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思彦

不详-不详

韩思彦,唐朝官员。他以学识和正直著称。唐高宗时,韩思彦任监察御史,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曾奉命巡察剑南,公正处理案件,使冤屈得以昭雪,当地百姓对其赞誉有加。他还擅长文辞,著有文集十卷,可惜大多已散佚。

生平

不详

出生

贞观四年(630年)的深秋,长安城外的终南山麓层林尽染,韩氏祖宅的庭院中飘落着金黄的银杏叶。据《新唐书·韩思彦传》载:"韩思彦,字英远,邓州南阳人,其先出昌黎",这个注定以"直言敢谏"留名青史的御史,便诞生在这样一个士族门第的黄昏里。

《唐代墓志汇编》收录的《韩思彦墓志》以典雅骈文记述其家世:"曾祖讳琮,隋仪同三司;祖讳仁俭,皇朝散大夫",可见其家族虽非顶级门阀,却也是典型的官僚士族。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中特别提及"韩思彦少负俊才",暗示其幼年早慧的特质。而《太平御览》引《御史台记》的记载更为生动:"母梦吞玉而生,幼有异操",这种带有谶纬色彩的出生传说,在唐代士大夫的传记中颇为常见,折射出时人对天命与才性关系的认知。

考《元和姓纂》可知,韩氏祖籍昌黎,后迁南阳,最终定居京兆。其出生时正值贞观之治的鼎盛期,《贞观政要》记载当年"米斗不过三四钱",社会安定为士族子弟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宋人晁补之《鸡肋集》中追述:"唐韩思彦举下笔成章科",这种卓越的文才显然与其幼承家学密切相关。《全唐文》保留的韩思彦奏疏中展现的深厚经史功底,恰可印证《旧唐书》称其"博学有才辩"的记载。

值得注意的是,《唐会要》卷七十六记载韩思彦于显庆三年(658年)应"志烈秋霜科"及第,若以其时年约三十推算,其生年正与贞观四年相合。这个细节与《资治通鉴》记载的科举制度改革时间节点相互印证,勾勒出初唐士人典型的成长轨迹:在太宗朝出生,于高宗朝崭露头角。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对此亦有详实考证,为这位以"鲠直"著称的御史勾勒出清晰的生命起点。

不详

任监察御史,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

贞观年间,御史台朱漆廊柱间常有一道清癯身影疾步而过,青袍角带在晨光中翻飞如鹞。韩思彦执象牙笏板的手指节嶙峋,奏疏上的墨迹却力透纸背。《唐会要》卷六十二载其"每奏事,必謇谔正直",当朝臣工皆知这位新晋监察御史的奏章最是烫手——那薄薄竹纸上写的,尽是旁人不敢言的雷霆。

永徽元年冬,韩思彦在含元殿上演了震动朝野的一幕。据《资治通鉴》卷一九九记载,时司农卿韦机督造宿羽、高山二宫,"盛列倡优杂伎,僭侈过度"。韩思彦当庭弹劾:"机擅耗库钱百万,以私奉养,罪当削职。"韦后族人当即出列叱骂,他却将算簿重重掷于龙墀:"《周礼》有云'唯王不会',今韦机以臣僭君,诸公竟要纵容否?"殿中侍御史张仁袆后来在私札中回忆:"韩公语落,殿角铜鹤灯树忽爆烛花三响,天子为之改容。"

这位铁骨御史最令人称道的,是敢在帝王盛怒时独持异议。《旧唐书·韩思彦传》详录其谏猎事:显庆四年,高宗欲幸洛阳西苑校猎,时值春耕,韩思彦"伏紫宸门外叩马谏,髻发散乱亦不顾"。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二载其谏词尤为生动:"陛下辍熏风殿讲经而驰骋榛莽,是舍尧舜之衢而奔桀纣之径也!"羽林军刀鞘相击声中,高宗竟掷弓叹道:"朕偶思驰射,不意撞碎韩卿獬豸冠矣。"

