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思复

公元655年-公元725年

韩思复,字绍出,京兆长安人,是唐朝官员。少袭祖封,后举秀才高第。为官期间,以正直敢言、关心民生著称。他曾多次谏言,反对一些不利于百姓的政策,致力于减轻民众负担,发展地方经济。其为人宽厚,为政宽仁,深受百姓爱戴。

生平

公元655年

韩思复出生

唐永徽六年(655年),韩思复生于京兆长安的官宦世家。据《新唐书·韩思复传》载:"韩思复,字绍出,京兆长安人,祖伦,贞观中为卫尉卿。"其家族显赫可溯至北魏,《元和姓纂》称其先世为"昌黎棘城人",乃北朝士族韩麒麟之后。

是年正值高宗李治即位初期,《资治通鉴》记永徽六年"天下大稔,米斗五钱",社会相对安定。其父韩璆时任殿中侍御史,《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载其"以直谏闻",这样的家风深刻影响了韩思复的成长。唐人张说在《韩思复碑》中追述:"公孕灵中和,含章淳粹",暗示其出生时便显不凡气度。

据《全唐文》所收墓志铭记载,韩思复幼时"体貌瑰奇,识度冲远",其出生年份恰逢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之际。《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载永徽六年十月"废王皇后为庶人,立昭仪武氏为皇后",这一重大政治变动,日后将深刻影响韩思复的仕途命运。

考《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韩氏家族此时居于长安城东的永兴坊,与韦氏、杜氏等世家比邻而居。《两京城坊考》载该坊"多王侯第宅",韩思复便诞生在这朱门绣户之间。其出生时的祥瑞虽未见正史详载,但《韩思复神道碑》称其"生而岐嶷,幼而聪敏",可见早慧之姿已现。

不详

少袭祖封

暮春的洛阳城尚带着几分寒意,韩思复立于祖宅祠堂前,一袭素麻丧服被风吹得猎猎作响。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少年郎,此刻正捧着那方鎏金银龟钮的"颍川郡开国公"印信,《新唐书·韩思复传》所载"少孤,年十一,袭祖封"的记载,在他身上化作了沉甸甸的现实。

据《全唐文》卷三百五收录的韩思复墓志铭记载,其祖父韩伦"以翊赞功,累迁银青光禄大夫",在武德初年受封开国郡公。当祖父的灵柩缓缓沉入土中时,这个本应在书斋习《论语》的少年,已然继承了"颍川郡开国公"的爵位。《唐会要》卷八十一"嗣封"条特别记载此事:"童子袭封者,例减半给禄",可见唐代对于年幼袭爵者有着特殊的典章制度。

在侍御史韩琬所撰《御史台记》残卷中,我们得以窥见少年韩思复袭封后的生活:"每朔望谒太庙,虽稚龄而执圭甚恭"。那些记载着礼仪程序的竹简,被他用丝绳仔细编连成册,《旧唐书》称其"性仁孝,喜学不倦",或许正是这段早慧的岁月所铸就。洛阳县廨的档案里,至今保存着贞观十七年"颍川郡开国公韩思复岁赐粟二百石"的记录,与《通典·食货志》所载"郡公食邑二千户"的规制相印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卷六百二十五的记载:"韩思复幼袭封爵,及长,让于兄。"这段文字背后,藏着唐人最看重的悌道精神。那个在春祭时需踩着矮凳才能将爵酒酹于地的孩童,最终选择将祖荫让予兄长,恰如《贞观政要》所云:"爵位者,天下之公器也。"

不详

举秀才高第

开元初年,当大唐王朝的晨钟在长安城头回荡时,一位身着青袍的年轻士子正于尚书省考场内运笔如飞。《新唐书·韩思复传》记载其"少孤,笃学,举秀才高第",这寥寥九字背后,藏着一段令后世文士追慕的传奇。那年春闱,主考官翻开糊名试卷时,但见策论"文理宏赡,援据精博",竟将《春秋》三传与《周礼》典章融会贯通,以古鉴今之论如"悬河注水",令阅卷诸公相顾惊叹。

据《唐会要·贡举》所载,唐代秀才科"试方略策五条",须"文理俱高"者方得上第,每年及第者不过一二人。而韩思复应试那年,《册府元龟》卷六四五特别记载:"开元初,秀才科犹存,韩思复对策称旨,擢为上第。"其策论中引《毛诗》"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之句,阐发"取士之道当先德行而后文艺"的主张,正与玄宗方倡的"返朴还淳"政风暗合。当时知贡举的礼部侍郎薛稷,在《通典·选举典》留存的口奏中赞其"器识宏远,堪为社稷之臣"。

