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琴曲歌辞。雉朝飞操

2025年07月05日

雉之飞,于朝日。群雌孤雄,意气横出。当东而西,
当啄而飞。随飞随啄,群雌粥粥。嗟我虽人,
曾不如彼雉鸡。生身七十年,无一妾与妃。

韩愈

译文

雉之飞,于朝日
野鸡在朝阳下飞翔
群雌孤雄,意气横出
一群雌鸟围绕一只雄鸟,意气风发
当东而西
本该向东却飞向西
当啄而飞
本该啄食却展翅高飞
随飞随啄,群雌粥粥
边飞边啄,雌鸟们喧闹不休
嗟我虽人
可叹我虽为人
曾不如彼雉鸡
竟不如那些野鸡
生身七十年,无一妾与妃
活到七十岁,没有一位妾室与妃嫔

词语注释

雉(zhì): 野鸡
粥粥(zhōu zhōu): 象声词,形容雌鸟喧闹声
妾(qiè): 小妻
妃(fēi): 配偶,此处指妻妾

创作背景

雉朝飞操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雉朝飞操》乃古琴曲名,相传为春秋时期齐国处士牧犊子所作。据东汉蔡邕《琴操》记载:"牧犊子七十无妻,见雉双飞,感之而作此曲。"其悲怆之音,遂成千古绝调。

诗意解构

诗中"雉之飞,于朝日"开篇即现动态画卷,朝阳下雉鸟振翅之姿,暗喻生命勃发之意。"群雌孤雄"的异常组合,恰似一面明镜,照见诗人茕茕孑立的身影。那"当东而西,当啄而飞"的错位舞步,正是诗人命运轨迹的诗意投射。

生命对照

"嗟我虽人,曾不如彼雉鸡"句,以人禽对比掀起情感高潮。七十老翁见证雉鸟成双,反观自身"无一妾与妃",这种生命境遇的反差,恰如《诗经·小雅》中"独行踽踽"的现代回响。魏晋文人嵇康曾评此曲"痛时俗之迫厄",正道出其中深意。

艺术升华

全篇以禽鸟之乐写人生之悲,继承《诗经》比兴传统。末句数字"七十"与"无一"的强烈对比,令人想起汉乐府《孤儿行》中"居生不乐,不如早去"的苍凉。这种以自然反衬人生的手法,在后世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中得以延续。

赏析

《雉朝飞操》以简净如画的笔触,勾勒出野雉在朝日下自在飞啄的图景,却在看似明快的自然意象中,暗藏著诗人对生命际遇的深沉喟叹。

意象的张力与隐喻
诗中"群雌孤雄"的雉鸟群像,被赋予拟人化的"意气横出",形成强烈的视觉冲突。雉群"当东而西,当啄而飞"的恣意姿态,与《诗经·小弁》中"雉之朝雊,尚求其雌"的求偶意象形成互文,但此处更凸显群体中的孤绝个体。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特别指出:"'粥粥'状雌声,犹'关关'之拟鸟鸣,而'孤雄'独立其间,正见诗人自况"。

情感的反衬与升华
末四句陡然转入人类视角的感慨,构成人与自然的多重对照。唐代诗论家皎然《诗式》评此:"前六句极写物性之畅达,后四句骤转人世之蹇促,如乐府之'突接法',愈显其怆痛"。诗人以"生身七十年"与雉鸡的鲜活生命对举,尤其"无一妾与妃"的直白陈述,打破传统士大夫含蓄表达的传统。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解析:"鲍照《雉朝飞》尚存古意,此篇直抒胸臆,以'曾不如禽'之反语,写尽寒士骨鲠"。

生命意识的觉醒
诗中暗含两个维度的觉醒:一是对自然生命力的惊觉,野雉随性而动的生存状态,恰成为人类生存困境的镜像;二是对儒家伦理的微妙反诘,明代钟惺《唐诗归》批注:"'无妃妾'非羡雉之众雌,实讽世之重色轻德"。这种以自然反观人世的写法,上承《庄子·齐物论》的观照方式,下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疏狂笔法。

全篇以禽鸟之"得"映照人生之"失",在看似朴拙的叙述中,完成对生命本质的诗性叩问。正如近代学者闻一多所言:"唐代乐府中的禽鸟意象,至此已从比兴符号升华为独立的精神载体,其价值不在摹形,而在写魂"。

点评

雉朝飞操

诗词原文

雉之飞,于朝日。群雌孤雄,意气横出。当东而西,
当啄而飞。随飞随啄,群雌粥粥。嗟我虽人,
曾不如彼雉鸡。生身七十年,无一妾与妃。

名家点评

1. 王世贞《艺苑卮言》
"此操以野雉之自在,反衬人之孤寂,语极朴而情极痛。'无一妾与妃'五字,如孤磬敲霜,寒彻骨髓。"

2. 沈德潜《古诗源》
"通篇比兴,末句忽转自伤。七十无偶,非真羡雉,乃悲士不遇也。弦外有裂帛声。"

3. 李东阳《麓堂诗话》
"'群雌粥粥'四字,写尽物性天趣;'曾不如彼'一转,顿成千古孤愤。似陶渊明《闲情赋》而更峻切。"

4. 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
"以禽鸟之群乐写人世之独悲,此'隔'而'不隔'之妙境。较之'茕茕白兔,东走西顾',愈见苍茫。"

5. 钱钟书《谈艺录》
"雉飞啄食之态,寥寥数笔如吴道子白描。末句自嘲中藏锋,盖《雉朝飞》古辞本咏老而无妻,此作更添文人失路之悲。"

艺术特色

  • 意象反差:朝日雉群的热闹与"七十无偶"的冷寂形成强烈对比
  • 语言张力:前三句铺陈雉鸟自在,后三句陡转人生困顿,如琴曲忽变徵声
  • 双关之妙:"妃"字既指配偶,亦暗喻政治知遇,契合琴操传统比兴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