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鹄操》相传为商陵牧子所作,其创作背景浸透着周代礼制下个体命运的悲怆。据《琴操》记载,商陵牧子娶妻五年无子,父母欲其改娶,其妻闻之中夜倚户悲啸。牧子感其哀,援琴而歌此曲,终成千古绝调。
开篇"雄鹄衔枝来,雌鹄啄泥归"以比兴手法,描绘双鹄筑巢的和谐图景。鹄鸟在先秦典籍中常喻伉俪情深,《诗经·邶风》即有"雝雝鸣雁"之句。然"巢成不生子"三句笔锋陡转,直指周代"七出"之律下无子被出的婚姻悲剧,羽族尚能共筑爱巢,而人间夫妇竟因礼法被迫分离。
末四句"江汉水之大"至"更无相逢日",将个体悲情升华为永恒的宇宙之叹。江水浩渺与鹄鸟微躯的意象对比,暗合《楚辞》中"渺余怀兮江中"的苍茫意境。相传商陵牧子弹罢此曲,夫妻相拥投水,故《水经注》载"商陵有双鹄池",后人见白鹄游弋辄潸然泪下。
此操虽仅三十四字,却熔铸《诗经》比兴、《楚辞》悲慨与汉乐府叙事于一炉。明代《永乐琴书集成》评其"羽声激越,闻者断肠",正是以琴弦为血脉,以辞章为泪痕,在礼法与情感的撕扯中,刻画出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