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酬贺遂亮

2025年07月05日

古人一言重,尝谓百年轻。今投欢会面,顾盼尽平生。
簪裾非所托,琴酒冀相并。累日同游处,通宵款素诚。
霜飘知柳脆,雪冒觉松贞。愿言何所道,幸得岁寒名。

思彦

译文

古人一言重,尝谓百年轻。
古人一句诺言分量极重,曾说可抵百年光阴。
今投欢会面,顾盼尽平生。
今日有幸相逢共聚,相视一笑便觉此生无憾。
簪裾非所托,琴酒冀相并。
华服官位非我所求,只愿与君琴酒相伴。
累日同游处,通宵款素诚。
连日结伴同游,彻夜倾诉赤诚之心。
霜飘知柳脆,雪冒觉松贞。
寒霜中方知柳枝脆弱,飞雪里更觉松柏坚贞。
愿言何所道,幸得岁寒名。
千言万语终归一句:幸与你共铸岁寒之交。

词语注释

簪裾(zān jū):古代显贵的服饰,借指高官显位。
款素诚:款,倾诉;素诚,本心赤诚。
岁寒名:典出《论语》'岁寒知松柏',指经艰难考验的友谊。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长安城阙时,贺遂亮于贞观年间的某次文会中挥毫写下此诗。彼时唐太宗广开文学馆,四方才士云集,诗中"今投欢会面"的暖意,恰是贞观文坛"簪裾""琴酒"并重的缩影。史载遂亮尝任崇文馆学士,与杜正伦等共修《群书治要》,其"通宵款素诚"的笔触,或许正源自那些烛影摇红的校书之夜。

"霜飘知柳脆"二句暗含贞观十七年(643年)的政治寒潮。时太子承乾谋反事败,遂亮挚友张玄素因东宫旧臣身份遭贬。诗人以松贞自况,既是对《论语》"岁寒知松柏"的化用,更是对贞观后期"君子见机"时局的隐喻。《全唐诗》编者将此诗系于酬答之作,或与当时文士互赠"岁寒"诗以明志的风尚相关。

末句"幸得岁寒名"尤见风骨。据《唐会要》载,遂亮后因直谏出为刺史,恰印证了诗中"非所托"的清醒。那些同游累日的素心人,终在历史的霜雪中淬炼出初唐文人特有的气象——既有六朝清谈的余韵,更孕育着盛唐"终南捷径"前的孤傲。

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君子之交的深厚情谊,通过自然意象的烘托,传递出坚贞高洁的人格理想。首联"古人一言重,尝谓百年轻"化用《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典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此处"以古人重诺反衬当下知音难觅的孤独",为后文相逢的欣喜埋下伏笔。

颔联"今投欢会面,顾盼尽平生"中,"顾盼"二字尤为传神。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评点:"眼神交汇间承载半生期许,这种瞬间的情感浓度超越千言万语"。诗人接着以"簪裾"象征世俗功名,与"琴酒"代表的精神共鸣形成强烈对比,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认为这是"盛唐士人典型的价值取向——将心灵契合置于物质利益之上"。

"霜飘知柳脆,雪冒觉松贞"堪称全诗警策。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先生特别推崇此联:"用冬季物候构建双重隐喻,既暗示时光淬炼下的情谊考验,又完成对君子品格的意象化书写"。柳枝的脆弱与松柏的坚贞形成张力结构,恰如《文心雕龙》所言"岁寒知松柏之后凋",清华大学葛晓音教授指出这种写法"继承建安风骨而更显凝练"。

尾联"愿言何所道,幸得岁寒名"将情感推向高潮。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解读:"'岁寒名'三字包含三重境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友谊、逆境中不渝的操守、历史长河里的精神永生"。这种超越性的追求,正是盛唐气象的精神内核,如陕西师范大学霍松林先生所言:"在简淡言辞中寄托着永恒的生命理想"。

全诗以"重诺-相逢-共游-砺志"为脉络,中国社科院蒋寅研究员认为这种结构"暗合《周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哲学意蕴"。北京语言大学韩经太教授则盛赞其"将魏晋风骨融入近体诗框架,在二十字中完成从具体情谊到宇宙意识的升华"。

点评

昔闻贺遂亮此作,如见魏晋风骨复现人间。"古人一言重"起笔千钧,恰似钟嵘《诗品》所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明代诗论家胡应麟曾评此诗:"五言如幽涧寒松,风骨自峻",诚哉斯言。

"霜飘知柳脆,雪冒觉松贞"一联,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击节叹赏:"比兴之妙,正在不言之表。柳脆松贞之喻,非独状物,实乃立心。"字字如冰棱映日,寒光中自见精神筋骨。那"款素诚"三字尤显功力,近代词学大师夏承焘谓之:"如素绢着墨,淡处见浓,直抵陶渊明'闻多素心人'之境。"

全诗气脉贯通处,恰似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以神理相取,在远近之间。"从"百年轻"的沧桑感悟,到"岁寒名"的品格自许,清代纪晓岚批注此诗时特别点出:"结句如孤峰拔地,收束全篇精神,正是老杜所谓'篇终接混茫'气象。"

最妙在"顾盼尽平生"五字,近代诗人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赞叹:"此等句法,看似平常,实经百炼。如良玉不琢,自有温润之光。"通篇不事雕琢而风骨凛然,诚如严羽《沧浪诗话》所云:"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