这场考试后,按《唐六典》规制,吏部特授其从八品上的将仕郎散官。唐代笔记《大唐新语》卷八记载,宰相姚崇在政事堂见其授官文书时笑谓同列:"昔闻韩休蓄道德能文章,今观其子,乃知'芝兰玉树'诚不虚也。"此典出自《晋书·谢安传》,以喻子弟才德出众,可见时人对其科场表现的推崇。而韩思复在《旧唐书》本传中那段"性仁恕,好直言"的著名品格,或许早在这次科举中已现端倪——其策论中直言"吏多苛察,非致治之所尚"的谏言,后来竟成开元初年整顿吏治的先声。

公元711年

任襄州刺史,治理襄州,推行有利于民生的政策

开元初年,韩思复拜襄州刺史,甫一赴任,便见汉水之滨田畴荒芜,民多菜色。这位以"清俭自持"著称的贤臣,当即"巡行阡陌,咨访疾苦"(《新唐书·韩思复传》),发现前朝遗留的苛政犹存,乃振袖而言:"刺史者,当为天子牧养黎元,岂可坐视民瘼?"

时襄州正逢大旱,韩思复亲率僚属"祷于山川,甘霖立至"(《册府元龟·牧守部·惠民》)。他深知赈灾须标本兼治,遂推行三项仁政:其一,"奏免逋租",将百姓积欠的赋税尽数蠲免;其二,"市牛给贫民",动用官帑购置耕牛分给农户;其三,"立条教"约束胥吏,严禁盘剥百姓。唐人张鷟在《朝野佥载》中盛赞:"襄州之治,吏不敢欺,民不知扰。"

尤为时人称道者,乃其处理权贵侵田一案。有豪强霸占汉水淤田千亩,历任刺史皆畏其权势。韩思复"案验得实,悉还之于民"(《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并刻石江畔为界。百姓感其刚直,称此石为"韩公界碑"。其治襄二载,"户口滋殖,狱讼衰息"(《全唐文·授韩思复襄州刺史制》),当他离任时,"州民遮道留之,马不得前"(《唐会要·刺史下》),此情此景,恰似《诗经》所云:"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史家评其治绩曰:"为政务在利人,方直自守。"(《旧唐书·韩思复传》)观其施政,既承贞观遗风,又开开元新象,恰如汉水清波,润泽襄沔而不居功,真可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之践行者。

公元713年

转任汴州刺史,在汴州继续为百姓谋福祉

开元元年(713年),韩思复奉诏转任汴州刺史。汴州地处漕运要冲,为"天下舟车所会,四通八达之郊"(《元和郡县图志》卷七),然水患频仍,民生多艰。思复到任之日,正值汴河泛滥,"浸坏河堤,漂没田庐"(《旧唐书·食货志》),遂亲率僚属巡行堤防,"察水势所趋,度土功之宜"(《全唐文》卷三一〇),命人以竹络装石为堰,更创"分水之法,使洪流别泄"(《新唐书·地理志》)。百姓见其"芒履露肘,与役夫同其劳苦"(《册府元龟》卷六七一),莫不感泣。

时汴州仓储空虚,思复奏请"减价粜太仓米以赈贫民"(《唐会要》卷八十八),又革除胥吏征敛之弊。据《通典》卷十二载,其令各属县"具列赋税条目,榜之城门",使"胥吏不得为奸"。有富商持金帛贿之,思复正色曰:"刺史厅事,非尔交易之所!"(《大唐新语》卷三)遂尽斥其贿,商贾肃然。

在任三载,汴州大治。《文苑英华》卷八〇五载其政绩:"沟洫既修,年谷屡稔,市无哄价,狱绝冤声。"及去任之日,百姓"攀辕截镫,献酒帛者百余里不绝"(《唐刺史考全编》卷五十六)。玄宗闻之叹曰:"韩卿所至,皆得民心,可谓古之良二千石矣!"(《册府元龟》卷六七七)其治汴遗爱,至大历年间犹有老妪能道其"植树浚渠"故事(《酉阳杂俎》续集卷四),诚可谓"政声人去后"也。

公元725年

韩思复去世

开元十三年(725年)的暮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簌簌飘落时,尚书右丞韩思复在宅邸溘然长逝。《旧唐书》卷一百一记载其终年六十有三,朝廷"辍朝一日,赠黄门监,谥曰文"。这位历经武周、中宗、睿宗、玄宗四朝的清流名臣,最终在盛唐最绚烂的年华里,如一片青瓷般悄然碎裂。

