然,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