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庙歌辞·祭汾阴乐章·南吕羽创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玄宗为彰显盛世气象,重启汾阴后土祭祀大典。汾阴脽上,黄河与汾水交汇处,自汉武帝时便是帝王祭地祇的圣地。玄宗命群臣创制《祭汾阴乐章》十一首,此《南吕羽》为其中篇章,属"羽调式"雅乐,专用于祭祀仪轨中的"奠玉帛"环节。
考其文本,"濬哲""缉熙"语出《诗经》,"肃事昭配"暗合《周礼》祭祀规范,可见张说、贺知章等文臣以古雅辞章重构礼乐传统的用心。时值开元十一年(723年)春,玄宗亲祀后土,太常乐工三百人奏此羽调,笙镛与黄河涛声相和。乐章中"涤濯静嘉"句,实暗指祭祀前夜君臣斋戒沐浴的仪式场景,而"馨香在兹"则对应燔柴奠玉时升腾的香气——这既是物理的祭品芬芳,更是隐喻"开元之治"的德馨上达于天。
此乐章的特殊性在于:它以《南吕》宫调应和秋律(虽春祭用羽调),暗含"阴中育阳"的哲学意味。玄宗将汾阴祭祀从"每三年一祭"升格为"五年一祭",使这首看似程式化的庙堂乐章,实则承载着盛唐"神人以和"的政治理想与艺术野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