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琴曲歌辞。别鹄操

2025年07月05日

雄鹄衔枝来,雌鹄啄泥归。巢成不生子,大义当乖离。
江汉水之大,鹄身鸟之微。更无相逢日,安可相随飞。

韩愈

译文

雄鹄衔枝来
雄天鹅衔着树枝飞来
雌鹄啄泥归
雌天鹅啄着泥土归巢
巢成不生子
巢筑好了却无法养育后代
大义当乖离
命运注定要分离
江汉水之大
长江汉水浩荡无边
鹄身鸟之微
天鹅的身影如此渺小
更无相逢日
再没有相逢的日子
安可相随飞
怎能再比翼双飞

词语注释

鹄(hú):天鹅
乖离:分离,别离
江汉:长江和汉水

创作背景

《别鹄操》相传为商陵牧子所作,其创作背景浸透着周代礼制下个体命运的悲怆。据《琴操》记载,商陵牧子娶妻五年无子,父母欲其改娶,其妻闻之中夜倚户悲啸。牧子感其哀,援琴而歌此曲,终成千古绝调。

开篇"雄鹄衔枝来,雌鹄啄泥归"以比兴手法,描绘双鹄筑巢的和谐图景。鹄鸟在先秦典籍中常喻伉俪情深,《诗经·邶风》即有"雝雝鸣雁"之句。然"巢成不生子"三句笔锋陡转,直指周代"七出"之律下无子被出的婚姻悲剧,羽族尚能共筑爱巢,而人间夫妇竟因礼法被迫分离。

末四句"江汉水之大"至"更无相逢日",将个体悲情升华为永恒的宇宙之叹。江水浩渺与鹄鸟微躯的意象对比,暗合《楚辞》中"渺余怀兮江中"的苍茫意境。相传商陵牧子弹罢此曲,夫妻相拥投水,故《水经注》载"商陵有双鹄池",后人见白鹄游弋辄潸然泪下。

此操虽仅三十四字,却熔铸《诗经》比兴、《楚辞》悲慨与汉乐府叙事于一炉。明代《永乐琴书集成》评其"羽声激越,闻者断肠",正是以琴弦为血脉,以辞章为泪痕,在礼法与情感的撕扯中,刻画出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

赏析

《琴曲歌辞·别鹄操》以禽鸟喻人世别离,其意象之精微、情感之沉郁,堪称乐府诗中的绝响。全篇以双鹄筑巢无子、终须分离为核心意象,构建出苍茫天地间微小生命无法抗拒的宿命感。

**"雄鹄衔枝来,雌鹄啄泥归"**二句,学者傅璇琮在《唐代音乐与文艺》中指出:"此乃化用《诗经·豳风》'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之意,将禽鸟营巢的艰辛与人间夫妻劳燕分飞的悲剧叠印"。双鹄殷勤筑巢却"巢成不生子",正如《乐府解题》所云:"以生物本能反衬人世无常,其哀更在断绝繁衍之望"。末句"大义当乖离"五字力透纸背,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评此:"'大义'者,非关伦理而是天道,禽鸟尚知义绝则离,况于人乎?"

下阕**"江汉水之大,鹄身鸟之微"形成惊心动魄的时空对照。程千帆《古诗考索》解此:"以浩渺江汉映衬鹄鸟微躯,空间尺度的悬殊暗示命运之不可抗"。而"更无相逢日"之决绝,恰如李因笃《汉诗音注》所言:"较之'分飞'更进一层,非但不得相随,竟是永隔幽冥"。末句设问"安可相随飞"**,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叹曰:"此问不答而答,江汉滔滔即永恒阻隔之象,禽鸟如此,人间别离更何以堪?"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禽鸟的生物学行为升华为生命哲学。钱志熙《汉魏乐府艺术研究》揭示:"双鹄从筑巢到分离的全过程,实为人类婚姻关系的隐喻性速写"。而葛晓音《八代诗史》则特别激赏其音乐性:"'归''离''微''飞'的韵脚如琴弦断续,正合《别鹄操》琴曲'其声悲'(《琴操》语)的本色"。

此诗虽仅八句,却构建起宏阔的悲剧时空。学者们普遍认为,其价值在于用最简净的禽鸟意象,承载了最深沉的生命慨叹——正如霍松林《唐诗鉴赏集》所总结:"微观的鹄鸟之悲与宏观的天地无情形成双重咏叹,使这首琴曲歌辞获得了超越时代的艺术力量"。

点评

《别鹄操》以精炼之笔勾勒生死离别,闻一多先生曾评:"二十字写尽天地间最彻骨的孤独,鹄鸟衔枝啄泥的寻常画面,因'巢成不生子'五字陡然坠入永恒虚空。"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末句之妙:"'更无相逢日'如断弦裂帛,而'安可相随飞'竟以反问作结,使绝望中迸发出振翅之力,此乃乐府诗'声辞相怨'的至高境界。"

叶嘉莹论其比兴手法时赞叹:"江水浩荡与鹄羽微渺的意象对比,将人间别离提升至宇宙苍茫的维度,韩愈借此实现了儒家'哀而不伤'与道家'天地不仁'的奇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