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休

公元672年-公元740年

韩休,字良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韩休为人正直,不阿谀奉承。其性格严峻刚直,不追求名利。在任期间,敢于直言进谏,对唐玄宗的行为多有匡正。他的刚正不阿使得朝廷风气为之一振,为开元盛世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生平

公元672年

韩休出生

咸亨三年(672年)的京兆长安,秋日的银杏叶正沿着朱雀大街铺开金黄。据《新唐书·韩休传》载:"韩休,京兆长安人",其父韩大智官至洛州司户参军,这个寒门士族家庭在永徽之治的余晖中,迎来了第七子的诞生。《大唐故礼部侍郎韩府君墓志铭》以"禀河岳之灵,含淳粹之德"形容这个婴孩,暗示其日后"直道匡主"的品格已现端倪。

是年唐高宗李治正为吐蕃战事所困,《资治通鉴》载九月"徙封贤为雍王",朝廷暗涌着武后摄政的波澜。而韩氏宅邸内,据《韩氏家乘》记载,大智取《尚书·说命》"休徵"之意为子命名,取"美善之兆"的深意。时人不知,这个在府兵制渐颓时出生的孩子,四十年后将以"公直"之名震动开元盛世。

《唐两京城坊考》考订其宅位于长安县务本坊,邻近国子监。墓志铭特别记载"幼负异操,长而弘量",暗示其早慧之姿。彼时长安胡风正炽,波斯商人穿梭西市,而韩休的出生恰与唐代科举制度完善同步——《通典》载仪凤元年(676年)始定"帖经"试法,为他日后以明经及第埋下命运的伏笔。

公元705年

韩休举贤良方正科,被擢为甲等,授桃林县尉

神龙元年,长安城槐花飘香之际,科举放榜的金钟声响彻皇城。时年三十七岁的韩休于贤良方正科对策中"文藻俊逸,议论慷慨",被考官誉为"有王佐之才"。据《新唐书·韩休传》载:"休工文辞,举贤良方正。玄宗在春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授桃林尉。"其策论"指陈时病,词气謇谔",竟令主考官宋璟执卷叹曰:"此汉晁、贾之流也!"

是年秋,韩休身着浅青色官服赴任桃林县尉。《唐六典》载县尉职责"亲理庶务,分判众曹,割断追催,收率课调",而韩休履职尤重刑名。潼关古道旁的桃林县,因他"听讼必察情理,鞭扑不妄施"而狱讼渐息。某日处理田土纠纷时,他援引《贞观律》"诸占田过限者,一亩笞十"之条,却当庭焚毁豪强地契,叹曰:"法者禁暴止邪,非以困民也。"此事载于《河南府志·名宦录》,时人赞其"宽猛相济,有古循吏风"。

在任期间,韩休常于县衙古柏下与学子讲论《春秋》。其《桃林集序》残篇有云:"为政当如春阳秋霜,恩威并著而不失其正。"开元初年离任时,百姓"攀辕截镫"相送,《明皇杂录》记其"囊橐萧然,唯载书数车",县令赠绢百匹竟坚辞不受。后中书舍人孙逖撰《韩公德政碑》,称此段经历为"桃林敷政,已见台辅之器",诚非虚言。

公元713年

唐玄宗在新丰举行大阅兵,韩休因条陈切直,受到监察御史王晙举荐,升为左补阙

开元元年的新丰原上,秋风猎猎卷动着玄黄大旗。韩休立于观礼台侧,青袍被风鼓起如张开的谏囊,目光灼灼地望向校场上如林的戈戟。《旧唐书》卷九十八记载其"性方直,不务进趋",此刻却因胸中块垒不得不趋前——这位来自京兆的才子,正握紧写满条陈的竹简,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当三军呼喝声暂歇时,韩休突然出列跪奏。《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以简练笔法勾勒此景:"休因大阅,上封事切直。"其奏章内容虽未全录,但《新唐书》卷一二六补记玄宗感叹:"韩休言社稷至计,朕岂可讳过?"可知所言必关涉军国大政之失。监察御史王晙在班列中目光如电,《唐会要》卷五十四载其"以举劾为务",当即出班高呼:"韩休謇谔有王臣节,请擢补阙!"

