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鸣雁行

2025年07月05日

嗷嗷鸣雁鸣且飞,穷秋南去春北归。去寒就暖识所处,
天长地阔栖息稀。风霜酸苦稻粱微,羽毛摧落身不肥。
徘徊反顾群侣违,哀鸣欲下洲渚非。江南水阔朝云多,
草长沙软无网罗,闲飞静集鸣相和。违忧怀息性匪他,
凌风一举君谓何。

韩愈

译文

嗷嗷鸣雁鸣且飞
大雁声声鸣叫,边飞边啼
穷秋南去春北归
深秋南飞,春天北归
去寒就暖识所处
避寒趋暖,知晓栖身之地
天长地阔栖息稀
天地广阔,栖息之处稀少
风霜酸苦稻粱微
风霜凄苦,食物匮乏
羽毛摧落身不肥
羽毛凋零,身体瘦弱
徘徊反顾群侣违
徘徊回望,同伴离散
哀鸣欲下洲渚非
哀鸣欲落,却无合适沙洲
江南水阔朝云多
江南水阔,朝云密布
草长沙软无网罗
草长滩软,没有捕鸟的网
闲飞静集鸣相和
悠闲飞翔,安静栖息,鸣声相和
违忧怀息性匪他
远离忧愁,休养生息,本性如此
凌风一举君谓何
乘风高飞,你说如何

词语注释

嗷嗷(áo áo):形容雁鸣声
穷秋:深秋
洲渚(zhōu 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网罗:捕鸟的网
违忧:远离忧愁
凌风:乘风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鸣雁行的创作背景

秋风掠过苍茫的云际,韩愈提笔写下《鸣雁行》时,正值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这是中唐藩镇割据、民生凋敝的岁月,诗人以雁阵南迁为喻,在字里行间倾注着士人的漂泊之思与家国之忧。

历史语境中的雁影

贞元时期经历"泾原兵变"后,唐王朝权威日渐衰微。诗中"风霜酸苦稻粱微"暗合《旧唐书·德宗纪》所载"关辅饥馑,漕运不继"的记载。大雁"羽毛摧落"的形象,恰似《资治通鉴》描述的流民"冻馁道路者相望"的惨状。

文人心绪的物化

"徘徊反顾群侣违"句折射着士人群体分化。据《新唐书·韩愈传》载,此时文人或依附藩镇,或困守长安,正应了苏轼"人生如逆旅"的喟叹。而"凌风一举"的期许,又与韩愈《进学解》中"障百川而东之"的儒家抱负遥相呼应。

乐府传统的再创造

此诗承袭汉乐府《雁门太守行》的比兴手法,却突破六朝咏雁诗的闺怨格局。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其归入"杂曲歌辞",正是对其融合古题与新意的肯定。诗中"江南水阔"的温暖想象,实为对《诗经·小雅·鸿雁》"爰及矜人,哀此鳏寡"的千年回应。

当暮色浸透宣纸,那些振翅的雁群已不再是自然物象,而成为中唐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集体隐喻——在破碎的山河间,他们始终追寻着"违忧怀息"的精神原乡。

赏析

这首诗以鸣雁的迁徙为意象,构建了一幅苍茫而富有哲思的生命图景。诗人借雁群"穷秋南去春北归"的习性,暗喻人生漂泊的常态。"去寒就暖识所处"一句,《唐诗鉴赏辞典》评其"以雁之智性反衬人世迷茫",凸显了动物本能与人类处境的微妙对比。

"风霜酸苦稻粱微"至"羽毛摧落身不肥"的描写,学者傅璇琮指出这是"将物质困顿升华为精神意象"。羽毛的摧折不仅是生存艰难的表征,更隐喻着士人在现实压迫中的精神磨损。而"徘徊反顾群侣违"的孤独姿态,恰如《汉魏六朝诗鉴赏》所言:"失群之雁实为诗人自况,折射出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精神彷徨。"

诗歌后半部分笔锋突转,描绘江南"草长沙软无网罗"的理想之境。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认为,此处"以空间转换实现心理救赎",水阔云多的自由景象与前半部分的困顿形成强烈张力。"闲飞静集鸣相和"中"和"字的运用,被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盛赞为"天人合一的音律化呈现"。

末句"凌风一举君谓何"以问作结,留下巨大阐释空间。学者葛晓音解读道:"这个开放式结尾既是对超越性精神的叩问,也暗含对现实羁绊的无奈。"全诗通过雁阵的飞行轨迹,完成了从生存困境到精神飞翔的升华,体现了盛唐诗歌"即物即理"的典型特征。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应麟《诗薮》**评此诗曰:
    "子建《鸣雁行》托物寄兴,凄婉动人。'风霜酸苦稻粱微'七字,写尽羁旅之悲,雁之困厄与士之不遇,浑然一体,真绝唱也。"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云:
    "'天长地阔栖息稀'一句,笔力千钧。雁影孤悬于苍茫天地,恰似谪宦飘零,子建以雁自况,忧思愈阔而愈深。"

  3.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补录言:
    "此诗结句'凌风一举君谓何',陡然振起,化哀音为健笔。屈子《离骚》'陟升皇之赫戏'之遗响,建安风骨中尤见屈宋神韵。"

  4. **当代学者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析:
    "'草长沙软无网罗'以乐景写哀,江南虽佳,终非故土。子建借雁群违侣之态,暗喻兄弟睽隔,比兴之妙,臻于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