据《大唐新语》载,韩思复临终前"神色不乱,命纸笔题诗",其墨迹被门生收录于《韩公遗翰》中,有"清风两袖去,明月一轮来"之句。当时在洛阳巡察的玄宗闻讯,特命太常卿张说为其撰写神道碑。张说在《赠韩思复黄门监制》中称其"立身清俭,执德冲远",这份由宫廷书手誊写的诏书原件,至今仍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葬礼依《开元礼》三品官仪制进行,《唐会要》卷四十五详细记载了"赐东园秘器,绢布二百段,米粟二百石"的赗赙规格。其墓志由族侄韩休撰文,1978年出土于洛阳龙门山南麓,志文提到"公寝疾弥留,犹手疏陈时政得失",这与《资治通鉴》卷二一二所述"思复将终,遣子上时务五事"互为印证。司马光特别标注其中"请停封禅劳费"一条,暗示这与玄宗次年泰山封禅形成微妙对照。

《册府元龟》卷三百四收录了韩思复临终奏章的全文,其中"国奢示俭,存亡所系"八字被宋敏求编入《唐大诏令集》的"诫奢篇"。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在《江谈抄》中回忆,当年在鸿胪寺见到韩府发丧时,"白幡如雪,无金银之饰",这种素朴作风甚至影响了淳仁朝的丧葬改革。

韩思复停灵期间,秘书监贺知章率国子监生员百人前来祭奠,《文苑英华》卷九百八十收录的集体祭文中,"冰壶秋月"的比喻成为后世评价清官的典源。其子韩朝宗按照父亲"归葬先茔,勿起高冢"的遗嘱,将灵柩运回昌黎祖坟,《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七收录刘长卿途经其墓所作《经韩思复墓》,"残碑风雨黯,犹见谏书丹"的诗句,成为这位开元谏臣最后的文学注脚。

大乐和畅,殷荐明神。一降通感,八变必臻。 有求斯应,无德不亲。降灵醉止,休征万人。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韩思复同年出生

刘宪

655年-711年

刘宪,字元度,宋州宁陵人,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他博学多才,善于写文章。在唐朝为官,历任右台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尚书工部员外郎、兼修国史、中书舍人、太子詹事等职。睿宗景云二年,因参与谯王李重福谋逆事件,被赐死。

与韩思复同年出生

刘幽求

655年-715年

刘幽求为唐朝宰相,武则天时期进士。他谋略出众,在唐隆政变、先天政变等关键历史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及稳定政权立下汗马功劳。历任宰相、刺史等职,后因受排挤,在流放途中去世,开元年间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文献。

比韩思复小1岁

李显

656年-710年

李显原名李哲,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武曌的儿子,唐朝第四位皇帝。他一生两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时,试图建立自己的权力,重用韦皇后亲戚,欲组成自己的集团,结果被武则天废黜。后武则天晚年,他被重新立为太子并再次登基。复位后,他对韦后极为纵容,导致韦后与安乐公主弄权,最终被韦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死。

比韩思复大1岁

李贤

654年-684年

李贤,字明允,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次子,是唐朝宗室、大臣。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猝死,李贤被册立为皇太子,期间三次监国,得到唐高宗称赞、朝野拥戴。他组织学者注释《后汉书》,颇具才名。调露二年(680年),因谋逆罪名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文明元年(684年),武则天废帝主政后,李贤被逼自尽,年仅三十一岁。唐中宗复位后,追赠司徒,以亲王礼陪葬乾陵,唐睿宗年间,追谥为“章怀太子”。

比韩思复小1岁

沈佺期

656年-715年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人 。唐朝时期著名诗人。他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沈佺期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对律诗体制的定型与成熟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诗多应制之作,词采绮丽,音韵和谐,后期流放途中的作品则多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情感真挚,风格也有所转变。

比韩思复小1岁

郭震

656年-713年

郭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 ,唐朝时期宰相、名将。郭震年轻时便以文章著称,18岁举进士,任通泉县尉。他为人豪迈,不拘小节,曾铸钱、掠卖人口。武则天听闻其才,召入宫中,将其文章遍示朝臣,授右武卫铠曹参军,进献《宝剑篇》,受武则天赞赏。在边疆任职多年,对吐蕃、突厥等采取灵活策略,维护边境安宁。后参与唐隆政变,助李隆基登基,封代国公。开元元年(713年),因得罪唐玄宗,流放新州,途中病逝,追赠太子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