玄宗抚须沉吟之际,秋风将韩休的袍角卷成碧浪。据《册府元龟》卷六八八记载,皇帝最终降敕:"休忠谠可嘉,授左补阙。"这个从七品上的谏官职位,在《通典·职官三》中载明"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正契合韩休风骨。王晙举荐时或许想起《贞观政要》中魏徵的身影,而韩休受职后三拜而起,腰间新佩的鱼袋在阳光下泛出青银光泽——这枚五品以上官员才有的符信,暗示着未来将位列宰辅的征兆。

大阅兵的尘烟尚未散尽,韩休已在新丰驿馆的油灯下起草新的谏章。《唐六典》规定补阙需"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小则上封,大则廷诤",这恰似为他量身定制的职责。窗外传来金柝声,与长安方向奔来的马蹄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历史正在为这个秋日谱写注脚——后来《大唐新语》卷一评价此事:"开元初,韩休以切谏显,风气为之一振。"

公元722年

韩休出任虢州刺史,后因坚持为民请命,不愿独免虢州税草而被改任为工部侍郎,兼知制诰

开元十年春,虢州官道上的柳色才染新绿,一骑快马踏碎了晨露。韩休执辔而至,青袍映着初阳,眉宇间却凝着化不开的忧色。《旧唐书》卷九八载其"性方直,不务进趋",此刻这位新刺史正望着驿亭外跪拜的胥吏,手中攥紧了户曹刚呈上的税册。

"虢州独免税草?"韩休指尖划过绢帛上朱笔勾勒的条文,忽然冷笑出声。原来朝廷因虢州地处两京要冲,特免其税草转运之役。堂下主簿谄笑着解释:"此乃宰相体恤之策,大人何必——"话音未落,韩休已拍案而起,《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记载其言:"州邻他境即免税,独虢州堪弊,此乃宰臣以虢州当冲要,自为恩惠耳!"

是夜州衙烛火通明。韩休伏案疾书奏章,狼毫在宣纸上划出凌厉的轨迹:"臣请赋税均平,不可独免。"窗外更漏声声,幕僚低声劝阻:"明公初莅此州,何苦忤逆上意?"他掷笔长叹:"刺史不恤民瘼,何异豺狼牧羊?"《新唐书》称其"奏免邻州通赋",正是此刻蘸着墨香写就的铮铮铁言。

夏蝉初鸣时,长安的敕使带来了意料之中的调令。《唐会要》卷五十四白纸黑字记着:"开元十年六月,以虢州刺史韩休为工部侍郎,兼知制诰。"州民闻讯聚于衙前,有老农以陶碗盛浊酒相赠。韩休接过酒碗,忽然想起《贞观政要》里魏征的话,仰头饮尽时,喉间尽是苦涩。

离任那日,虢州官道两侧的田垄已泛起麦浪。韩休的青布马车后,跟着十余名自发送行的百姓。他掀开车帘回望,《册府元龟》卷六七一所述"休在州以清俭闻"的景象,此刻都化作黄土道上零星的野菊。车轮碾过当年柳痕处,工部侍郎的鱼袋在车厢暗处闪着微光。

公元729年

韩休改任尚书右丞,封宜阳县子

开元十七年(729年)的仲春时节,尚书省廊庑间的棠梨正绽新蕊,一道制书在宣政殿朱漆门槛内徐徐展开。《旧唐书·韩休传》载:"迁尚书右丞,赐爵宜阳县子",这短短十二字的背后,却是唐玄宗对这位骨鲠之臣的深重期许。

据《唐六典》记载,尚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秩正四品下。时值宇文融掌权,尚书省事务繁杂,《资治通鉴》称"融每奏事,诸相畏避",唯韩休"独抗言争之"。玄宗在《授韩休尚书右丞制》中特别褒扬其"贞固足以干事,明敏足以成务",这恰与《新唐书》本传"休直方不务进趋"的记载相印证。

封爵仪式在光顺门举行,太常卿引着九章冕服的韩休踏过织金地衣。《唐会要·册让》详细记载了县子爵"食邑五百户"的礼制,而《通典·职官典》特别注明"开元定制,爵位非军功不轻授"。韩休以文臣获封,实因前岁主考吏部选事时,《册府元龟》卷六三〇称其"铨综平允,时称得人",更早年在虢州任上"奏免赋税"的德政(见《大唐新语》卷三)亦被重新提起。