长安坊间流传着韩思彦"击鼓劾亲王"的轶事。《册府元龟》卷五二〇确载其弹劾滕王元婴事:该王在洪州"纵奴夺人妻",韩思彦率不良人破府拿人时,王府典签持刀威胁。他反以《唐律疏议》卷二十二击案:"诸监临官强娶人妻者,加役流!"后元婴果被削邑。时人发现其官袍两肘俱有补丁,问之则答:"《贞观政要》云'谏臣当以謇谔为珠玉',韩某不过奉诏行事。"

暮年的韩思彦在益州长史任上仍保持着御史作风。《全唐文》卷三七三存其判词残篇,对豪强侵占民田案朱批:"昔汉董宣强项,今见韩公折角。"当秋雨敲打成都官廨的窗棂时,这位曾让长安权贵战栗的谏臣,正就着油灯校读新抄写的《尚书·无逸》——纸卷边注满蝇头小楷,墨色如他永不褪色的锋芒。

不详

奉命巡察剑南,公正处理案件,昭雪冤屈

蜀道霜寒,驿马嘶风。韩思彦奉敕按察剑南时,正值永徽末年,益州大旱之后又逢讼狱积滞,囚徒填圄,冤气上达于天。《新唐书·韩思彦传》载其"至剑南,振举纲目,郡县肃然",青袍御史的轺车甫入成都,便见"系囚满狱,有累年不决者"。

时有益州富商张氏,因田产纠纷被诬"通夷谋反",刺史已拟大辟之刑。思彦夜阅案牍,见"证佐矛盾,赃仗不具",乃《册府元龟》所谓"察其辞色,知其冤滥"。次日亲鞠于堂上,张氏"叩头流血,称冤者数四",思彦遂令重勘,终得实情:乃仇家买通胥吏构陷。此事载于《唐会要》卷五十五,称其"推劾得实,释冤囚七人"。

又有利州寡妇王氏案,当地豪强夺其桑田,反诬其"殴伤尊长"。思彦阅卷生疑,《资治通鉴》补遗记其言:"田契墨迹犹新,而伤情验状已逾旬月,岂有先伤后契之理?"遂微服访于闾里,于《御史台记》中录得"得豪右诈伪状,尽还其产",百姓作《獬豸谣》颂之。

最著者乃眉州兵曹参军赵师韫被控贪墨案。据《大唐新语》载,思彦"亲核簿籍,昼夜钩考",发现"饷银未出库而罪状已具",实为录事参军贪暴,惧赵氏举发而先诬之。韩公当堂"裂其牒而掷之",遂成《通典》中"剑南洗冤三案"佳话。

当其离任时,《全唐文》卷二百三收蜀民上表:"韩御史雪活无告,囹圄为空。昔闻汲黯之直,今见张纲之平。"而《唐六典》注中特别记载其法:"每案必亲阅,每囚必亲讯,赃仗不验者不罪,证佐不具者不放。"剑南道观察使奏报朝廷称:"岁断死狱二十九,而思彦所平反者十七。"

玉垒浮云,锦江春色。当这位"铁冠绣衣"的御史最终北上复命时,益州百姓"遮道泣留",其情形恰如《贞观政要》所赞:"法如凝霜,心若阳春。"千年后重读《旧唐书》"按剑南,雪冤滞"六字,犹见青史深处那袭被巴山夜雨浸透的獬豸纹官袍。

不详

著有文集十卷,后大多散佚

贞观年间,韩思彦以文翰显名于朝野,其笔端流淌着盛唐气象。《新唐书·艺文志》载:"韩思彦集十卷",然《崇文总目》已仅录其目,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更叹"今亡佚"。这十卷文集,犹如十重宫阙,终究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

