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琴曲歌辞。将归操

2025年07月05日

秋之水兮其色幽幽,我将济兮不得其由。
涉其浅兮石啮我足,乘其深兮龙入我舟。
我济而悔兮将安归尤。归乎归乎,无与石斗兮无应龙求。

韩愈

译文

秋之水兮其色幽幽
秋天的河水啊,颜色如此深沉
我将济兮不得其由
我想渡河啊,却找不到方法
涉其浅兮石啮我足
涉过浅水啊,石头咬伤我的脚
乘其深兮龙入我舟
乘船到深水啊,蛟龙闯入我的船
我济而悔兮将安归尤
我渡河却后悔啊,该归咎于何处
归乎归乎,无与石斗兮无应龙求
回去吧回去吧,不要与石头争斗,也不要回应蛟龙的索求

词语注释

幽幽(yōu yōu):形容水深而暗的样子
济(jì):渡河
啮(niè):咬
应龙(yìng lóng):古代传说中的蛟龙

创作背景

秋风乍起时,汨罗江畔的涟漪总泛着幽邃的寒光。相传孔子适赵闻窦鸣犊死,临河不济而作《将归操》,然此辞更似屈子行吟遗响——那涉江的跫音里,分明回荡着楚地苍梧的斑竹泪痕。

"秋之水兮其色幽幽"起笔便浸透《九章》气韵,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的"临河而叹",在此化作更具象的浊浪排空。战国策士们常以"水"喻时势,此处幽深难测的秋水,恰似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的昏暗朝局。贾谊《吊屈原赋》所谓"袭九渊之神龙",正可注解"龙入我舟"的凶险,那突现的蛟龙,何尝不是子兰、靳尚之流的谗佞化身?

"石啮我足"四字尤见匠心。《说苑》载伍子胥"履葭含刃"渡江的典故,在此被点化为更具痛感的意象——涉浅水尚遭乱石噬咬,与《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形成微妙互文。东汉王逸注《楚辞》时特别强调的"香草恶禽"象征体系,在此简化为石与龙的对立,却更显绝望。

末句"无与石斗兮无应龙求"的叠唱,暗合《诗经·唐风》"无与士耽"的句式,而精神内核已转向庄子《人间世》的"无用之用"。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记录的"君子避世"思想,在此获得艺术性升华——当浊浪吞噬了所有渡口,那反复咏叹的"归乎归乎",竟与《周易·渐卦》"鸿渐于陆,夫征不复"的爻辞遥相共鸣。

此辞或为后世文人托名之作,然其熔铸史籍的深度,令人在千年后仍能听见,那秋江畔的决绝琴音如何穿透《水经注》的滔滔江水,最终化作《乐府诗集》里一声横跨儒道两家的长叹。

赏析

暮色中的秋水泛着幽深的光泽,仿佛一块沉静的墨玉横亘在旅人面前。诗人以"其色幽幽"四字勾勒出水面神秘的质感,这种幽暗不仅是视觉印象,更暗示着命运不可测度的深度。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幽幽'二字既写秋水之貌,又传彷徨之神,将物理空间转化为心理空间"。

渡水的困境被分解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危机:浅处的顽石如利齿般"啮"足,深处的蛟龙则随时可能掀翻舟楫。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这个"啮"字:"石本无情,着一'啮'字便觉水石相激的痛楚穿透纸背"。而龙意象的出现,则使自然困境升华为精神层面的考验,清代学者王夫之评点此句时指出:"浅深皆困,正是屈原'陆沉'之叹的遗响"。

"我济而悔"的顿悟来得猝不及防,这个倒装句式将悔意表现得如鲠在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著的《乐府诗鉴赏》分析道:"五个音节里压缩着层层递进的情绪:渡前的犹疑、渡时的惊惶、渡后的追悔"。结尾的"归乎归乎"叠用,既似叹息又像自语,与陶渊明"归去来兮"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但少了些洒脱,多了分无奈。

最后的诫勉之语最具哲学意味。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解读:"'无与石斗'是道家'不争'的智慧,'无应龙求'则是儒家'知命'的修养,两种处世哲学在此达成奇妙平衡"。那反复咏叹的"归"字,最终超越地理意义上的返家,成为对精神原乡的追寻,恰如《中国诗歌美学》所述:"秋水中的倒影,照见的永远是求渡者自己的灵魂"。

点评

将归操

秋之水兮其色幽幽,我将济兮不得其由。
涉其浅兮石啮我足,乘其深兮龙入我舟。
我济而悔兮将安归尤。归乎归乎,无与石斗兮无应龙求。


名家点评:

  1. **朱熹《楚辞后语》**评曰:"《将归操》者,孔子之所作也。其忧患之切,而词意之婉,读之使人惕然有隐痛焉。"

  2.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云:"操以写志,辞以达哀。此篇寄意于秋水龙石,比兴深远,盖圣贤困厄之音也。"

  3. **王国维《人间词话》**论及:"'无与石斗兮无应龙求'二语,极尽含蓄之妙。不怨而怨,不怒而怒,此屈子《离骚》之遗响。"

  4. **沈德潜《古诗源》**叹道:"涉浅乘深,皆成险阻。归乎之呼,非独叹身世之艰,亦见智者不逆势而行也。"

  5. **钱钟书《谈艺录》**析其笔法:"'石啮足''龙入舟',以无情之物写有情之惧,咫尺间见天地之险,此韩退之所谓'物相杂而成文'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