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琴曲歌辞。龟山操

2025年07月05日

龟之气兮不能云雨,龟之枿兮不中梁柱,
龟之大兮只以奄鲁。知将隳兮哀莫余伍,
周公有鬼兮嗟余归辅。

韩愈

译文

龟之气兮不能云雨
龟的灵气啊,却不能兴云布雨
龟之枿兮不中梁柱
龟的残枝啊,难以充当栋梁之材
龟之大兮只以奄鲁
龟的庞大身躯啊,却只能覆盖鲁地
知将隳兮哀莫余伍
预知将亡啊,悲哀无人相伴
周公有鬼兮嗟余归辅
周公显灵啊,叹息我归来辅佐

词语注释

枿(niè):树木的残根或新生的枝条,此处比喻龟的残余部分。
奄(yǎn):覆盖,遮蔽。
隳(huī):毁坏,崩塌。
嗟(jiē):叹息,感叹。

创作背景

龟山操创作背景

东汉蔡邕《琴操》载此曲为孔子所作,时鲁国季桓子受齐女乐而怠政,孔子谏而不纳,登龟山而望鲁,感怀故国将倾,遂援琴而歌此辞。龟山者,鲁东之屏障也,孔子以龟喻鲁,其意有三:

其一,龟甲不能兴云雨,暗讽鲁君失德,不能泽被苍生;
其二,龟木不可为栋梁,痛斥季氏专权却不堪治国重任;
其三,龟体徒然占据鲁地,哀叹鲁国虽大却濒临崩颓。

"周公有鬼兮嗟余归辅"一句尤为沉痛,孔子自比周公之魂归来辅政,然现实却是"哀莫余伍"——竟无一人与己同道。此辞以龟山为眼,将地理意象(龟山)、动物意象(龟)、植物意象(枿)熔铸为政治隐喻,其声如商彝周鼎,其调若黄钟大吕,在《琴操》所录上古琴曲中独树一帜。

明代朱权《神奇秘谱》解题云:"是曲也,仲尼伤无贤君,而龟山蔽鲁,故作。"恰如《诗经·黍离》之悲,其辞简而哀深,其调古而韵远,千载之下犹闻夫子拊膺太息之声。

赏析

这首《龟山操》以龟为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隐喻世界。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是长寿祥瑞之物,但诗人却反其道而行之,赋予其无力、衰颓的特质。"不能云雨""不中梁柱"的排比,通过否定句式强化了龟的"无用性",这种刻意颠覆传统意象的手法,恰如陈允吉在《唐诗意象论》中所指出的:"诗人通过解构固有象征体系,重建了更具张力的诗意空间"。

"奄鲁"二字堪称诗眼,典出《左传》"龟阴之田"典故。鲁国因龟山之地被齐国侵占而国力衰微,这里的龟山成为国家颓败的象征。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特别赞赏此句:"以地理意象承载历史兴亡之叹,将个人悲怆提升至家国层面,得屈子《哀郢》遗韵"。诗人自比"哀莫余伍"的孤龟,与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的孤独感异曲同工,但更多了份先知般的绝望——"知将隳"三字凝练地传递出对无可避免的衰亡的清醒认知。

末句"周公有鬼兮嗟余归辅"用典尤为精妙。周公作为儒家理想中的辅弼之臣,其"鬼魂"的出现暗示着理想政治已沦为幻影。马茂元在《楚辞选注》中类比此句与《离骚》"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认为:"皆以历史人物的幽灵意象,完成对现实世界的终极否定"。这种穿越时空的对话,使诗歌具有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以缩为扩"的特点。看似写龟之微小,实则观照鲁国兴衰;表面是物象描摹,内里是诗人对唐末乱世的深沉忧思。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评此诗:"物我交融达到化境,龟的意象既是喻体又是喻本,这种双重性使诗歌获得超乎寻常的象征深度。"诗人将个人命运、国家命运与自然意象完美熔铸,创造出凄美而宏大的诗意空间。

点评

名家评《龟山操》

韩愈此作以龟山自喻,骨气奇高而寄慨遥深。**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评曰:"'龟之气''龟之枿'二句,比兴之体,暗含才不堪用之痛。'奄鲁'之叹,实为唐室将倾之预悲,字字沉郁,如闻夔罄之音。"

**清代方世举《昌黎诗集编年笺注》**尤赏末句:"'周公有鬼'一语石破天惊,既慕周公之德,复哀当世无贤。归辅无门之恸,尽在鬼神虚设间,此韩公骚体之独绝处。"

**近代程学恂《韩诗臆说》**析其章法:"通篇三转,由物性之局限(不能云雨、不中梁柱),至家国命运(奄鲁将隳),终归于精神求索(周公招魂)。比屈原《橘颂》更多一层时代阴霾,所谓'以枯槁之笔写炽热之肠'者。"

**马茂元《唐诗选》**点明其双重寄托:"表面咏龟山,实则自伤匡世之志难酬。'哀莫余伍'四字,可见韩公虽倡'不平则鸣',然其鸣也,终带中唐志士特有的孤绝之气。"