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汾阴之地,汾水与黄河交汇处泛起粼粼波光,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一场国家祭祀正悄然酝酿。林钟宫调的雅乐在太常寺乐工的指尖流淌,韩思复执笔的《顺和》乐章承载着盛唐气象与天地对话的虔诚。
考《旧唐书·音乐志》可知,此诗属"郊庙歌辞"体系,专为开元十一年(723年)玄宗亲祭后土祠而作。汾阴脽上,汉武帝曾建后土宫,唐代沿袭此礼制,将祭祀乐章分为顺和、肃和等九章,依《周礼》"以乐德教国子"的传统,林钟宫调式取其"和顺积中"之意象。
诗中"殷荐明神"典出《周易·豫卦》,"八变必臻"暗合《周礼·大司乐》"六变而致象物"的乐舞规制。玄宗朝修订的《大唐乐仪》记载,祭祀时64名舞者执羽龠起舞,每变一节,乐调转换,正应"八变"之数。而"降灵醉止"的描写,恰与《诗经·小雅·楚茨》"神具醉止"形成跨越千年的仪式呼应。
当祭坛上的燔柴升起青烟,韩思复以简净的十六字勾勒出天人感应的理想图景:大乐与天地同和,至诚通于神明。这既是开元盛世"文物粲然"的礼乐缩影,更寄托着"休征万人"的治世理想——在音律与神性的交织中,盛唐的气度与虔诚,随着汾水的波光永远荡漾在诗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