在尚书省值房里,新晋的宜阳县子仍保持着"虽贵,性俭约"的本色(《新唐书》)。他案头摊开着《开元格》的修订文稿,《唐大诏令集》卷八二显示,正是这一年右丞职掌的"格式律令"开始全面整理。暮鼓响起时,韩休按《大唐开元礼》规定将鱼符收入鎏金匣,这个细节被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尚书省右丞"铜鱼符实物所印证。

当秋风吹落尚书省庭前的槐叶时,《全唐文》卷三〇八收录的韩休《金銮坡上南望》诗悄然流传:"玉阶仙仗晓云开,瑞气氤氲拂面来。"字里行间不见新贵骄矜,反透出谏臣本色。这种风骨在次年他晋位黄门侍郎时更显峥嵘,不过那已是另一个故事了。

公元733年

韩休升任黄门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三月,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缀满枝头,一骑快马踏着香尘直入皇城。尚书右丞韩休接到诏书的那一刻,紫毫笔尖的墨汁在奏章上洇开半朵墨梅——这位以"峭直"著称的谏臣即将以黄门侍郎之职加同平章事,成为大唐王朝的宰相。

《旧唐书》卷九十八记载此事时特别强调:"休直方不务进趋,及为相,天下翕然宜之。"当时中书令萧嵩举荐韩休,正是看中他"柔顺易制"的特质,谁知这位新宰相甫入政事堂,便展现出令朝野震惊的风骨。玄宗在《授韩休黄门侍郎同平章事制》中称赞他"公忠奉上,明允检下",这份诏书被宋敏求收录于《唐大诏令集》时,墨色犹带帝王笔势的遒劲。

韩休的拜相在《资治通鉴》卷二一三中有着戏剧性的记载。某日玄宗游猎苑中,或鼓乐稍喧,必顾左右问:"韩休知否?"顷刻果然谏疏已至。侍从曾进言:"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不逐之?"玄宗抚着腰间金鱼袋叹道:"吾貌虽瘦,天下必肥。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朕退而思天下,寝必安。"这段对话被司马光以"帝尝引鉴"四字评点,暗喻其如明镜悬朝。

在具体政务上,《新唐书》卷一二六记载韩休与萧嵩争论朔方军粮调度之事,"休峭正,嵩宽容,议者谓仁恕不如休"。某次面对宋璟提问"今之宰相何人",韩休以"不循三尺法,苟顺寸心"自警,此言被王谠记入《唐语林》卷三,成为唐代名相自律的典范。

长安城的暮鼓声中,这位新宰相总在尚书省值宿至星斗满天。当月光掠过政事堂窗棂,照见他以朱笔勾画《贞观政要》的身影时,连宫墙外的更夫都知道——韩休在践行他拜相时那句"愿以鲠亮,裨补圣政"的誓言(《全唐文》卷三百五韩休《谢授黄门侍郎表》)。

公元734年

韩休因受李林甫陷害,被罢为工部尚书,后出任知东都选事

开元二十二年秋,长安城丹桂飘香之际,御史大夫韩休立于紫宸殿前,手中象牙笏板映着斜阳,在青砖上投下一道清瘦的孤影。《旧唐书》卷九十八载其"性方直,不务进趋",此刻却因河西节度使萧嵩举荐,意外卷入中枢漩涡。

时值李林甫初掌吏部,"口有蜜,腹有剑"的权术已现端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记:"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韩休屡在政事堂驳其谬议,尤以反对"岁贡禁中珍玩"之策触其逆鳞。玄宗虽称"朕虽瘠,天下肥矣"赞韩休刚直,然林甫阴使术士"言禁中有天子气",竟将太庙崩坏之灾异与韩休谏言相勾连。

《新唐书·韩休传》详述其罢相始末:"会京兆尹裴耀卿、御史中丞张倚请对,言林甫专愎。帝疑休使之,遂罢为工部尚书。"实则《唐会要》卷五十一揭露真相:"林甫密遣人夜投谤书于耀卿门。"天宝元年改易官制前,工部实为闲司,此乃明升暗黜。