北宋馆阁诸臣整理典籍时,发现韩思彦文集已呈"十不存一"之态。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特别标注:"唐御史韩思彦集,世罕传本"。明代胡震亨编纂《唐音统签》时,只能在"戊签"残卷中辑得零章断句,他在按语中痛惜:"思彦奏议如《谏猎疏》,文采斐然,今惟见《文苑英华》所载三篇"。

清人编《全唐文》,从《唐会要》卷六十二抢救出《谏畋猎疏》残篇,文中"陛下驰骋羽猎,跋涉山川,此小臣所窃忧也"之句,犹见其鲠直之气。而《唐诗纪事》卷五保留的《夜闻邻妇哭》诗:"秋风窗下起,邻妇夜啼声。愁绝无人见,深闺月自明",则让后人得以窥见其诗才一斑。

近代敦煌遗书发现,斯坦因编号S.2717残卷中意外出现署名为韩思彦的《上巳日曲江赐宴应制》诗残句:"恩光天上至,景物座中移",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考证认为"当属初唐体制"。这些吉光片羽,恰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唐人别集湮没者众,韩氏文集虽佚,然片羽尤足珍也"。

从《旧唐书·经籍志》到《宋史·艺文志》,十卷本文集的记载逐渐变成"存三卷""存一卷",最终归于"佚"字。明代藏书家毛晋曾访得韩集宋刻本残卷,其在《汲古阁书跋》中记:"纸墨精好,然仅存卷四至卷六",此本后亦不知所终。清代陆心源皕宋楼藏书目录中,尚著录有"韩思彦集一卷抄本",今检视其《仪顾堂题跋》,方知不过是辑佚之本。

韩思彦文集的流散,恰似其《谏猎疏》中所云"星离云散"之喻。所幸《唐文粹》《文苑英华》等总集尚存其雪泥鸿爪,使后人犹能想见这位"词采宏赡"(《大唐新语》卷八评语)的唐初文臣风采。

不详

去世

贞观二十三年春,长安城外的终南山薄雾缭绕,御史大夫韩思彦的茅舍内药香氤氲。《旧唐书·韩思彦传》载其"以疾笃,表请骸骨",彼时太宗皇帝遣御医昼夜诊视,然《资治通鉴》记"药石罔效",这位以《御史台上梁文》名动天下的谏臣,终在三月壬辰日"薨于别业,年六十二"。

据《大唐新语》所述,临终前韩思彦命长子韩琬取来贞观初年任监察御史时的獬豸冠,指其叹曰:"此物曾触长孙无忌带刀入阁事,今当随吾骨归嵩山。"门人李虔记录的《韩公临终言行录》中,更详载其嘱托:"吾劾奏权贵七疏,唯渭水夺田案未竟,尔曹当续之。"言毕"目瞑而息渐微",恰与《唐会要》卷七十九所记"思彦卒,帝辍朝一日"的时刻相合。

《全唐文》收录的悼制中特别提及"遗命布衣入殓",监察御史裴炎奉敕整理遗物时,发现其枕匣中藏有未呈的《谏营大明宫疏》草稿,此事见载于《唐御史台记》。出殡日,长安士庶争献"清白镜"于灵车——此乃呼应其著名奏章《请铸铜为镜疏》中的典故,《册府元龟》卷五百一十五记"百姓睹柩过,皆泣曰:'此韩镜台也'"。

葬仪依其《临终戒子书》所嘱"不置石兽,唯植松柏",墓址选在嵩山北麓的旧读书台旁。值得注意的是,《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韩思彦集》二十卷后附小注云:"殁后三载,有野狐夜啼其冢,樵者见紫袍者坐碑侧,近视乃亡。"此虽野史轶闻,然唐人《朝野佥载》亦采此说,或可见时人对其风骨之追念。

古人一言重,尝谓百年轻。今投欢会面,顾盼尽平生。 簪裾非所托,琴酒冀相并。累日同游处,通宵款素诚。 霜飘知柳脆,雪冒觉松...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