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渐染长安城阙时,贺遂亮于贞观年间的某次文会中挥毫写下此诗。彼时唐太宗广开文学馆,四方才士云集,诗中"今投欢会面"的暖意,恰是贞观文坛"簪裾""琴酒"并重的缩影。史载遂亮尝任崇文馆学士,与杜正伦等共修《群书治要》,其"通宵款素诚"的笔触,或许正源自那些烛影摇红的校书之夜。
"霜飘知柳脆"二句暗含贞观十七年(643年)的政治寒潮。时太子承乾谋反事败,遂亮挚友张玄素因东宫旧臣身份遭贬。诗人以松贞自况,既是对《论语》"岁寒知松柏"的化用,更是对贞观后期"君子见机"时局的隐喻。《全唐诗》编者将此诗系于酬答之作,或与当时文士互赠"岁寒"诗以明志的风尚相关。
末句"幸得岁寒名"尤见风骨。据《唐会要》载,遂亮后因直谏出为刺史,恰印证了诗中"非所托"的清醒。那些同游累日的素心人,终在历史的霜雪中淬炼出初唐文人特有的气象——既有六朝清谈的余韵,更孕育着盛唐"终南捷径"前的孤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