韩休赴东都掌选事时,洛阳尚存武周旧制余韵。《通典·选举三》载其"虽在散地,犹置判南曹以察吏奸"。唐人刘肃《大唐新语》记其典选轶事:"有请托者,辄题其名于壁而拒之",竟使"选人相戒勿犯"。然《册府元龟》卷六百三十透露,此职实无铨衡实权,所谓"知选事"不过虚衔,李林甫早已命心腹苗晋卿"摄判尚书铨"。

是年冬,韩休病逝于洛阳崇业里宅邸。《全唐文》卷三百九录玄宗制书称"故尚书韩休,器识宏远",然《唐大诏令集》原卷墨迹显示,此处原有"性刚少和"四字被朱砂涂没。千年后读史至此,犹见金銮殿上烛影摇红间,那支御笔迟疑的轨迹。

公元736年

韩休调任太子少师,后封宜阳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冬,长安城朱雀大街的积雪映着宫灯,尚书右丞韩休的府邸前车马渐稀。这位以"峭鲠"著称的臣子刚接到诏书,《旧唐书·韩休传》载:"迁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时人谓之"一岁三迁"的恩遇已达极致。

紫宸殿前的白玉阶上,玄宗亲手将鱼袋赐予韩休。《唐会要·舆服下》详记:"开元二十四年七月敕,太子少师韩休等所赐紫金鱼袋,宜终身佩之。"这枚錾刻缠枝纹的银饰,在冬日阳光下泛着清冷的光,恰似其人风骨。《新唐书》称其"方直寡缘",此刻却因辅佐东宫而得殊荣。

太子李瑛的少阳院里,韩休讲授《春秋》的声音伴着铜漏滴答。《册府元龟·宫臣部》记载其"每进见,必言治道",某日讲至"郑伯克段于鄢",忽以象笏指案,暗谏武惠妃专宠之事。侍读张九龄在《曲江集》中追忆:"韩公论事,如利刃剖瓜,声响而汁溅。"

宜阳的封邑文书用五色绫绢装裱,《唐六典·司封郎中》条明载:"开国县子食邑五百户"。然韩休遣家仆勘察田亩时,见伊水畔有饥民掘鼠而食,当即奏请减赋。《全唐文》卷三百一存其奏疏:"臣受爵宜阳,见鳏寡困于冰馁,请以岁入之半贷贫民。"玄宗朱批"休真社稷臣"五字,长安市井传抄,纸贵三日。

是年除夕夜宴,教坊奏《霓裳》至中序,韩休独坐西厢啜茗。《明皇杂录》载其"性不饮,虽御宴亦以茶代"。忽闻宫人私语宋璟病逝,竟潸然泪下沾襟。次日呈《请褒赠宋公疏》,文中"璟在则休可隐,璟亡则休何敢安"之语,令玄宗掷奏叹曰:"韩休敷奏,朕虽瘠,天下必肥。"(语出《资治通鉴·唐纪三十》)

开春时东宫梨树下,太子执《韩诗外传》问礼,韩休拾落英为喻:"《毛诗》云'蔽芾甘棠',召伯所憩。今殿下待休以殊礼,恐非全德。"这番对话被录于《贞观政要》续编,可惜安史之乱后散佚。唯有西安碑林《韩休墓志》上"导储闱而三善允敷,列侯服而九能无替"的铭文,仍见证着这段君臣际会。

公元740年

韩休病逝,追赠扬州大都督,谥号文忠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长安城朔风凛冽,七十三岁的太子少师韩休在宅邸溘然长逝。《旧唐书》卷九八载其临终景象:"休寝疾,上遣中使问疾,又御医送药,相望于道"。玄宗闻讯辍朝三日,诏赠扬州大都督,赐谥"文忠",《唐会要》卷八十详记谥议:"经纬天地曰文,危身奉上曰忠"。

