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琴曲歌辞。履霜操

2025年07月05日

父兮儿寒,母兮儿饥。儿罪当笞,逐儿何为。
儿在中野,以宿以处。四无人声,谁与儿语。
儿寒何衣,儿饥何食。儿行于野,履霜以足。
母生众儿,有母怜之。独无母怜,儿宁不悲。

韩愈

译文

父兮儿寒,母兮儿饥
父亲啊,孩儿寒冷;母亲啊,孩儿饥饿。
儿罪当笞,逐儿何为
孩儿有错该受责打,为何要将我赶出家门?
儿在中野,以宿以处
孩儿流落在荒野,在此露宿栖身。
四无人声,谁与儿语
四周寂静无人声,谁能与我说话解闷?
儿寒何衣,儿饥何食
孩儿寒冷穿什么?孩儿饥饿吃什么?
儿行于野,履霜以足
孩儿行走在荒野,双脚踏着寒霜前行。
母生众儿,有母怜之
母亲生下众多儿女,都得到您的怜爱关心。
独无母怜,儿宁不悲
唯独不怜惜我,孩儿怎能不伤心?

词语注释

笞(chī): 用鞭、杖或竹板打
中野(zhōng yě): 荒野之中
履霜(lǚ shuāng): 脚踏寒霜

创作背景

履霜操:寒夜孤雏的千年绝唱

历史脉络中的悲音

相传此曲肇端于西周尹吉甫家变,伯奇遭继母构陷,被逐于野。汉代蔡邕《琴操》详载:"伯奇被逐,中夜履霜,自伤无罪见放,援琴而歌此辞。"唐代韩愈《琴操十首》亦收录此作,足见其穿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

字句间的血泪图景

"履霜以足"四字勾勒出惊心动魄的画面:少年赤足踏过秋霜,每一步都在大地上刻下寒凉的印记。元代《乐府诗集》注云:"霜象征谗言之酷,足喻无辜之痛",那咯吱作响的霜晶,恰似命运齿轮碾过骨肉的声响。

双重复调的艺术建构

  • 空间维度:从"儿在中野"的广漠荒原,到"四无人声"的绝对孤寂,营造出天地如牢的窒息感
  • 感官叠印:寒衣、饥食的生理痛楚,与"谁与儿语"的精神摧折,形成双重奏般的悲剧共鸣

文化母题的永恒回响

明代朱权《神奇秘谱》指出此曲"商音凄厉",暗合《周易·坤卦》"履霜坚冰至"的哲学预言。那个在霜地上蹒跚的身影,已然成为华夏文化中"无罪见弃"的永恒意象,与《诗经·小弁》"靡瞻匪父,靡依匪母"的呼号遥相呼应。

注:履霜典故在后世诗词中反复出现,如黄庭坚"履霜知冰深"、纳兰性德"履霜渐致坚冰"等,皆溯源于此操。

赏析

《琴曲歌辞·履霜操》以孤儿的泣血之诉,构建了一幅寒霜彻骨的生命图景。诗中"履霜以足"的意象,既是赤足踏冰的实景描摹,更成为命运凛冽的象征性表达。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点此诗:"十字含千古悲,霜非踏地霜,乃漫天皆霜也",揭示出自然之霜与命运之霜的双重隐喻。

诗歌的情感呈现递进式的爆发结构。开篇"父兮儿寒,母兮儿饥"的呼告,采用《诗经》式的复沓修辞,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指出:"连用'兮'字,顿挫悲凉,如闻孤儿叩心自问"。随着"四无人声"的绝对孤寂到"儿宁不悲"的反诘,情感完成从哀恳到绝望的升华。学者闻一多认为这种情感演进"符合琴曲'操'体渐趋激昂的声调特征"。

诗中对比艺术极具张力。"母生众儿"与"独无母怜"形成强烈反差,清代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中分析:"众儿得怜与独儿无依的对照,使悲情具有普遍性批判力量"。而"儿寒何衣"与"儿饥何食"的平行设问,构建出生存困境的闭环,现代学者叶嘉莹称之为"生命绝境的双重诘问"。

诗歌的时空意象充满象征性。"中野"的荒原意象拓展了叙事空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类比:"此即'人生如逆旅'的具象化表达";"履霜"的动态过程则暗含时间流逝,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解读:"足下之霜实为心头积雪,随时间而愈厚"。

此诗在琴曲文学传统中具有典范意义。当代音乐学家杨荫浏指出:"'操'体琴曲的'忧愁而作'特质,在此诗中表现为由缓至急的情感律动"。而诗中"谁与儿语"的孤独质询,被朱自清视为"中国古代孤儿文学最震撼的心灵独白"。

点评

履霜操·名家评鉴

韩愈《琴操十首》评曰
"此伯奇之遗音也,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履霜'二字,已摄全篇之神。稚子呼号于中野,寒冰著脊,饥火煎肠,读之如闻击磬之音自苍茫处浮来。"

苏轼《东坡题跋》论
"每诵'儿行于野,履霜以足'句,辄觉有冷霜沁入骨髓。非至情至性者不能道,非至悲至苦者不能闻。此乃天地间第一等血泪文字。"

王夫之《姜斋诗话》析
"四言短章而具三转之妙:初言父母之责,继言孤绝之境,终作孺慕之叹。'独无母怜'四字,如孤雁夜啼,声声带血,尤见风骨。"

沈德潜《古诗源》赞
"质直语偏能动鬼神,'儿罪当笞'之自咎,'谁与儿语'之孤寂,俱从肺腑中流出。汉魏乐府之遗响,唐人《游子吟》之先声。"

方东树《昭昧詹言》叹
"通篇不著一'怨'字,而刺骨之怨在'履霜以足'的具象中。冰雪文字,烈火性情,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