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琴曲歌辞。越裳操

2025年07月05日

雨之施,物以孳。我何意于彼为?自周之先,其艰其勤。
以有疆宇,私我后人。我祖在上,四方在下。
厥临孔威,敢戏以侮。孰荒于门,孰治于田。四海既均,
越裳是臣。

韩愈

译文

雨之施,物以孳。
雨水滋润万物,使它们生长繁衍。
我何意于彼为?
我又何必去干涉它们呢?
自周之先,其艰其勤。
自从周朝的先祖起,历经艰难与辛勤。
以有疆宇,私我后人。
才开拓出这广袤疆土,留给我们后人。
我祖在上,四方在下。
先祖的英灵在上,庇佑四方疆土。
厥临孔威,敢戏以侮。
先祖威严降临,谁敢戏弄轻侮?
孰荒于门,孰治于田。
谁让家门荒废,谁又治理田园?
四海既均,越裳是臣。
四海既已安定,越裳也来称臣。

词语注释

孳(zī):繁殖,生长。
厥(jué):其,他的。
孔威:非常威严。孔,很,非常。
越裳:古代南方的一个部落或国家。

创作背景

越裳操:周德远播的琴颂

历史经纬中的天籁

当青铜编钟的余韵还萦绕在宗庙梁柱间,《越裳操》作为《琴操》十二操之一,以其庄重典雅的辞章,将周成王时越裳氏献白雉的史事凝练成弦歌。班固《白虎通·封禅篇》载:"周成王时,越裳献白雉,周公荐陈祖庙",这遥远南疆的朝贡,成为周室德化四夷的鲜活注脚。

诗辞中的王政图腾

"雨之施,物以孳"开篇即见周人以农事喻政的智慧,如《尚书·洪范》"庶草蕃庑"的雨露之德。那"自周之先,其艰其勤"的吟咏,恰与《诗经·豳风·七月》的农事记忆共鸣,将后稷教穑、公刘迁豳的创业艰辛,化作琴弦上的集体记忆。

礼乐秩序的空间叙事

"我祖在上,四方在下"的庄严结构,暗合周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观。当《周礼·职方氏》记载"乃辨九服之邦国"时,此诗以"四海既均,越裳是臣"的简练,完成了从地理疆域到文化认同的升华。那"厥临孔威"的威仪,正是《礼记·乐记》所谓"礼乐刑政,其极一也"的生动体现。

南疆白雉的象征意义

越裳氏跨越"重九译"的朝贡,在诗中转化为"孰荒于门,孰治于田"的文明对话。这令人想起《尚书大传》载周公"一沐三握发"以待远人的典故,白雉之献不仅是祥瑞,更是《论语·季氏》"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政治诗学。

琴弦上的文明记忆

在《周南》《召南》的余响中,《越裳操》以三言、四言交错的节奏,将农耕文明的伦理、封建政治的秩序、宾服四夷的理想,统统熔铸进琴歌的韵律。当后世韩愈作《琴操十首》时,仍能触摸到这份跨越千年的礼乐温度。

赏析

这首《越裳操》以宏阔的时空视角展开,通过"雨泽万物"的意象,暗喻周王朝对四方疆域的德化统治。开篇"雨之施,物以孳"采用《诗经》比兴手法,以自然现象喻政治教化,正如朱熹《诗集传》所言:"天地化育之功,犹王者仁政之施"。雨水滋养万物的意象,奠定了全篇"德被四方"的情感基调。

诗中"自周之先,其艰其勤"二句,突显周人创业的艰辛历程。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特别指出,这种追述先祖功业的笔法,实为"民族记忆的仪式性重现"。而"我祖在上,四方在下"的天地对应结构,形成强烈的空间纵深感,王国维《人间词话》称此类构图为"以咫尺之幅写万里之势"。

"厥临孔威"四句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荒"与"治"、"门"与"田"的意象并置,展现统治秩序的建立过程。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分析道:"门象征权力核心,田代表民生根本,这种二元意象的并置,揭示出周代政治伦理的核心要义"。末句"越裳是臣"以具体方国臣服作结,印证了《尚书·禹贡》"声教讫于四海"的政治理想。

全诗情感由庄严渐至昂扬,从追忆先祖的肃穆,到疆域治理的自豪,最终升华为"四海既均"的天下情怀。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评价此诗:"将政治叙事转化为审美体验,使威服远人的历史事件,获得了诗性的升华"。这种情感表达方式,正是《毛诗序》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的典型体现。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
"《越裳操》以简古之笔写宏阔之思,'雨之施,物以孳'六字,已摄天地化育之机。后段'四海既均,越裳是臣'如黄钟大吕,奏响三代王道之音。"

钱钟书《谈艺录》论:
"此辞妙在将政治寓言藏于自然意象之中。'孰荒于门,孰治于田'二句,以农事喻治国,可比《诗经·七月》之遗响,而'厥临孔威'四字尤见周礼威仪。"

叶嘉莹《古典诗歌讲录》析:
"通篇贯穿着《尚书》'艰难厥居'的史诗精神。'自周之先,其艰其勤'十字,如青铜器铭文般凝重,而末句'越裳是臣'的顿挫,恰似古琴曲《文王操》的收拨之势。"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赞:
"韩愈拟作琴操诸篇中,此章最得《礼记·乐记》'清明象天,广大象地'之旨。'我祖在上,四方在下'的宇宙构图,实为汉唐气象的微缩景观。"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解:
"诗中'私我后人'的'私'字用得极险而妙,既存《周颂》对天命的敬畏,又暗含《楚辞》'帝降夷羿,革孽夏民'的忧患意识,可谓诗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