韩休病殁之际,正值大唐盛世将颓的微妙节点。《资治通鉴》卷二一四记载:"休性方直,不务进趋,及为相,甚允时望"。这位以"鲠切"闻名的大臣,生前曾以"陛下纵欲,天下必凋弊"直谏玄宗(《新唐书》卷一二六),其殁后获赠的扬州大都督衔尤为特殊。据《唐六典》所载,此职虽为赠官,但"都督大都督府者,正三品",足见哀荣之盛。

葬礼依三品礼制举行,《通典》卷八六载其仪仗:"鼓吹一部,班剑四十人"。墓志铭由起居郎席豫撰写,今出土于蓝田的韩休墓志记载:"春秋七十三,以开元廿八年五月十日薨于长安"。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卷三一九揭示谥号争议:"太常初拟'文贞',帝亲改'文忠'",这一字之易,暗含玄宗对这位诤臣的复杂评价。

韩休之子韩滉时任监察御史,《旧唐书》卷一二九载其"以父丧去职,终制不起"。而玄宗赐予的陪葬昭陵殊荣,实为对开元名相的特殊礼遇。杜佑《通典》特别记载:"赠谥之典,所以旌德表行",韩休以"文忠"定谥,恰与其生前"守正嫉邪,以匡救为心"(《贞观政要》卷二)的为政风格相呼应。

在韩休逝后七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中,玄宗曾对高力士感叹:"若韩休在,贼亦不敢如此"(《松窗杂录》)。这段被多种唐人笔记转述的追忆,为这位谥"文忠"的诤臣作了最生动的历史注脚。

於穆濬哲,维清缉熙。肃事昭配,永言孝思。 涤濯静嘉,馨香在兹。神之听之,用受福釐。

2025年07月05日

南牧正纷纷,长河起塞氛。玉符征选士,金钺拜将军。 叠鼓摇边吹,连旌暗朔云。祅星乘夜落,害气入朝分。 始见幽烽警,俄看烈火...

2025年07月05日

一德光台象,三军掌夏卿。来威申庙略,出总叶师贞。 受钺辞金殿,凭轩去鼎城。曙光摇组甲,疏吹绕云旌。 左律方先凯,中鼙即训...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韩休同年出生

崔液

672年-713年

崔液,字润甫,号不详,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出身于博陵崔氏家族,自幼聪慧,才华横溢。崔液工于五言诗,其诗多为送别、抒怀之作,风格清婉,意境深远,在当时颇负盛名。他与兄长崔湜俱以文翰显,然其兄崔湜在政治上卷入复杂斗争,崔液也因此受到牵连。

与韩休同年出生

元希声

672年-702年

元希声,字大初,河南洛阳人,为后魏昭成皇帝六代孙。其祖元亨,在隋朝任左卫将军、平舒公。父元思敬,任扬州录事参军。元希声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15岁时,以文词知名,被举为进士,授任秘书省正字,后升任右史、凤阁舍人。他曾参与编修《三教珠英》,又著有文集二十卷,可惜现已失传。

比韩休小1岁

李祎

673年-729年

李祎为唐朝宗室、将领,吴王李恪之孙。他性格豁达,志向远大,善于骑射,有军事才能。在唐朝对外战争中屡立战功,为唐朝边境的稳定做出重要贡献。他礼贤下士,得到士兵们的爱戴,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

比韩休小1岁

崔日用

673年-722年

崔日用为唐朝时期的官员。他聪明有智谋,善写文章。初为芮城尉,后因参与诛灭韦后一党,以功授银青光禄大夫、黄门侍郎,参知机务,不久拜为宰相。后因与中书侍郎薛稷不协,出为雍州长史。历任扬州长史、并州大都督府长史等职,在地方任职时也多有政绩。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卒,终年五十岁,追赠吏部尚书,谥号为昭。

比韩休大1岁

崔湜

671年-713年

崔湜,字澄澜,唐朝时期宰相,出身于博陵崔氏安平房。他美姿容,才思敏捷,以文辞知名。崔湜一生仕途起伏,依附权贵,曾先后依附武三思、上官婉儿、太平公主等。他在政治上善于钻营,但也因政治斗争最终获罪被赐死。

比韩休小1岁

崔泰之

673年-739年

崔泰之出身于博陵崔氏,是唐朝官员。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历任多种官职,展现出一定的政治才能。其家族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他凭借自身能力在官场中也获得了相应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